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345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84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393 | 1987年 | 364 | 1982年 | 412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91 |
元姓主要源自:危姓。
元姓起源一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拓跋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魏孝文帝拓拔宏,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于洛陽(今河南洛陽),之后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下詔改漢姓為元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此后,鮮卑族拓拔氏皆改為元氏,后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大多活躍于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地區(qū),逐漸成為當?shù)赝澹跉v史上能人名士輩出。
元姓起源二
出自危姓,危仔倡(?-909)字上練,又字忠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南城,南城東興鄉(xiāng)四十一都蘇源村(今屬黎川縣荷源鄉(xiāng))人。唐末信州刺史。撫州刺史危全諷弟。909年危仔倡與危全諷一道攻打洪州時,被吳國將領(lǐng)周本擊敗,危仔倡投奔吳越王錢鏐。錢待仔倡為上賓,任命為淮南節(jié)度使。由于錢鏐認為“?!辈患?,便賜姓“元”。從此,仔倡子孫均仕吳越,留居杭州,并改姓元。
元姓起源三
清乾隆時期因避廟諱改為元氏。
濰坊民國己未三月重修《玄氏族譜》記載:我族本姓玄,清朝避康熙御諱,旁加一火字缺末點。十世祖慕周拔貢,具呈於上,欽定以元字代玄字,合族遂為元氏。
根據(jù)元永潔女士2011年整理的關(guān)于全國元氏分布情況調(diào)查: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四百零五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九十一位,多以河南、忻州、錢塘為郡望。元氏最初的發(fā)祥地在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兩省,元氏的最初的活動地區(qū)都是在黃河流域,如唐朝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jié),就全是河南人。
現(xiàn)天津市的靜??h,河南省的輝縣、周口市、開封市、洛陽市、安陽市林縣、湯陰縣,安徽省的合肥市肥東縣、鳳陽市,山東省的威海市、平度市、昌邑市,江西省的撫州市崇仁縣及樂安縣,福建省的寧德市霞浦縣、泉州市石獅市,廣東省的揭陽市惠來縣、汕頭市,山西省的忻州市、運城市、朔州市、大同市,河北省的廊坊市,湖南省的臨湘市,湖北省的荊州市、洪湖市,云南省的麗江市,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包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延吉朝鮮族自治州,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臺灣省,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元氏族人分布。
經(jīng)過近二個月的查找,今建立聯(lián)系的有江西撫州崇仁元家橋、福建霞浦縣、廣東揭陽市、湖南臨湘、山東昌邑、天津靜海,各處都有萬人以上居住,并有家譜可考。其中天津靜海元氏是在清乾隆年因避廟諱改玄為元,現(xiàn)山東濰坊同宗族人仍然姓玄。
另外,安徽肥東、安徽鳳陽、湖北荊州、河北廊坊、山西忻州、陜西白水、吉林長春也是元氏人居住地,具體情況尚不清楚。據(jù)悉,甘肅有元氏萬余人,河南情況最為復(fù)雜,居住地很分散,這二個地區(qū)尚未建立聯(lián)系。
2012年初這近一年里,建立聯(lián)系的元氏人有:山西臨汾及渭南蒲城、福建光澤、河南輝縣及信陽、河北邢臺、甘肅通渭,都有元氏家族居住。其中福建光澤元氏為危姓所改,與江西撫州臨川危氏同宗。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雁門郡:戰(zhàn)國時趙國置郡,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guān)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nèi)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shè)關(guān)城,戍卒防守。雁門郡為北魏元姓皇族發(fā)源之地。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元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景縣、山東之平邑、內(nèi)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jiān)利及老河口、福建之清流、江西之金溪、廣東之吳川、貴州之從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族、鮮族、納西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鄭樵注引《風(fēng)俗通》云:“元都,古諸侯國也,子孫以國為氏?!痹寄讼纳桃郧爸T侯國,其后以國為氏,省而為“元”。
2、又注:“《左傳》衛(wèi)大夫元咺之后也。咺食邑於元,今大名府元城是其地,子孫以邑為氏?!?/p>
3、或為拓跋氏所改,出自鮮卑族。鄭樵又注:“拓跋氏云:黃帝子昌意之后。昌意少子封居北土。世為鮮卑君長(《宋書》云:‘李陵之后’)。自昌意三十九世至昭成皇帝什翼犍始號代王。都云中。至道武皇帝,始改號魏。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都洛陽?!?/p>
4、又注:“紇骨氏改為元氏,”紇骨氏,北魏高車族姓氏。鮮卑族亦有此姓——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一說改為“骨氏”。
5、又注:“是云氏改為元氏。”是云氏,《中國姓氏大全》稱:“原為鮮卑族姓氏。其中有的改姓‘是’;有的沿至今?!薄缎帐显~典》稱:“有改為云氏”;云,當為“元”之誤。
6、又注:“景氏改為元氏?!蔽吹榔湓敗?/p>
7、《姓氏考略》注引《風(fēng)俗通》云:“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以元為氏?!币纱水斠悦麨槭?。
8、又引清張澍之論稱:“荒史: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jù)法力爭,是商時即有元氏。”
9、又據(jù)《路史》注云:“宋避玄字諱,改為元氏?!笔莿t為玄姓所改;《中國姓氏大全》稱:“玄武為傳說中的北方之神,宋代金國據(jù)北方,另避諱,將玄氏改為元氏。”
