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鄒氏起源

                  ( 鄒氏百科 )

                1. 姓氏鄒〔 鄒 〕
                  拼音zōu
                  人口約 450 多萬〔 最常見姓氏 〕
                  排名68 位。
                  位于方姓之后,熊姓之前。
                  掃一掃手機查看

                  鄒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最新 68 2018年 68 2014年 71
                  2013年 71 2007年 69 2006年 70
                  1995年 67 1987年 67 1982年 74
                  明朝 61 元朝 94 宋朝 96
                  北宋 35

                  鄒姓 起源

                  鄒姓主要源自:姚姓、姬姓、子姓。

                  鄒姓起源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鄒:舜帝,姚姓。舜擅長占卜預(yù)測,亦稱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陽東的濮城鎮(zhèn)。舜帝后裔姚姓族人開創(chuàng)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參見舜文化,虞舜文化。明朝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諸侯國,鄒國古城在今山東鄒城 東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鄒國為曹姓邾人所奪,鄒人被迫遷到今山東鄒平南,后為齊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鄒姓,姚姓之鄒的歷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鄒姓。

                  鄒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魯穆公所改設(shè)鄒國,屬于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后裔曹挾建立了邾國,又稱邾婁國,初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遷都于繹(今山東鄒縣紀(jì)王城)。邾婁國勢小力單,后為大國魯國的附庸國,并屢受魯國的欺壓和掠奪,到戰(zhàn)國時期,邾婁國以邾、婁合音魯國人讀作“鄒”,因而魯國君主魯穆公姬顯在孟子的建議下,強行改邾婁國為鄒國。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間(公元前369~前340年間),楚宣王熊良夫親率楚軍滅了鄒國,即邾、小邾二國,

                  擄走“二邾”的國君臣民,押解向荊楚西南方向遷移,經(jīng)過數(shù)月長途跋涉到當(dāng)時楚國的偏遠(yuǎn)荒蕪地區(qū)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國遺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黃岡黃州鄉(xiāng)禹王城)。鄒國為楚國所吞并后,故國子民以原國之名為姓氏,稱鄒氏,世代相傳至今,與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為荊州鄒氏。

                  鄒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多部”鄒氏宗譜“”鄒氏源于軒轅,舜賜子姓于契,受封于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的封地鄒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jù)《史記·殷本紀(jì)》及《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亂后,約前1046年把商丘附近地區(qū)分封給紂王的庶兄長微子啟,建立宋國,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此源流早于曹俠后裔數(shù)百年,為主要來源,約占鄒姓百分之七十以上。

                  鄒姓起源四

                  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鄒佳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八旗通志·列女傳》記載:滿族鄒佳氏,亦稱組佳氏,滿語為Joogiya Hala,世居鐵嶺(今遼寧鐵嶺),屬于滿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鄒氏、組氏、鐵氏等。

                  鄒姓部分開姓始祖

                  微子啟死后,弟微仲繼位,據(jù)《中華鄒氏南陽堂譜》記載:微仲八世孫正考父,為宋國上卿,正考父的兒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長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襲為大司馬,宋國發(fā)生華亂,孔父嘉罹難,子木金父奔魯,以亡父之“字”即“孔”為姓;嘉弟宣靖留邑,以先父食邑地“鄒”為姓?!北剪斦呖祝粢卣哙u“。

                  鄒姓遷徙傳播

                  鄒氏是多源流姓氏,在當(dāng)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45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35%左右。

                  先秦時期,鄒姓的活動主要在山東地區(qū)。秦漢以后,鄒姓很快遷到河南,湖北地區(qū)。三國兩晉時,鄒姓已挺進(jìn)到陜西,南下渡長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qū)。唐朝時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鄒姓主體移入了江南,福建、廣東等地的鄒姓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清朝初期鄒姓進(jìn)入了臺灣地區(qū)。

