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是春節(jié)的傳統(tǒng)。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中華人民也被稱為龍的傳人。據傳說,龍象征著祥瑞,能夠行云布雨、消災降福。因此人們在春節(jié)是就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獅子在中國文化中也是祥瑞之獸,舞獅也能夠帶來好運。一般在春節(jié)到元宵節(jié)之間,許多地區(qū)都有舞龍舞獅的習俗。不光是春節(jié)期間,在一年中每逢有喜慶之事時也會請舞龍舞獅團隊來助興。
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jié)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jié)龍、十一節(jié)龍、十三節(jié)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jié)。不過十五節(jié)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九節(jié)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游、龍頭鉆檔子、頭尾齊鉆、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jié)、十三節(jié)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中云端,時而入海破浪。
舞獅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此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在南北朝開始流行,在唐朝時期已經盛行與宮廷、軍旅、民間。舞獅分為南北兩派,分別是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這種獅子外形與真獅更為相似。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