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風情―潮汕抽紗歷史悠久
潮汕抽紗源于歷史悠久的潮州刺繡(簡稱潮繡),而潮繡與廣州刺繡(簡稱廣繡)又合稱為粵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老一輩的潮州人統(tǒng)稱潮繡品為顧繡品,而顧繡品則出自明代顧名世之手,可見潮繡確有其悠久歷史。同時,從潮州北郊明代古墓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的刺繡品,已具相當工藝水平。清《潮州府志》有這樣記載:“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凡女子十一、二齡,其母即預嫁衣,故織維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可見潮繡在明、清時已極普遍,清末時,潮州還出現(xiàn)過二十四名聲譽卓著的“繡花狀元?!?br>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大約在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個叫納胡德的女傳教士,傳教之余,發(fā)現(xiàn)潮繡的優(yōu)美精巧針法,深為贊賞。于是,她從國外帶來一批抽紗圖案和樣品,然后用潮州出產(chǎn)的夏布交給她所聯(lián)系的群眾加工,繡出來的產(chǎn)品優(yōu)雅精細,絢麗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針法,實有天壤之別。納胡德把這批中西結合的新產(chǎn)品帶到國外銷售,竟被爭購一空。從此,納胡德便在汕關招集一些婦女學習抽紗。其后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傳教士,在巖石傳教時,他妻子見抽紗有利可圖,便也在巖石傳授這門工藝。――這便是潮汕抽紗的最初起源。
由于潮繡的歷史悠久,工藝精細,風格獨特,受到西方人士的歡迎。因而洋人相繼在汕開辦洋行,經(jīng)營抽紗業(yè)。同時,一些留學英、美的潮汕教徒,歸國之后。也集資做起抽紗生意。
抽紗自從在潮汕地區(qū)興起之后,隨著汕頭半殖民地的畸型,潮汕抽紗得以迅速發(fā)展。潮州墊繡的獨特藝術和新穎風格,受到喜愛新奇的西方人士的悉賞,因而外商、華資紛紛在汕設置洋行及各種抽紗工廠,情況如雨后春筍。使潮汕抽紗在1912-1914年、1936-1941年出現(xiàn)二度興旺局面。是時,“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抽紗工人遍布崎碌地區(qū),盛極一時。但是,正當潮汕抽紗興旺發(fā)展之際,先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使西方經(jīng)濟受到破壞,銷路日衰而停滯下來。第二次全盛時,在華資與洋行的竟爭中,大魚吃小魚,不少華資公司因資金不足而受到洋行的控制,抽紗工人收入微薄,不足維持最低生活水平,不少人不愿再干這“手皮錢銀”工作。最后由于1941年日本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海運航線被阻,貨件無從出運,潮汕抽紗瀕于中斷。這便是潮汕抽紗二度興衰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