                  宋朝時期,鄒姓大約有1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九十六位。鄒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1.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蘇,這二省鄒姓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南,這二省的鄒姓又集中了14%。全國形成了贛閩和江蘇兩塊鄒姓聚集區(qū)。

                  明朝時期,鄒姓大約有38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1%,排在第六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鄒姓人口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明朝時期,江西仍為鄒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8.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這二省鄒姓大約占鄒姓總?cè)丝诘?8.6%,其次分布于廣東、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這五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間600余年,鄒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增加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向南和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鄂、湘、閩為中心的江南鄒姓人口聚集區(qū)。

                  鄒姓 分布

                  當(dāng)代鄒姓的人口450萬,為全國第六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鄒姓人口由38萬增到近450萬,增長了近12倍,鄒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鄒姓人口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鄒姓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8%,其次分布于四川、廣東、福建、江蘇、重慶、吉林、貴州,七省的鄒姓又集中了37%。江西為鄒姓第一大省,大約占全國鄒姓總?cè)丝诘?4%。全國形成了以贛、鄂、湘為中心的鄒姓聚集區(qū)。在600年期間,鄒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qū)別,主要由東南部向北的回遷,南部向西部的遷移。鄒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湘、贛、閩、黔渝、四川大部、湖北大部、陜西南端、山東東端、云南東部、廣西北部、廣東大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黑吉東部、遼寧南部,鄒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42%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dá)1.5%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居住了大約65%的鄒姓人群。在粵桂南部、臺瓊、云川西部、湖北北部、陜甘寧南部、青海西部、河南南部、皖浙大部、江蘇、山東中部、遼吉黑大部、內(nèi)蒙古東部、新疆西北,鄒姓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14%—0.42%之間,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1.8%,居住了大約31%的鄒姓人群。

                  鄒姓 名人明星


                  • 鄒兆龍

                  • 鄒廷威

                  • 鄒涵虹

                  • 鄒娜

                  • 鄒文正

                  • 鄒開云

                  • 鄒凱光

                  • 鄒琳琳

                  • 鄒俊百

                  • 鄒志晨

                  鄒姓 郡望

                  太原郡:秦漢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轄境相當(dāng)于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北一帶。隋改江陽,治今江蘇省揚州。南唐恢復(fù)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南陽郡:①春秋戰(zhàn)國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zhàn)國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州)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南陽市。

                  渤??ぃ红呿H粟末部為主體所建,先稱振國(震國)。西漢置渤???,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ね?、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公元926年,為契丹所滅。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dāng)涂東北,唐并入當(dāng)涂。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后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鄒姓 堂號

                  范陽堂:秦漢時期,鄒氏人有一支從今山東省境內(nèi)遷至范陽(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zhèn)),西漢鄒仲俊后發(fā)展成為望族,所以鄒氏人以“范陽”為堂號。以邑為氏及以國為氏鄒姓的總堂號為范陽堂。

                  東魯堂:據(jù)鄒氏宗譜記載:漢武帝時,仲俊公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與大將軍衛(wèi)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晉秩賜封東魯侯,東魯是鄒氏仲俊的封地,東魯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戰(zhàn)國時期的騶衍,深通陰陽、盛衰、興亡之道。燕昭王招賢,專門建造了碣石宮來招待鄒衍。

                  諷諫堂:戰(zhàn)國時期的騶忌,看到齊威王不喜歡聽別人向他提意見,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規(guī)勸他。齊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見,下令:凡是對他提出意見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獎賞。一開始大家都爭著給他提意見,兩個月以后,提意見的人很少了,三個月以后,提意見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見都提完了。齊威王收集了這些意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這就是鄒忌諷諫的結(jié)果。所以鄒氏又稱“諷諫堂”。

                  鄒姓 姓氏源流

                  一、(鄒)zōu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內(nèi)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田林、貴州之從江、云南之河口及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滿、鮮、回、水、苗、土家、布依、紇佬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肚逋ㄖ尽分妒献迓浴芬嗑闶蛰d。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說文》云:“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后以為氏。帝顓頊之后所封?!薄佰洹贝僮x而為“鄒”,曹姓國,故此當(dāng)以國為氏。系出曹姓。

