秦隴文化—民間文化—四船撲蓮
“四船撲蓮”流傳在城固縣漢江河畔的白巖村一帶。舞蹈通過四個船姑娘,駕著四條彩船,在四個艄公的協(xié)力配合中,圍、追、撲、趕一朵蓮花的表演,表現(xiàn)了水鄉(xiāng)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熱愛生活的情感。
傳說很久以前,有個老漁翁和他的女兒愛蓮,去漢江河打魚趕早市。爹背小舟,女提網(wǎng)簍,天明之前路過蓮花池畔,突然一團金光射來,把老漁翁嚇了一跳,女兒眼尖,急忙叫爹爹向池心看去,原來是一朵斗大的金蓮花。二人立即把小舟放進池中,向金蓮駛去。誰知那朵金蓮是朵寶蓮,在池面上漂浮不定,船走花走,船?;ㄍ#孟裼幸夂退麄冩宜?,始終追趕不上。愛蓮心想,如果再有幾只船從四面堵截就好了。于是又回到村里,叫來三個姐妹,各駕一船共同追逐,鬧騰了半天,還是連個花瓣瓣也沒弄到手。直至金雞啼鳴,天色大亮,那朵斗大的金蓮花也眨眼不見了。后來,白巖村有兩位民間藝人,根據(jù)這一傳統(tǒng)故事,借鑒“采蓮船”的表演形式,排練了由一個艄公劃槳,四個村姑駕四條無篷小船,追趕一朵白色蓮花的社火節(jié)目。當時蓮花里坐的是觀音菩薩。后來為活躍氣氛,有時加進“麻婆娘打棒槌”等丑角人物的喜劇表演。建國后,該舞有又了豐富和發(fā)展,特別是道具的改進,為讓表演者上身更加靈活,用繩帶將船、蓮固定在腰間,解脫了長期用手提的習慣,從而增加了舞蹈的表演性。并將艄公由原來的一位增為四個,各劃一只船。表現(xiàn)共同追蓮、堵蓮、撲蓮的情景。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配合下終于采到了寶蓮,以表現(xiàn)“有志者事竟成”這一深刻的寓意。
表演時,在鑼鼓的伴奏聲中,先由蓮花姑娘領著四只彩船魚貫出場,繞場一周。然后就開始變換隊形。全體原地演唱一段曲子后,在鑼鼓間奏中再變換隊形;變完再唱,相間進行。常唱的曲調以《繡荷包》為主,也有唱花鼓調的。唱詞內容多以傳統(tǒng)民歌為主,如《十繡》、《哥妹對花》、《拜年》等,曲調委婉動聽,頗具陜南特色。要求表演隊形變比豐富,有層次;動作優(yōu)美、整齊,情緒歡快、活潑。
四船撲蓮的服飾、道具很講究。蓮花姑娘頭梳高發(fā)髻、盤荷花狀絨花串,大襟彩衫。特別是腰系的蓮花盤,盤上荷花瓣層層疊疊,花盤下綠色圍布,飄逸似水波漣漪,典雅潔凈。船姑娘各駕一條無篷小船;兩頭略翹。艄公頭戴草帽圈,掛滿髯,他們在鑼鼓的伴奏中,伴以富有陜南民間風格的演唱,共同組成一幅宛如漢江河畔秀麗景色的風情畫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