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漢代滑石鈁中的飲食文化與禮制
滑石被應用于工藝制作,在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是迄今已知摩氏硬度最低的礦物。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華夏古人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為使陶器滑潤不粗糙且質(zhì)堅耐用,就懂得在制陶時摻入滑石粉。南朝陶弘景(456—536)所著《本草經(jīng)集注》中,就載有描述其“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強”之言。因滑石硬度低,古人又將其作為雕刻材料,開創(chuàng)了一種獨特的滑石雕刻藝術(shù)。再者滑石具有玉的外觀和瑩潤感,故古代民間常用來代替玉材制作隨葬品。古不產(chǎn)玉的湖南,滑石礦藏卻豐富上乘。北宋蘇頌(1020—1101)的《本草圖經(jīng)》,還闡述了“道、永州出者,白滑如凝脂”之說,證明出土滑石器最多的省份就有湖南。
20171213c0101
這是一件1956年湖南省會長沙南區(qū)(現(xiàn)為天心區(qū))冬瓜山M3出土的滑石器(見圖),文物名稱為“漢代滑石鈁(fāng)”。它通高37、口徑8.8×9、腹徑13.9、底徑9.9×10.3厘米,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全器呈豆灰色,古樸典雅。盝頂形的蓋,其上原有四個“S”形鈕,現(xiàn)僅存一個。器身方口平唇,長直頸,鼓腹下斂,高足略向外撇。肩腹部飾兩個對稱的鋪首。器型厚重,打磨光滑。鈁(fāng)為盛酒或糧食的器物,常見有青銅、硬陶和漆木質(zhì)地,石質(zhì)較為少見。它是漢墓中常見的禮器組合,亦為宴饗中常用的飲食器皿。其器型最初由銅方壺發(fā)展而來,主要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漢以后逐漸少見。
出自《漢書·酈食其傳》的“民以食為天”,充分說明了民食的重要。而飲食文化在古代也是禮制的重要體現(xiàn)。在當時的宴饗鋪排中,人的地位高下、人格尊卑、趣味雅俗以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親疏等,都能有所反映。與飲食文化和禮制相應的,是古人創(chuàng)制的各種用于飲食的生活器具和隨葬器物,其中就包括滑石器。而主要有鼎、盒、壺、鈁、耳杯、盤、案等器型的仿飲食器,為我國漢代滑石器的大宗。此類器物制作較為簡潔,重象形而不重修飾,且一般仿自銅器、陶器和漆木器的造型。因此大多光潔無紋、素面朝天的器表,卻蘊含著渾厚樸實、古拙靈動之大美,有如館藏的這件漢代滑石鈁。
滑石雕刻的黃金時代出自漢代,故該時期出土的滑石器數(shù)量最多、品類最全。其中湖南出土的漢代滑石器,雖然是古人仿實用器制作的隨葬明器,卻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還有大量不乏精巧靈動的作品。就像這件漢代滑石鈁一般,其不僅讓人們對漢代的禮俗文化、喪葬制度及湖南獨有的物產(chǎn)傳承、風土人情,提供了研究依據(jù),還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了古人高超的雕刻技法和造型藝術(shù)。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