                  2、鄭樵則云:“子姓,宋湣公之后。正考父食邑於鄒,生叔梁紇,遂為鄒氏。其地今兗州鄒縣是也?!贝艘砸貫槭?,系出子姓。望出范陽。春秋時齊有鄒衍、鄒忌;漢代有鄒陽;唐代有鄒游;金代有鄒谷,大理寺丞;明代有鄒迪光;清末有鄒容。

                  二、

                  綜合:

                  臺灣臺北多此姓。按,鄒為鄒之俗寫,故鄒氏源于鄒姓,今臺灣有人分鄒與鄒為兩個姓。

                  鄒姓 歷史名人

                  鄒姓古代名人

                  鄒忌戰(zhàn)國,鄒氏家族在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人物,以鼓琴游說齊威王

                  鄒衍春秋戰(zhàn)國,亦作騶衍,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陰陽家、士大夫。他學(xué)究天人,雄于辯口,號“談天衍”。創(chuàng)五行始終說?!吧钣^陰陽消息”,借以論述天道、世運的轉(zhuǎn)移。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妒酚洝ぞ砥呤摹氛f鄒衍著有“十余萬言”。《漢書·藝文志第十》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奭漢朝(前283-205),齊襄王至西漢時期,頻采父之術(shù)

                  鄒陽西漢,西漢散文家,藩王太傅。齊人。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于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yán)忌等離吳去梁,為景帝少弟梁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茍合”,后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梁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并尊為上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鄒陽是漢代著名文學(xué)家,也是雄辯的政治家,有著深厚的家學(xué)淵源。這種文化傳統(tǒng)對子孫后代的發(fā)展興盛,無疑是起到了重大作用。

                  鄒仲俊西漢,西漢上谷刺史、幽州統(tǒng)制,封東魯侯。

                  鄒牟王西漢,也稱作朱蒙,是古代高句麗國家的第一代王。以高為氏。鄒牟王開創(chuàng)基業(yè),營建城池,發(fā)展生產(chǎn),壯大勢力,合并周圍部落方國,為高句麗國家的興旺發(fā)達(dá)奠定了基礎(chǔ)。死后被尊為始祖東明圣王。關(guān)于鄒牟王的神話傳說,古代文獻(xiàn)《論衡》、《魏書》、《北史》、《三國史記》中均有記載。詳略不同,文采各異。集安市東郊著名的好太王碑碑文一開頭也簡略地記述了這段美好的傳說。實際上,朝鮮學(xué)者搞不清鄒牟的來歷,因此將其神話。有許多學(xué)者考證其為西漢景帝劉啟執(zhí)政時期著名的齊國人、文學(xué)家鄒陽之后。鄒陽一族就是古鄒國貴族后代。山東膠州《鄒氏宗譜》記載鄒牟是西漢鄒仲俊二夫人所出。

