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古裝劇騙啦!歷史上真實的“銀元寶”長這樣
清代河北“長聚豐 十足色”十兩銀錠。北京誠軒拍賣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上官云)說到“銀元寶”,喜歡古裝劇的小伙伴大概都看到過類似的橋段:吃頓飯花幾十兩銀子隨手就丟出來、皇帝賞銀百兩甚至千兩,一個人就能端走……而且,這些銀元寶大多都像個“山”字:兩邊有耳朵,中間是一個圓圓的凸起。不過,在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古錢幣鑒定專家左京華看來,對銀元寶有這種印象的,基本是被一些古裝劇“忽悠”了,其中有些相關情節(jié),還有點缺乏基本的認知。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歷史上真正流通的“銀元寶”即銀錠,是古代貨幣的一種,由于其重量不同、并以“兩”為主要計量單位,故又稱銀兩。銀兩始于漢,盛行于明清時期,唐,宋,金時期是以銀鋌為古代的流通貨幣,因為樣子像豬的腎臟,百姓們俗稱豬腰銀,銀錠子是在明代才開始實行使用,造形花樣百出。
清代河南“尉氏縣”五兩腰錠。北京誠軒拍賣供圖
到明英宗時期,朝廷承認了白銀的現實地位,將其定為國家稅收的法定支付手段,米糧都要折算為白銀入庫,稱為“金花銀”。到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時,稅收力役都要一體折算為白銀繳納。白銀從此成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至少繳稅時離不開。
那這些銀錠都是啥樣呢?左京華說,在明清時期,每個省的銀錠“長相”與份量都不太一樣,從一兩、十兩、五十兩不等;貴州有一兩的小圓錠、四川有十兩的“川白錠”,云南銀錠上有“槽”,江西還有方形銀錠,“可謂千姿百態(tài),有趣極了”。
清代陜西“商州 趙吉”四兩槽錠。北京誠軒拍賣供圖
“我曾經在一部電視劇中看到過,有人把‘銀元寶’一車一車推出來,元寶兩邊‘耳朵’中間的‘肚子’是鼓出來的,這其實是源自人們的想象,當時的年畫上多是這么畫,其實真正的銀錠子不是長這樣。”左京華解釋道,銀錠好多是在使用模具的基礎上“搖”出來的,“所以會一般堆積出兩個‘耳朵’或者說‘翅膀’,上邊有水波紋,就是搖的痕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