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軌與轉型及雙軌制的并軌
內容提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的過程,出現以過價格雙軌制為主的“舊雙軌制”,并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新雙軌制”在“舊雙軌制”的消失和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延續(xù)和滋生,其存在導致在缺乏監(jiān)督和大眾參與的公共權力及其背景者,在已經市場化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體系和遠未市場化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體系之間,以及在國有企業(yè)的產權壟斷定價和無序轉讓中尋租,并形成改革的兩大阻力,正加大我們的改革成本,阻礙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但市場經濟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轉,雙軌制必須以產權為突破最終并軌,并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制和與之相配套的。
關鍵詞:雙軌制 轉軌與轉型 并軌
改革開始,是為了擺脫“窮社會主義”的困擾,打破計劃體制下產業(yè)結構扭曲、資源配置效率低落、企業(yè)缺乏競爭、勞動激勵不足與官僚尋租等癥結,以結束短缺經濟、解決溫飽問題開始。后來理論上也在傳統(tǒng)的指導思想中不斷突破,如“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最終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整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實質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上嫁接市場經濟體制,要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和轉型的過程。
本文中所說的并軌是指現在既有計劃又有市場成分的“雙軌制”向完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并軌;轉型是指政府公共權力向適應市場經濟方向的過渡,最終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配合的。
一、價格雙軌制
由于原有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突現出嚴重的弊端,因而迫切需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長期以來,中國生產資料實行單一的計劃價格形式,許多生產資料價格嚴重低于價值,改革這種不合理的價格體系和管理制度勢在必行。原來改革過程的方向設計是:除極少數重要生產資料外,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jié)。但考慮到如果一步到位,擔心全面實行(價格)完全市場化會引起過大的震蕩,各方面難以承受,因此就存在計劃和市場兩套機制并行,同時實行計劃調節(jié)和市場調節(jié)兩種運行機制,這就是在1985年中國正式形成的價格雙軌制。主要是包括主要農產品收購價格、主要工業(yè)產品出廠價格、緊缺商品價格的雙軌制,即同一城市、同種商品同時存在計劃內、計劃外兩種價格的狀態(tài),國家計劃任務內的實行國家牌價,超計劃生產部分和按國家規(guī)定的比例允許企業(yè)自銷部分實行市場價格,這是經濟體制轉換時期新舊體制并存的反映。另外包括利率雙軌制、匯率雙軌制和其它廣義價格的雙軌制,這都是從過去單一的計劃價格轉向未來的有控制的市場價格的過渡措施。
同一商品中國家統(tǒng)一定價和市場調節(jié)價并存的價格管理制度,其利弊都很明顯。其有利方面表現在:1、能刺激生產資料生產企業(yè)的積極性,增強企業(yè)活力。2、促使生產資料使用企業(yè)節(jié)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3、搞活生產資料流通,使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及一部分國營企業(yè)能通過非計劃渠道取得全部或部分急需的生產資料。其弊端表現在:1計劃外沖擊了計劃內,計劃合同任務難以兌現。主要表現為企業(yè)將部分計劃內產品在計劃外銷售獲取利益。2、在存在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及部分計劃價格嚴重低于市場價格的商品的情況下放開生產資料價格,沒有國家的強制定價,會引起價格猛漲。3、引起市場秩序混亂,流通環(huán)節(jié)大增如“全民經商”,滋長投機倒把和腐敗現象。因為存在兩種價格,并有相當大的價格差,造成可以計劃調撥商品的部門和個人有尋租機會或成為尋租對象,也就是所說的“官倒”。因此要去弊存利,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使兩種價格水平接近,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價格單軌制。