                  鄒靖東漢末年,籍貫荊州長沙,東漢末年時期的北軍中侯,劉焉之校尉。

                  鄒全哲唐初,唐初幽州統(tǒng)制。

                  鄒思道唐朝,諱函字志儒,唐貞觀年間舉孝廉,除江陰刺史,遷杭州刺史。

                  鄒沨唐朝,字起泓,號綠墅,江西吉水人,唐穆宗年間臨川刺史。

                  鄒天經(jīng)北宋,字云禎,別號阿蠻,行重一,北宋初幽州范陽統(tǒng)制。

                  鄒天緯唐朝,字云祥,行重二,唐天祐襲封荊南節(jié)度使,屯兵范陽。

                  鄒望龍北宋,字輝,北宋干德甲子二年錢糧助石守信兵護(hù)宋太祖有功授銀青光祿大夫殿前檢校國子監(jiān)酒兼監(jiān)察御史。

                  鄒義甫北宋,太平興國二年登進(jìn)士,初授河?xùn)|軍中節(jié)度判官,泉州知府,轉(zhuǎn)授龍圖閣學(xué)士與侄子軾卿同寓金陵。

                  鄒安卿北宋,醇化元年進(jìn)士,泉州知府。

                  鄒錫守北宋,字世守名孝先,北宋哲宗年間先后任麻城、泰和縣尹,轉(zhuǎn)任云南大理簽判。鄒補之

                  鄒浩宋朝,常州晉陵人,宋代大臣、詩人,自號道鄉(xiāng)居士。曾兩起兩落,歷吏部、兵部侍郎、寶文閣大學(xué)士等職。著有《道鄉(xiāng)集》詩集。

                  鄒應(yīng)龍南宋,南宋官員,字景初,泰寧城關(guān)水南街人,狀元,官至尚書、參知政事,理宗親書“南谷”兩字送他,并封他為太子少保,開國公。

                  鄒沨南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部將,兵部侍郎。

                  鄒普勝元末,鐵工出身,元末紅巾軍領(lǐng)袖,天完政權(quán)太師,后仍為陳友涼太師。一說他后來戰(zhàn)死,一說他隱姓埋名做了道士,化姓名為何野云。

                  鄒應(yīng)龍明朝,明朝陜西省西安人。嘉靖進(jìn)士。曾上書揭發(fā)嚴(yán)嵩父子,言辭激烈,嘉靖帝不久下旨令嚴(yán)嵩致仕,將嚴(yán)世蕃下詔獄治罪。嘉慶時任云南巡撫。萬歷年間因得罪東廠太監(jiān)馮保被罷免,后病死。

                  鄒守益明朝,江西安福人。明學(xué)者,字謙之,號東郭。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師從王守仁,強調(diào)“縝獨”、“戒懼”。著作有《東郭集》。

                  鄒亮明朝,明代學(xué)者,工詩文,為景泰十才子之一。喜藏書,著有《鳴珂》、《漱芳》等書。

                  鄒一桂清朝,江蘇省無錫人,字小山,清代大臣、畫家,累官至禮部尚書。工繪事,尤工花卉,間作山水。著有《小山文集》等。

                  鄒宏義明末清初,明末清初著名武術(shù)家,梅花拳始祖。

                  鄒復(fù)勝清朝,清代愛國將領(lǐng),光緒年間陜甘提督,與老將馮子材并肩取得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沒有他率隊及時趕到,炮臺就失手。

                  鄒伯奇清朝,清代科學(xué)家,字特夫,廣

                  鄒魯氏其女為帝嚳之妃。黃帝戰(zhàn)敗蚩尤,千其民於「鄒魯」之地。

                  鄒丹東漢末期,人物。公孫瓚部下。

                  鄒湛西晉,文人

                  鄒文盛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進(jìn)士,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

                  鄒之有明朝,湖北公安縣人,明朝太子太保錦衣衛(wèi)東司房掌衛(wèi)事,后軍都督府左都督。

                  鄒元標(biāo)明代,東林黨首領(lǐng)之一,「三君」之一。

                  鄒崇漢清朝,湖北公安縣人,清朝詩人。

                  鄒勇夫字愈,生于唐末,原籍固始縣。閩國尚書左仆射協(xié)鎮(zhèn)閩疆,加封威武軍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至今仍尊稱他為“開泰公”。

                  鄒伯元(伯原)初授淮安知府,景德三年(1006)任太子太傅兼春坊侍讀,(1021)敕誥命御史。

                  鄒政(1425-1506),別號淳溪,明英宗天順年間,參加丁丑科會試,取得會元,被欽點為探花,官至兩廣總督,舉家入籍廣東高州府,居茂西頓梭貴牌,成為貴牌鄒氏開基祖,后代分布高州、廉江、茂名及廣西防城等地。

