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皮影戲”是綜合的民間藝術
“道情皮影戲”是綜合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qū)叫“皮猴戲”、“紙影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qū)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并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演出皮影戲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為獸皮或紙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如今,國外不少工藝美術愛好者把皮影作為壁飾的櫥窗裝飾的欣賞品。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較為著名。皮影戲的內(nèi)容,多為傳統(tǒng)的歷史戲、神話劇等。雖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風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練,裝飾紋樣夸張,具有藝術韻味,卻是共同的。
關于皮影的傳統(tǒng)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fā)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
民間皮影藝人稱影人身子為“樁樁”。樁樁是由胸、腹、腿、大臂、小臂和手等十個部件組成。皮影的服飾與戲曲服飾基本相同,式樣極為豐富。有龍袍、官衣、氅氅、袍子、裹身子、背劍以及馬甲等。樁樁除個別特定人物和某些神怪是專用的外,大部分是通用的。只要在樁樁上換一個相應身份的頭梢,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物。樁樁的服式、圖案和顏色,是區(qū)分人物身份和貧富貴賤的重要標志。
道情皮影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道情皮影戲,一個是皮影戲演出的道具。皮影戲是戲曲的一種,是一門包括文學、雕刻、音樂、技巧綜合的民間藝術。
皮影戲“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靠劇本講述故事的精彩,二靠完美的影人雕刻造型,還要靠表演藝人優(yōu)美的道情音樂唱腔和熟練的“挑線”技巧以及伴奏、伴唱、燈光的配合、眾人的合作,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給觀眾以感人的藝術享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秦隴文化—文化—道情皮影
中國環(huán)縣道情皮影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代表中國甘肅風情的劇種--隴劇藝術正是以獨具特色的環(huán)縣道情為正宗。環(huán)縣民間道情皮影戲班成立已有300多年歷史。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三次進京演出,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熱情接見和好評。1959年,甘肅文化部門依據(jù)環(huán)縣道情的形式編排了大型古典歷史劇《楓洛池》,進京參加了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周恩來的熱情稱道。1960年1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將環(huán)縣道情正式定名為"隴劇",成為甘肅風情的獨特劇種。1987年,為慶祝中意建交25周年,應意大利意中友協(xié)和庫普公司的邀請,由環(huán)縣道情皮影藝人史呈林、謝正禮等六人組成的"甘肅民間道情皮影藝術團"出訪意大利,歷時近兩個月,先后在羅馬、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等11個城市演出24場戲,受到國外專家及朋友高度贊揚。被譽為"來自東方魔術般的藝術"。環(huán)縣道情皮影由此走向了世界,奠定了其輝煌的歷史基礎。2002年6月...
· 中原文化—民間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在山西民間流傳甚廣,皮影是一種民間傳統(tǒng)的小戲,在表演時,以驢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臺,造成影象,便成“皮影戲”;加上說唱和靈巧的操作,使影象產(chǎn)生妙趣橫生的戲劇效果,皮影戲的特點是:戲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和側面的,表演也是通過正、側面的影象活動展開戲劇情節(jié)。皮影富有裝飾性,尤其是夸張手法極強,形象生動有趣,因而又成為旅游者收藏的藝術品。
· 越文化—民間藝術—海寧皮影戲
傳統(tǒng)戲劇類位于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nèi),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即與當?shù)氐摹昂L聋}工曲”和“海寧小調(diào)”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diào)的古風音樂;曲調(diào)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jié)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xiāng)韻味。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為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jié)目。再則,海寧盛產(chǎn)蠶絲,民間有祈求蠶神風俗,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稱作“蠶花班”。海寧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為材料,通過繪圖、剪形、勾線、上色、縫制插簽等工序制成,主要特點是:“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涂”,臉形圓活、單眼側面、少夸張、近實像、富“人情”味;整體以單手、并足(側身)為主,頗具民族民間特色。海寧皮影戲演繹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海寧境內(nèi)尚有戲班20多...
· 燕趙文化―民間藝術―皮影人
是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樂亭一帶。以驢皮刻染,吸收了當?shù)孛耖g剪紙的特點,更以雕鏤精細、造型夸張、富有裝飾性見稱。清代已在京津、東北一帶流傳。老藝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變,并對古法進行了改革。邯鄲有牛皮影人,線條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
· 燕趙文化—民間藝術—皮影人
是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樂亭一帶。以驢皮刻染,吸收了當?shù)孛耖g剪紙的特點,更以雕鏤精細、造型夸張、富有裝飾性見稱。清代已在京津、東北一帶流傳。老藝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變,并對古法進行了改革。邯鄲有牛皮影人,線條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