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跡(圖)
從曾侯乙墓發(fā)掘出的編鐘。網(wǎng)上圖片
一九七八年在隨州近郊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掘出一套重五噸、完整無缺的編鐘,哄動世界,被許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無巧不成章,一九八一年在擂鼓墩二號墓,又發(fā)現(xiàn)一套三十六件編鐘。經(jīng)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乙編鐘同一體系,音色、音律與曾侯乙編鐘相通。
從編鐘的音高分析,二號墓出土的二十八件小甬鐘與八件大甬鐘有別而自成一體,恰好填補了曾侯乙編鐘的高音區(qū),并使曾侯乙編鐘的音域從五個八度擴展到六個八度。因此,二號墓編鐘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兩套樂鐘(?W鐘除外)合計一百件,百件編鐘可分可合,是一個完整、宏偉的編鐘系列。
從此,隨州是“編鐘之鄉(xiāng)”美名不脛而走。
與曾侯乙編鐘相伴而出土的還有一套精美的編磬,是古編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銅鎦金的磬架,高一點零九米、寬二點一五米。
一對集龍首、鶴頸、鳥身、鱉足為一體的怪獸銅立柱,咬合?恿礁?銅桿,桿底等距焊鑄銅環(huán),以作掛磬?u之用。三十二石磬以次序懸掛,與之相映成趣。
據(jù)研究,全架編磬原有四十一塊,每磬發(fā)一音,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獨具特色。磬塊上亦有與鐘銘相通的墨書和刻文,內(nèi)容是編號、標(biāo)音及樂律理論。
這套編磬,配上精美的磬架、眾多的磬塊、清晰的編懸形態(tài)、完備的配件(同出有裝磬之匣和磬槌)為迄今僅見。
編磬質(zhì)料主要是石灰?guī)r的磬塊,音色清澈優(yōu)美,比當(dāng)今的木琴更余韻裊裊,比鐘聲更加透亮。它展示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fēng)貌,豐富的半音顯示了旋宕轉(zhuǎn)調(diào)的功能。
今人把編磬與編鐘合奏,金石齊鳴,悅耳動聽。令人驚嘆的是,其中的最高音與鋼琴的最上一鍵(G8)相同,反映了古代磬氏設(shè)計制造定音樂器的卓越成就。
研究者指出,遠在二千四百多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shù)已十分高超,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xiàn)要早將近二千年。
為了解編鐘的發(fā)掘過程,我花了一個上午參觀了隨州博物館。除了國家一級的文物──大型編鐘移到湖北博物館陳列外,其他大部分在曾侯乙墓發(fā)掘出的文物都在這里展示。
博物館展覽了曾侯乙墓的地宮,那是一座呈卜字體的大型巖坑豎穴木??墓。一九七七年秋,當(dāng)?shù)伛v軍在擴建營房時發(fā)現(xiàn)此墓。通過出土編鐘上的銘文鑒定,這是戰(zhàn)國早期諸侯國曾國君主名乙的墓葬,故亦稱曾侯乙地宮。
地宮恍如一座豪華的“三室一廳”巨宅,東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及竹簡;中廳大約是墓主人的音樂室、禮賓接待廳,內(nèi)置大量禮樂器;在東室通往中廳的門洞處置放狗棺一具。地宮東西長二十一米,南北寬十六點五米,距地表深十三米,面積為二百二十平方米。
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分內(nèi)、外棺)重達七千公斤,另有彩繪陪棺二十一具。
曾侯乙何許人?他無疑是稱霸一方的王侯,逝世時年齡四十五歲左右,陪葬者均為十三至二十五歲女性。在古代中國處于奴隸制晚期,殉葬者仍多達二十一人,格外令人心情沉重!
墓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千四百零四件,有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都是難得一睹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為國寶,可見曾侯乙的顯赫地位。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