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拼音為[fàng fēng zheng]。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做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大約于東周春秋時期被發(fā)明,距今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墨翟是最早制作風箏的人,以木頭制作,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放風箏一般在春夏季,南方地區(qū)多于二月、三月放風箏,北方地區(qū)大概在五、六月放飛風箏。從氣象學上解釋,清明前后一個多月最適合放風箏,是因為一年中這段時間風力較大;立春后,北半球接受太陽輻射能量越來越多,地表溫度隨之升高,上冷下暖而產(chǎn)生明顯的熱對流現(xiàn)象。
我國山東省濰坊市是著名的風箏之都。在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jù)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濰坊的別稱就是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