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隴文化—陜西—張璉賣布
秦隴文化—陜西—張璉賣布,???眉戶傳統(tǒng)劇目。李卜口述。寫張璉家貧,靠妻紡織度日。一日他賣布賭博,輸錢回家
眉戶傳統(tǒng)劇目。李卜口述。寫張璉家貧,靠妻紡織度日。一日他賣布賭博,輸錢回家,妻子追問賣布錢,張璉胡拉亂扯,氣得妻子上吊,鄰居相救,并勸張璉改錯戒賭,張始回心轉意。
此劇各劇種多有演出,人物、情節(jié)大致相同,唯內容有長有短,有連演一個下午的,也有演半個小時的,對問對答對唱,風趣活潑,生活氣息濃烈。為丑腳、青衣唱做工并重戲。有1959年陜西省文化局《陜西傳統(tǒng)劇目匯編·眉戶》第一集書錄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秦隴文化—陜西—秦瓊賣兒
漢調桄桄?zhèn)鹘y(tǒng)劇目。又名《打臨洮》,事見《說唐》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寫隋時,山東大旱,秦瓊奉母攜妻子前往陜西臨潼,訪求盟弟謝映登。不料,謝出外經(jīng)商,其妻贈金十兩,托兄謝映雙轉交秦瓊。映雙見財忘義,只轉交白銀一兩,秦瓊甩銀而去,困于客店。老母亡故,無力棺殮,乃賣兒于謝映雙,欲安葬其母。謝映登歸來,得知兄長不仁,抱兒還瓊,殺兄謝罪。時登州王率兵攻打臨洮,秦瓊出擊敗之,遂與程咬金、謝映登同上瓦崗寨。此劇為文武須生唱做工并重戲。其中《悅來客店》一折,常單獨演出。昔有王喜滿主演,觀眾稱“活秦瓊”。1949年后有謝興隆、李忠祿、白海祿、黎林明等演出。1958年陜西省文化局《陜西傳統(tǒng)劇目匯編·漢調桄桄》第一集收錄程海清、謝興隆、羅德安等口述本。
· 秦隴文化—陜西—王成賣碗
二人臺劇目。事出民間故事。寫仆人王成外出賣碗,財主薛稱心不放心尾隨王成欲察究竟。薛稱心意欲整治王成,偷偷挑走碗擔。村女香蘭與王成相好,聽見賣碗聲,探望是否王成。薛稱心見香蘭貌美欲娶之,王成使計,讓香蘭將其痛打一頓。生、旦、丑唱做工并重戲。李靜林整理,府谷縣二人臺劇團1980年首演。導演武玉英,音樂設計淡文玲,王向榮飾王成,鄔果英飾香蘭。同年參加陜西省及全國群眾文藝調演演出。劇本刊于《群眾藝術》1981年第八期。
· 秦隴文化—陜西—張化買妾
眉戶傳統(tǒng)劇目。又名《老換少》、《老少配》。寫于鄉(xiāng)霸黑夜選妾,將一老婦、少女關在一房,讓一老夫、少男去拉配。言明:拉誰配誰,不準調換。結果,老夫拉了少女,少男拉了老婦。到一家店里,四人發(fā)現(xiàn)錯配,均有難言之苦。后在店主周旋下,老少互換,各自歡喜。此劇生活情趣濃郁,人物活靈活現(xiàn),語言通俗,形式活潑,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唱做工戲。西府曲子各班社長期于地攤演出。1957年搬上大戲舞臺。趙志勤飾老婦,楊宏儒飾少婦。1958年參加陜西省新搬上舞臺劇種會演,獲演出二等獎。陜西省藝術研究所藏抄本。
· 秦隴文化—陜西—張松獻圖
漢調二簧傳統(tǒng)劇目。又名《獻地圖》。事見《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敘張松繪西川地理圖一張,晉獻曹操,曹不賞識張松其人,亂棍趕出。張懷憤離開中原,欲將地圖獻給荊州劉備。十里長亭,趙云、關公、張飛及劉備率孔明、龐統(tǒng)等將張松迎入荊州大堂。經(jīng)孔明等勸說,張松始將地圖獻出。劉備因嫌張松背主求榮,雖接收地圖卻未加重用,反而開門送客,打發(fā)其返回西川。劇中張松由丑扮演,操川白,唱西皮調。清代因神化關公,由關公主演。清末民初,此戲關公為配角,演出時多改由黃忠出場,后來又變?yōu)殛P公上場。民國時期漢二簧藝人張慶鴻飾張松名噪一時,道白、演技為秦腔名丑大麻子(楊保善)、樊新民推崇并吸收。他的眉毛可上下耍動,有“活眉毛”之譽。1956年張慶鴻以此劇參加陜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獲榮譽獎。陜西省藝術研究所藏抄本。
· 秦隴文化—陜西—線戲
線戲又名“線吼”、“線胡”、“線猴”,1957年定名為“線戲”。發(fā)祥并盛行于關中東府地區(qū)的合陽,流行于朝邑、大荔、澄城以及山西的芮城和河南的靈寶等地。民間有“合陽線戲”之稱。合陽線戲的聲腔淵源與形成時代不詳,明代末年,已有演出活動,并成為農(nóng)村春祈秋賽活動的重要娛樂形式。合陽線戲被人稱為“小戲”,它的戲箱很簡單,用一個靴子或一個籠,即可裝著帶走,民間稱為“靴子箱”,或“一籠箱”,合陽縣東王鄉(xiāng)莘里村,舊日有一座專演“小戲”的過臺戲樓,上題“天姝大邦”,戲樓上嵌有明萬歷年間(1573—1619)的小石碑一塊,鐫文云:“每逢春秋重陽節(jié)獻演小戲”。清代初年,合陽南順村明末舉人李灌,因不滿清朝統(tǒng)治,隱居鄉(xiāng)里,常和藝人往來。他善唱線吼,其腔悲愁凄愴,哀婉動聽,念字全用鄉(xiāng)音,開腔先自呻吟嘆氣。并編有《黑山記》一劇,在當?shù)匮莩?,對線戲發(fā)展起了一定作用。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合陽縣多達七十余家...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