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攻河北、大都之戰(zhàn)
明攻河北、大都之戰(zhàn),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進行的第三次作戰(zhàn)。在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進行的第三次作戰(zhàn)。
在明軍攻占山東、河南以及潼關(guān)以后,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經(jīng)處于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攻取大都的條件業(yè)已成熟。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親抵前線汴梁(今河南開封),與諸將商討攻取元都之決策。他采納征虜大將軍徐達提出的直搗元都的主張,并據(jù)圖指示:“北土平曠,利于騎戰(zhàn),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后,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趨趙(今河北邯鄲),轉(zhuǎn)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nèi)自驚潰,可不戰(zhàn)而下?!睘槭惯@一戰(zhàn)略意圖能夠很好地得以實現(xiàn),他還將親自繪制的《征進陣圖》交給徐達。六月初,徐達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jié),各衛(wèi)糧船由濟寧起航,保障后勤供應(yīng)。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集結(jié)于東昌,等待與河南諸軍會師北進。閏七月初二日,明軍出師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勢如破竹,連克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廣平(今均屬河北)。十一日至臨清(今屬山東),遂令集結(jié)于東昌之師來會,且令參政傅友德開通陸路,都督副使顧時開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陸兩路并進。師至德州,會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程華等師北進。二十日下長蘆(今河北滄州)、青州(今河北青縣及天津靜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敗元軍于河西務(wù)(今天津市武清東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當(dāng)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guān)逃往上都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二日,徐達等進師攻取元都,至齊化門,令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jiān)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并俘諸王子6人,封存府庫圖籍寶物以及故宮殿門,令兵守衛(wèi)。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搶掠,居民各安其業(yè)。同時遣將巡邏古北諸處關(guān)口,又命指揮華云龍經(jīng)理大都,新筑城垣。
點評:攻取大都之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使殘存在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明太祖朱元璋最終統(tǒng)一中國,奪取了戰(zhàn)略上的絕對優(yōu)勢。
在明軍攻占山東、河南以及潼關(guān)以后,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經(jīng)處于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攻取大都的條件業(yè)已成熟。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親抵前線汴梁(今河南開封),與諸將商討攻取元都之決策。他采納征虜大將軍徐達提出的直搗元都的主張,并據(jù)圖指示:“北土平曠,利于騎戰(zhàn),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后,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趨趙(今河北邯鄲),轉(zhuǎn)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nèi)自驚潰,可不戰(zhàn)而下?!睘槭惯@一戰(zhàn)略意圖能夠很好地得以實現(xiàn),他還將親自繪制的《征進陣圖》交給徐達。六月初,徐達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jié),各衛(wèi)糧船由濟寧起航,保障后勤供應(yīng)。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集結(jié)于東昌,等待與河南諸軍會師北進。閏七月初二日,明軍出師汴梁(今河南開封),一路勢如破竹,連克衛(wèi)輝(今河南汲縣)、彰德(今河南安陽)、磁州(今河北磁縣)、邯鄲、廣平(今均屬河北)。十一日至臨清(今屬山東),遂令集結(jié)于東昌之師來會,且令參政傅友德開通陸路,都督副使顧時開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陸兩路并進。師至德州,會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張興祖、高顯、毛驤、程華等師北進。二十日下長蘆(今河北滄州)、青州(今河北青縣及天津靜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敗元軍于河西務(wù)(今天津市武清東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縣)。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遂于當(dāng)日夜三鼓攜太子、后妃出建德門,由,居庸關(guān)逃往上都開平(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八月初二日,徐達等進師攻取元都,至齊化門,令將士填壕登城而入。徐達本人親自登上齊化門樓,殺死元朝監(jiān)國宗室淮王帖木兒不花和右丞相張康伯等人,并俘諸王子6人,封存府庫圖籍寶物以及故宮殿門,令兵守衛(wèi)。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搶掠,居民各安其業(yè)。同時遣將巡邏古北諸處關(guān)口,又命指揮華云龍經(jīng)理大都,新筑城垣。
點評:攻取大都之役的勝利,從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統(tǒng)治,使殘存在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為明太祖朱元璋最終統(tǒng)一中國,奪取了戰(zhàn)略上的絕對優(yōu)勢。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dāng)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明代軍事―明攻河北、大都之戰(zhàn)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進行的第三次作戰(zhàn)。在明軍攻占山東、河南以及潼關(guān)以后,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經(jīng)處于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中,攻取大都的條件業(yè)已成熟。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親抵前線汴梁(今河南開封),與諸將商討攻取元都之決策。他采納征虜大將軍徐達提出的直搗元都的主張,并據(jù)圖指示:“北土平曠,利于騎戰(zhàn),不可無備,宜選偏裨提精兵為先鋒,將軍督水陸之師繼其后,下山東之粟以給饋餉,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趨趙(今河北邯鄲),轉(zhuǎn)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nèi)自驚潰,可不戰(zhàn)而下。”為使這一戰(zhàn)略意圖能夠很好地得以實現(xiàn),他還將親自繪制的《征進陣圖》交給徐達。六月初,徐達令河南各軍向河陰(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結(jié),各衛(wèi)糧船由濟寧起航,保障后勤供應(yīng)。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張興祖、平章韓政、都督副使孫興祖、指揮高顯等率益都、徐州、濟寧之師集結(jié)于東昌,等待與河...
