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起源
( 蕭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01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33 | 2007年 | 33 | 2006年 | 30 |
1995年 | 62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55 |
明朝 | 27 | 元朝 | 26 | 宋朝 | 60 |
北宋 | 99 |
蕭姓主要源自:嬴姓、子姓。
出自嬴姓
史載賢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時掌管火種,他帶族人焚燒荊棘,使禽獸逃匿,開辟農(nóng)田,疏通河道,為人造福。因其功績,孫都得到了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分封至蕭地(今安徽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并以國為氏,其后代都姓蕭
出自子姓
周代宋國微子啟后裔大心(諱叔,字正義)誅南宮長萬有功,被分封于蕭,并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復國未得,遂以國為氏,稱蕭姓。
外族漢化改姓或賜姓
漢朝時就有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被賜姓蕭。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連年戰(zhàn)爭,外族民眾南逃進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蕭。北宋末年,遼國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鶻族的述律氏族等5個氏族全部改為蕭姓,整個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許多蕭姓。少數(shù)民族中滿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的影響而改姓蕭的。
外姓改入
宋朝有一將軍名鐘達,為奸臣所害,抄斬九族,他有七個兒子,其中三個死里逃生,為避害而分別改姓蕭、葉;金、元時期,在中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chuàng)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
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于國家被滅而居魯、宋、楚之間,后子孫多居豐沛。秦漢時期,社會動蕩,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fā)展遷徙時期。
漢時隨著蕭何拜相封侯,其子孫也多有列侯為官者,分封各地,陜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漸有蕭氏遷入。
西晉初,已有蕭氏因任官南遷,最遠到了今廣東等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北方士族大舉渡江南遷。蕭氏在此次遷徙中,主要定居于江蘇和湖北。其中,蕭彪后裔蕭整舉家定居在丹陽附近的南蘭陵縣。從此蘭陵即為蕭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時期,蕭整后人蕭道成和蕭衍分別建立了南齊和南梁兩朝。并且蕭姓在劉宋、南陳,以及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蕭氏族人因任官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北至河南、河北、陜西,都有蕭氏族人活動的蹤跡。
隋唐兩代,蕭氏族人依然顯赫,既為皇親,又歷代為顯宦。除長安外,主要聚居地還有河南和山東等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陳征、陳元光父子率河南固始府兵征閩,后在當?shù)赝蛪?,軍士便在福建落籍,其中有將佐蕭潤爾,從此開始了蕭氏移居福建的歷史。
“安史之亂”和唐末的農(nóng)民起義,兩次引發(fā)由北向南的大規(guī)模遷徙潮,更多蕭氏族人在這兩個時期,遷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和福建等地。
從晚唐五代到宋、元的460多年間,蕭氏的主要遷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隨著“湖廣填四川”的開始,蕭姓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四川,成為四川的大姓之一。
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入遷臺灣。