眾所周知,“舊雙軌制”(價格雙軌制)從孕育、出臺到淡出,給我們的記憶帶來了不幸,那些屬于先富起來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合法非法地都拜“雙軌制”之賜,少部分官員也從“舊雙軌制”中尋找到了腐敗的溫床(鐘偉,2004)。據當年胡和立一份非常有震撼力的研究報告顯示①,僅僅在1988年,我國控制商品的價差總額在1500億元以上,銀行貸款的利差總額在1138.81億元以上,進口所用牌價外匯的匯差總額在930.43億元以上,這三項合計的價格雙軌制差價就在3569億元以上,約占當年國民收入的30%!這也是出現的是在上一世紀末的“權力腐敗”(如“官倒”)問題,引發(fā)在“”知識分子與“新左派”知識分子之間的論戰(zhàn),在民間也出現強大的反對聲音的原因,并引發(fā)政治風波。雖然使改革的走向出現了“向左轉”的勢頭,但最終使價格雙軌制基本實現并軌,“官倒”現象失去了大部分尋租的“價差”。
但無可否認的是,隨著“舊雙軌制”的淡出,除了能保持國有企業(yè)占主體成份外,還培育了大量的非國有企業(yè),也使絕大部分一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已經市場化了,各種商品和得到極大的豐富,使我們告別了商品短缺的時代。
二、“新雙軌制”
“舊雙軌制”已經另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我們還算是幸運地收獲了比代價更為繁華的“果實”。而“新雙軌制”的出現,是在“舊雙軌制”的衰亡中不斷滋生形成,被經濟不斷快速發(fā)展所掩蓋。隨著貧富分化的進一步加劇,改革得益群體與弱勢群體悲涼命運的巨大反差的加深,特別是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激烈爭論中而被人們所揭示和認識,但實際上部分是在舊雙軌制中的延續(xù),雙歸制并沒有真正消失。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市場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由于大部分的一般性消費商品和服務均已經市場化,而對于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仍未真正市場化,市場發(fā)展則相當滯后,其價格受到嚴重的人為扭曲。使公共權力和有公共權力背景者可以在已經市場化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體系和遠未市場化的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體系之間獲取巨額租金。主要表現有:
1、資金價格管制和資金配置失衡。如扭曲利率市場價格,利率不能市場化,存貸款利率受行政管制,以低于正常使用價格的資金通過銀行再流向貸款量最多的國有企業(yè)及其它有相關背景的企業(yè)(如自有資金不足需大量支持房地產企業(yè)等),使存款人的利益受損;
2、用地制度扭曲的市場化和征地制度明顯的權力尋租化。如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所設計的“征地、補償、批租”制度,為政府及有其背景者濫用“公眾利益”之名而損害農民利益在法理上大開方便之門,對農村集體土地的低價“征用”后高價轉讓和國有土地劃撥后獲取巨大收益;
3、勞動力價格的惡性競爭和資方利益的難以撼動。如工人工資特別是農民工的工資長期低下,近十年無實質增長,而且工作環(huán)境惡劣、勞動保護欠缺,災難事故不斷發(fā)生,更有長期對“農民工”甚至是全體農村居民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欠帳;
4、國有企業(yè)壟斷定價和無序轉讓問題。通訊、能源、電力和交通等類型國有企業(yè)通過行政壟斷價格在民眾中取得收益,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yè)從1998年到2003年實現利潤從213.7億元提高到4951.2億元,增長了22.2倍,2004年1-11月實現利潤6970億元②,那么在六年時間利潤就增加了超過33倍,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寶鋼集團、中國移動、中國聯(lián)通、中國電信等7家公司實現的利潤,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業(yè)利潤的78%,其中6家是國家壟斷的石油石化和電信行業(yè)③。這種利潤的來源是高度集中的壟斷,也可以說是對企業(yè)所有者實行壟斷價格而來的,因為這些企業(yè)是“全民所有”,但其產品及服務大部分來源于“企業(yè)所有者”的中國公民的消費,出現企業(yè)所有者的企業(yè)“剝削”企業(yè)所有者的現象。另外,就是在“國退民進”過程中對國有企業(yè)的轉讓無序,權力與資本在缺乏大眾參與下實施的國有企業(yè)改革,造成一定意義和數量上國有資產流失,并形成既得利益階層和弱勢階層。
據統(tǒng)計,新雙軌制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直接損失每年至少在11500億元[鐘偉,2004]。而胡鞍鋼通過論證計算,從1994年-1998年,由于雙軌制下存在的腐敗損失,包括各類稅收流失性腐敗損失、大規(guī)模的非法經濟導致“黑色收入”、腐敗造成大量公共投資和公共支出流失、行業(yè)壟斷造成大量的租金損失,僅僅以上四種主要類型的腐敗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水平福利損失平均每年在9875億元-12570億元之間④。