                  鄒炳泰(?-1820),字仲文,江蘇無錫人,清朝大臣。乾隆三十七年進(jìn)士。歷官國子監(jiān)祭酒,兵部、工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尹事,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乾隆中,援古制疏請立國學(xué)辟雍。先后督山東、江西學(xué)政。屢被貶降。嘉慶中,因林清事變罷官。嘉慶二十五年卒。

                  鄒姓近代名人

                  鄒杰(1875-1915),字漢卿,原酉陽后溪鄉(xiāng)長園村鄒家堡人。少年練就一身武藝,好打抱不平,有“力挽狂瀾之志”,蜀軍總司令屬下第四標(biāo)標(biāo)統(tǒng),后被袁世凱殺害,追認(rèn)為“蜀中先烈”,后代分支有龍?zhí)端⒕畔?、沿溪木塘、大溪等支?

                  鄒容(1885-1905),近代革命先驅(qū)。原名鄒紹陶,四川省巴縣人。1903年加入愛國學(xué)社,組建中國學(xué)生同盟會,寫成著名的《革命軍》一書,倡言反清革命,號召推翻清廷,創(chuàng)建中華共和國,頌揚革命為世界之公理,自稱“革命軍中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當(dāng)局的迫害,《蘇報》案發(fā),章太炎被租界當(dāng)局拘捕,鄒容自投捕房,一同入獄于提藍(lán)橋的公共租界監(jiān)獄。1905年4月3日死于獄中,年僅21歲,辛亥革命后被孫中山追授大將軍.

                  鄒韜奮(1895-1944),原名恩潤。1895年出生,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長樂縣。中國現(xiàn)代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1921年畢業(yè)于圣約翰大學(xué)。1922年入上海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工作。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周刊,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創(chuàng)辦生活書店。1933年參加中國民權(quán)保障大同盟。同年7月被迫流亡海外,周游歐美,并至蘇聯(lián)參觀。1935年回國。在上海、香港主編《大眾生活》周刊、《生活日報》和《生活星期刊》,并任上海各界救國會和全國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的領(lǐng)導(dǎo)工作。1936年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為七君子之一。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獲釋。先后在上海、漢口、重慶主編《抗戰(zhàn)》、《全民抗戰(zhàn)》等刊物。1941年皖南事變后,再度出走香港,復(fù)刊《大眾生活》。1942年到蘇北解放區(qū)。1944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根據(jù)他生前的申請,追認(rèn)為中共黨員。輯有《韜奮文集》。

                  鄒云彪民國初年,民國初年孫中山委任福建閩西警備司令,追贈陸軍上將。

                  鄒鵬振民國,民國第四十四軍中將軍長。

                  鄒適(1900-1981),廣東佛岡縣人,原國民黨中央委員、廣東省參議員。廣州淪陷后,隨省府遷至韶關(guān),實質(zhì)是中央派駐華南的特務(wù)總指揮,專搞日偽情報工作。出任過西江抗日游擊縱隊司令,授中將銜,總部設(shè)在蘆苞,對日偽打擊甚力,偽軍聞風(fēng)走避,稱之為“高佬鄒”。

                  鄒殿邦(1895-1993),廣東香山縣人,家族以鹽業(yè)起家,16歲就接替父親擔(dān)任廣信銀號的掌柜,因經(jīng)營鹽業(yè)20多歲成為百萬富翁,長期擔(dān)任廣州銀業(yè)公會主席、廣州市總商會主席,參與過近代廣州不少重大事件。民國時期廣東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鄒殿邦活了99歲,1988年嶺南大學(xué)建校一百周年時,他兒子鄒至莊陪同年已94歲的鄒殿邦來到嶺南大學(xué)校園參加慶典,一時傳為佳話。

