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最早記載于《東周列國志》,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起來。春秋初期的晉國,紛爭不斷。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災禍,出國逃亡 19 年,受盡苦楚。在逃亡的過程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左右。有一次,他們一行人陷入斷炊絕糧的困境中,介子推為讓公子重耳填飽肚子,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
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但介子推并不向晉文公邀賞,反而因為不愿與哪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nèi)的綿山了。晉文公知道此事后想要請介子推出山,但被拒絕,且介子推也帶著母親躲在山林中。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聽從手下建議放火燒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最終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文公見狀心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這也是寒衣節(jié)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