· 明攻山西之戰(zhàn)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至二年(1369年)二月,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進行的第四次作戰(zhàn)。洪武元年八月初,明軍攻克河北及大都(今北京)后(參見明攻河北、大都之戰(zhàn)),明太祖朱元璋于八月十五日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軍攻取山西,命副將軍馮宗異、偏將軍湯和與平章楊Z率部從征。此時盤據(jù)在山西的太原守將擴廓帖木兒,因長期內(nèi)訌,已成為強弩之末,且在元順帝北逃時,奉命出兵雁門關(guān),經(jīng)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居庸關(guān)至大都。根據(jù)客觀形勢的變化,徐達及時制定了攻取山西的戰(zhàn)略方針,指出:“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率師遠出,太原必虛,北平孫都督(孫興祖)總六衛(wèi)之師,足以鎮(zhèn)御,我與爾等乘其不備,直抵太原,傾其巢穴,則彼進不得戰(zhàn),退無所依,此兵法所謂批亢搗虛也。若彼還軍救太原,則已為我牽制,進退失利,必成擒矣?!彼旆直鴥陕罚甭纷鳛橹髁?,由河北徑取太原,南路作為策應(yīng),由河南北向,會師太原,形成南北合圍之勢。北路由徐達...
· 明攻山東之戰(zhàn)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明軍攻山東的作戰(zhàn),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戰(zhàn)。元朝入主中國以后,在山東設(shè)東平、東昌(今聊城)、濟寧、益都、濟南、般陽(今淄博市西南淄川)等路。山東東西道宣慰使普顏不花坐鎮(zhèn)益都,指揮各路軍政。故奪取山東,要在攻克益都,去其龍首。此役作戰(zhàn)路線有兩條,其一由江淮北經(jīng)沂州(今臨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濟寧、濟南,再東取益都。征虜大將軍徐達根據(jù)自己對戰(zhàn)場形勢的分析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臨戰(zhàn)指示,采取了兩路并進,鉗擊益都的戰(zhàn)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將義兵都元帥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師次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開始分兵兩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張興祖(又姓汪)率宣武等衛(wèi)軍由徐州北上,攻取濟寧、東平;東路由徐達及征虜副將軍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復(fù)叛,徐達率所部攻克沂州,殺死王宣,附近嶧州(今山東嶧縣)...
· 明攻甘陜之戰(zhàn)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至十二月,在明北伐滅元之戰(zhàn)中,與元軍在陜西和甘肅等地進行的作戰(zhàn)。明軍攻克山西以后,北方廣大地區(qū)已盡為明朝所控制。惟陜甘方面尚為元軍10余萬人所盤踞:李思齊駐鳳翔,張思道駐鹿臺(今陜西高陵西南)以拱衛(wèi)奉元(今陜西西安),擴廓帖木兒則駐扎于塞外。二月二十六日,征虜大將軍徐達以副將軍常遇春和馮宗異為先遣部隊渡黃河攻取陜西。三月初一日,徐達率大軍自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南)渡河,進據(jù)蒲城,逼降元?~城(今陜西洛川境內(nèi))守將施成,張思道聞訊逃往慶陽(今屬甘肅),明軍不戰(zhàn)而占有鹿臺、奉元。十二日,常遇春率部進逼鳳翔,李思齊逃往臨洮(今屬甘肅),鳳翔又不戰(zhàn)而克。時參政傅友德亦已攻克鳳州(今陜西鳳縣)。四月二日,徐達集諸將于鳳翔,討論進攻方向。徐達根據(jù)李思齊和張思道的不同兵力、臨洮和慶陽的地理形勢,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決定先攻臨洮而后進取慶陽。其后明軍西向,連克隴州(今陜西隴縣)、...
· 明攻閩廣之戰(zhàn)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明軍在北伐滅元的同時,對元朝南方勢力進行的作戰(zhàn)。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閩廣的作戰(zhàn)方針是出兵3路,分進合擊,圍而殲之。即東路由江西取福建,繼而由海路趨廣東;西路由湖廣取廣西;中路由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直搗德慶,最后3路會師廣州。戰(zhàn)爭的進行雖有不意之變,但基本上是按這一決策實施的。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安吉(今屬浙江)、寧國(今屬安徽)、南昌、袁、贛、滁、和、無為(今屬安徽)等處衛(wèi)軍由江西取福建,以湖廣參政戴德隨征,是為東路。命湖廣行省平章楊Z、左丞周德興、張彬率武昌、荊州、益陽、常德、潭、岳、衡、澧等處衛(wèi)軍取廣西,是為西路。十一月三十日,東路胡廷瑞率師由江西度杉關(guān),下光澤,連克邵武、建陽、建寧、汀州(今長汀)、寧化等地。征南將軍湯和...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