                  鄒平凡偽武漢綏靖公署第29師少將師長,偽第14軍中將軍長,和平救國軍副司令。1945年日本投降后擁兵自重,拒絕國民黨和李先念的勸降,在大漢奸黃大中、胡蘭成等慫恿下在武漢上演了一場短命的“武漢獨立”的鬧劇,成立大都政權(quán)13天就垮了,后被蔣介石臨時委任為“武漢守備軍”總指揮和暫編第21軍軍長,9月,第6戰(zhàn)區(qū)命令鄒平凡率部集中漢陽蔡甸拆散改編,后被查辦離開湖北。1949年溫州解放,他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后偷渡到日本。

                  鄒大鵬遼寧遼陽人。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東北社會部副部長、長春市市長、社會部秘書長。政務(wù)院首任情報總署署長、中央調(diào)查部常務(wù)副部長,文革中迫害致死。

                  鄒國厚開國少將,湖北省紅安縣人,曾任旅長、軍分區(qū)司令員、河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參加了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百團(tuán)大戰(zhàn)和蟠龍等戰(zhàn)役,為軍隊和公安部隊的建設(shè)崇高的貢獻(xiàn)。

                  鄒衍(1915-),1955年少將,后任沈陽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

                  鄒善芳開國少將,河南省光山縣人。曾任商丘軍分區(qū)司令員、河南省公安總隊總隊長。

                  鄒承魯著名科學(xué)家。中科院院士、人工胰島素的發(fā)明人。

                  鄒雅著名畫家。1938年進(jìn)延安魯迅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此后在太行抗日根據(jù)地搞戰(zhàn)地宣傳工作。解放后任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73年任北京畫院院長。1974年到陽泉煤礦深入生活,不幸失事遇難。

                  鄒桐河北省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趙城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岳區(qū)農(nóng)救總會組織部部長。1942年入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xué)習(xí)。后任中共安澤縣委副書記,太岳二地委辦公室主任、民運部部長。1948年入中共中央華北局黨校學(xué)習(xí)。建國后,歷任中共唐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開灤趙各莊礦黨委書記兼礦長,開灤煤礦黨委書記,河北煤炭管理局局長,煤炭工業(yè)部副部長、顧問。

                  鄒家尤原國家地質(zhì)總局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院長,地質(zhì)礦產(chǎn)部副部長。

                  鄒炎抗美援朝空軍二級戰(zhàn)斗英雄,1973年在周總理指導(dǎo)下他與另一位戰(zhàn)斗英雄張積慧為空軍副司令員。

                  鄒洪(1897-1945),國民黨陸軍上將。臺灣新竹人,祖籍廣東省五華縣華陽鎮(zhèn),其高祖父于道光年間遷居至臺灣。保定軍官學(xué)校畢業(yè),歷任團(tuán)長、師長、蔣介石南昌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兼辦公室主任、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廣東省保安處處長、新編第二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tuán)副總司令、粵桂邊區(qū)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qū)總指揮等職。1945年4月16日在粵桂邊區(qū)住所病逝.

                  鄒若衡云南“鄒家拳”創(chuàng)始人。早年從軍為蔡鍔侍衛(wèi)長,后負(fù)傷脫離軍界.

                  鄒家華1926年10月生,上海人,1945年6月在新四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4年12月參加工作。前蘇聯(lián)莫斯科包曼高等工業(yè)學(xué)院機械制造系畢業(yè),大學(xué)文化。前國務(wù)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鄒韜奮之子。

                  鄒德華1926年生,女高音歌唱家。

                  鄒瑜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原部長。

                  鄒爾康深圳特區(qū)市委首任秘書長,曾任海南省副省長。

                  鄒爾均廈門特區(qū)創(chuàng)建人,原市長、市委書記,省政協(xié)副主席。

                  鄒永鈳晚清民國,政治人物,文人。

                  鄒漢勛(1805—1854),清著名學(xué)者,湖南新化人,字叔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是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輿地學(xué)家,中國近代輿地學(xué)奠基人。

                  按姓氏首字母選擇: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鄒氏族譜地區(qū)分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