“新雙軌制”的延續(xù)滋生及其帶來的巨大代價,是人們開始所料不及的,更形成了多年來“中央靠金融,地方靠土地,非公經濟靠勞動力”這種形式的“掠奪經濟”,也是錢穎一教授所說的“壞的市場經濟”(錢穎一,2004)。錢穎一教授指出:我們發(fā)現壞的市場經濟共同的特點是對兩種掠奪約束不夠,第一對私人掠奪約束不夠,也就是說政府該做的事情它沒有做。第二,對政府包括通過政府權力的掠奪,往往是政府的原因,也就是說它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政府的權力大,必然會導致這類情況出現。
經過二十多年多年的改革,最終使原來的價格雙軌基本實現合并,卻又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延續(xù)和滋生新的雙軌制。雖然中國的改革憑借此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取得了今天中國的經濟成就,并被總結為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典型,更被國外學者認為是有別于“華盛頓共識”的“北京共識”。但是,卻產生眾多的、不可遏制的腐敗現象,也導致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擴大,產生命運悲涼的弱勢群體。最終暴露出來的實質是――轉軌過程中的艱難轉型。
三、艱難的轉軌與轉型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時期,這個時期我們不再討論是不是計劃和市場的問題,但是我覺得現在的問題是要避免壞的市場經濟,走向好的市場經濟。目前首要的是約束政府的掠奪,包括權力過大造成的腐敗。最后是走向好的市場經濟。”(錢穎一,2004)。但現實問題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中,轉軌時期的經濟運行同時承擔著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fā)展階段的任務,也同時包括公共權力的轉型,即在經濟體制與經濟發(fā)展的轉軌的同時實現政府的轉型,具有“轉軌一轉型”的雙重內涵,建立“好的市場經濟”并非一帆風順。中國所特有的漸進式改革,在經濟體制與經濟發(fā)展的轉軌過程中,導致雙軌制下所出現的腐敗和收入不公等社會問題,更導致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的更新轉換和政府公共權力的轉型十分艱難這種特有現象。
由于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市場因素始終是政府為了經濟發(fā)展而引入的,市場框架是在強大的政府能力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并需要在此框架上不斷修正完善,公共權力的影子隨處可見,使制度既有市場的特征又有計劃的特征,更形成了社會分配比真正的市場經濟甚至以往的計劃經濟存在更大的不平等。其特征如下:
1、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及既有市場的特征又有計劃的特征的雙軌制下,國家公共權力一直主導資源配置,包括支配著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和人們的消費資料。
2、由于國家公共權力對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支配(分配)權,形成了依附于這種權力的龐大群體。如政府官員(包括一般公務員及事業(yè)單位職員)、不屬于公務員的國有企業(yè)管理者、國有企業(yè)職工等。這些依附于分配權力的群體實質是原有體制的得益者(相對于占大多數人口比例的農民來說),至少是受保護者,他們一直在計劃體制下“享受”著比最低層人群(農民)相對要好的待遇。
3、雙軌制是既有市場的特征又有計劃的特征的不徹底的改革,必然導致依附于權力獲益的群體的最終分化,并且利益對立。也就是支配著大部分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權力通過權力(和權力背景)尋租雙軌制下存在“差價租金”來獲取利益,并形成一定數量的“權貴階層”,并再繼續(xù)尋求權力來保護和強化自己的利益。而缺少權力及權力背景的則因財富資源被權力控制或相當部分被瓜分,原有相對平等的現狀被打破并且差別不斷擴大,其利益受損而變成了弱勢群體,盡管今天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已超過計劃經濟時代,但同當時相對公平的無差別幸福感甚至相對于其他群體(如農民)有優(yōu)越感對比,要優(yōu)于今天落差巨大的不幸感。
因此,既有市場的特征又有計劃的特征的不徹底的改革的制度,存在更極端的分配不平等,其根源在于在計劃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還沒有同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缺乏公眾的參與,公共權力主導資源配置仍未得到有效監(jiān)督與制衡而導致財富向少數人傾斜,使在原來體制中的共同得益者分化成既得利益群體和弱勢群體這兩大對立的群體,并形成進一步改革的兩大阻力:一是公共權力和有公共權力背景者的既得利益群體,千方百計要維護和強化他們的既得利益,不希望進一步改革使他們的權力及利益失去。二是多年改革形成的弱勢群體,他們未能分享改革帶來的成果,而對現有改革從心理上和現實行動上加以抵觸。
具有難以名狀意味的是,現在“需要被改革的已經是多年前改革的推動者,更是對深化改革的拒斥者”。就造成了現在的改革難以進一步的深化,經濟體制的轉軌和政府的轉型難以進一步推進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