蘭陵郡:蕭氏望出蘭陵。歷史上有兩個蘭陵?!氨碧m陵”,在今山東省棗莊市一帶,西晉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漢、晉數(shù)百年間,西漢丞相蕭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時廢此郡。“南蘭陵”,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東晉初年置郡,為東晉時蕭姓南遷后主要聚居地。
廣陵郡:即江都郡。原為戰(zhàn)國時楚國廣陵邑。秦朝時期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一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蘭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定漢堂:漢代陪人蕭何,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始終幫助漢高祖,漢朝一切律例典制均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漢堂。
一、蕭(蕭)
現(xiàn)行較常見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固安、樂亭,山東之平度、平邑,山西之太原,甘肅之永登,湖南之益陽,廣東之新會,貴州之從江,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漢、回、苗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據(jù)《左傳》注云:“殷民六族,一為蕭氏?!编嶉宰⒃疲骸白有铡6蓬A曰:‘古之蕭國也。其地即徐州蕭縣是也。’后為宋所并。微子之支孫大心平南宮長萬有功,封于蕭,以為附庸。宣十二年楚滅之,子孫因以為氏。世居豐、沛之間?!贝艘試鵀槭稀3鲎詷肥?,或云系出自子姓。
2、《姓氏考略》注云:“伯翳之后孟虧,作土于蕭,是為蕭孟虧?!辈?,亦即“伯益”;作,這里同“胙”,賞賜;胙土,猶說“封土”。伯益乃嬴姓之祖,故此亦以國為氏,系出嬴姓。
3、或為契丹族姓所改。《續(xù)通志·氏族略》注云:“后族,伊蘇濟勒氏、巴哩氏,世任國事,(遼)太祖慕漢高祖皇帝(劉邦),以伊蘇修勒、巴哩比蕭相國(按:指蕭何),遂為蕭氏。太祖娶舒嚕氏,太宗自汴將還,留外戚小漢為汴州節(jié)度使,賜姓名曰蕭翰,由是巴哩、伊蘇濟勒、舒嚕三族皆為蕭氏?!薄稜I衛(wèi)志·序》云:“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類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韋之類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約尼九帳、皇族三父房是也,此言部與族之分合也。其氏族可知者,略具皇族、外戚二表,是則遼之氏族止有耶律、蕭氏也?!庇?,《姓氏詞典》據(jù)《古今姓氏書辨證》注云:“后晉開運(出帝石重貴年號)末,翰為契丹諸部之長,其妹嫁于契丹主耶律德光,德光北歸時,任命翰為宣武節(jié)度使。當時他尚無姓氏,李崧為其制姓名曰蕭翰,自是始姓蕭,而蕭氏女世為契丹后?!病醯ず魹閲??!笔鞘捘似醯ぐ土ā⒁撂K濟勒、部嚕三氏所改。漢代有蕭何,子姓之裔,漢高祖劉邦之相國;南朝梁武帝蕭衍;唐代有蕭穎土,詩人;元代有蕭月潭,畫家;太平天國有蕭朝貴。
蕭姓古代名人
蕭何漢朝,沛縣(今屬江蘇省),政治家
蕭望之漢朝,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職
蕭思話南朝,宋,南蘭陵,官拜郢州刺史,先后歷十二州
蕭道成南朝,齊,南蘭陵,齊高帝
蕭子顯南朝,梁,南蘭陵,編《南齊書》
蕭衍南朝,梁,南蘭陵,梁武帝
蕭統(tǒng)南朝,梁,南蘭陵,文學家,梁武帝之,輯《文選》三十卷
蕭琛南朝,梁,南蘭陵,著有《漢書文府》、《齊梁拾遺》文集
蕭瑀唐朝,南蘭陵,開國宰相
蕭穎士唐朝,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秘書正字、揚州功曹參軍
蕭照宋朝,山西陽城,山水畫家
蕭良有明朝,漢陽(今湖北省武漢)萬歷中會試第一,著有《玉堂遺稿》
蕭朝貴清朝,廣西省武宣東鄉(xiāng)太平天國著名領導人之一
蕭姓近代名人
蕭云從清朝,安徽蕪湖,山水畫家
蕭氏續(xù)修族譜 [8卷,首3卷] (74頁)
蕭氏宗譜[17卷] (85頁)
衡山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 [15卷,首3卷] (88頁)
蕭氏五修族譜 (91頁)
蕭氏續(xù)修族譜 [8卷,首3卷] (96頁)
蕭氏五修族譜 (96頁)
蕭氏五修族譜 (115頁)
蕭氏宗譜[17卷] (126頁)
蕭氏家譜 : 云貴文昭支系 [不分卷] (132頁)
衡山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 [15卷,首3卷] (138頁)
蕭氏宗譜 [11卷] (150頁)
蕭氏五修支譜[13卷] (162頁)
蘭陵蕭氏族譜 (167頁)
蕭氏續(xù)譜 (170頁)
蕭氏續(xù)譜 (171頁)
衡山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 [15卷,首3卷] (174頁)
衡山烏塘蕭氏十一修族譜 [15卷,首3卷] (189頁)
蕭氏宗譜 (194頁)
蕭氏宗譜 [11卷] (276頁)
書山蕭氏族譜 (7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