10、或為危姓所改?!独m(xù)通志·氏族略·總論·有故改氏》稱:“五代吳越危全諷,錢镠惡其姓,改為元氏。元給,其裔也。”北魏有元猛;唐代有元結(jié)、元??;金代有元好問。
元姓古代名人
元宏南北朝,即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quán)(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qū),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元子哲南北朝(718年-770年),字子晰,號東山,河南羅山縣(今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人,北魏皇室苗裔,唐朝官員,天寶年間進士,崇仁知縣。江西浯瀯元氏與樂安元氏始祖。北魏拓跋珪第十三世孫。
元淮元朝(1130-?),名仲泉,諱淮,字國泉,號水鏡。今江西撫州崇仁人。詩人。元初授武德將軍,任福建邵武知府。唐朝崇仁知縣元子哲第十五世孫。
元結(jié)唐朝,字次山。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fēng),致力于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qū)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元稹唐朝,字微之。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quán)貴宦官,但后轉(zhuǎn)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后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元景皓南北朝,公元550年,高洋廢掉了魏孝靜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在原來的東魏政權(quán)中,元氏貴族勢力龐大。高洋奪權(quán)后,為了鞏固他的統(tǒng)治,就盡力削減和限制元氏貴族的勢力,這樣一來,與元氏貴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銳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晉陽巡行,擔心元氏貴族趁機謀反,就對元氏貴族大加殺害。當時的定襄縣令叫元景安,他為了逃避被殺的厄運,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聽說后,怒斥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竟拋棄祖宗,換成別人的姓,太可恥了!大丈夫?qū)帪橛袼椋粸橥呷?!”意思是說,大丈夫?qū)幙蔀橛衿鞫淮蛩椋趺茨芮笞鐾暾耐咂?,茍且偷生?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話告訴了高洋。高洋對元氏貴族本來就懷有戒心,聽到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殺了元景皓。后來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且偷生。
元德昭五代,字明遠,江西省南城縣東興鄉(xiāng)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xiāng)蘇源村)人。吳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后由于戰(zhàn)功卓著,拜為丞相。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后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jié)構(gòu)嚴密。詩主風(fēng)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頗有地位。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xù)夷堅志。金庸小說中的“問世間,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詞《摸魚兒》。
元載(8世紀?-777年),字公輔,鳳翔府岐山縣(今陜西省鳳翔縣)人,唐朝中期官員。
原州元氏世譜 (103頁)
原州元氏世譜 (133頁)
原州元氏世譜 (143頁)
原州元氏世譜 (153頁)
原州元氏世譜 (155頁)
原州元氏世譜 (157頁)
原州元氏世譜 (163頁)
原州元氏世譜 (169頁)
原州元氏族譜 (286頁)
原州元氏族譜 (424頁)
原州元氏族譜 (452頁)
原州元氏族譜 (473頁)
原州元氏族譜 (554頁)
原州元氏世譜 (155頁)
增補四刊原州元氏世譜 (223頁)
原州元氏族譜 : 附錄, 世系圖 (296頁)
原州元氏族譜 (367頁)
原州元氏唐元平章事公系世譜 (430頁)
原州元氏族譜 (439頁)
原州元氏世譜 (986頁)
家譜卷軸定制:一統(tǒng)垂絲圖,一元/人丁
2024-03-07
垂絲圖用于形容子孫世系像垂柳絲一樣綿延不絕。這個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家族血脈的連續(xù)性和傳承性,強調(diào)了家族后代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不斷延續(xù)的關(guān)系。通過垂絲圖,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家族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和脈絡(luò),從而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家族歷史和文化傳承。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節(jié)|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2024-11-12
老歷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jié),在封建時代,是一個祭拜先祖,祈福的節(jié)日。下元節(jié)又叫下元水官節(jié),取水官解厄之意思?!镀呓^·下元節(jié)》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下元節(jié)的節(jié)日習(xí)俗有哪些?古代很重視下元節(jié),特別是道教的相關(guān)規(guī)定里,這一天是修齋的重要日期。我國本土的道教在舉行一些儀式的時候,像祈求福祉,禳除災(zāi)禍,超度亡魂等,都需要修齋。修齋儀式共劃分為兩種。1,供齋傳統(tǒng)的做法是設(shè)置祭壇供齋蘸神,求福免災(zāi)。而在民間,這個流程被簡化,老百姓會準備各種不同的飯菜,用來祭拜先祖的祖宗牌位。2,齋戒古代人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之前,會洗澡更換整潔衣物,不能喝酒吃肉,葷腥,表示沒有塵垢,清心寡欲,非常的虔誠,這個就是齋戒。至今一些演員在演一些神圣的角色如關(guān)公,觀世音,包拯等,都會進行齋戒。3,祭祖古代人非常的熱衷于祭祖,且認為祖先能夠保佑陽間的人。傳說在下元節(jié)這天,水官下降凡間,會去巡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