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起源
( 高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9 | 2018年 | 19 | 2014年 | 19 |
2013年 | 19 | 2007年 | 18 | 2006年 | 19 |
1995年 | 19 | 1987年 | 15 | 1982年 | 238 |
明朝 | 19 | 元朝 | 15 | 宋朝 | 15 |
北宋 | 153 |
高姓主要源自:姜姓。
高姓起源始祖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nóng)氏生于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な亍8吆榈囊恢Ш笠岣唠[、高瞻叔侄創(chuàng)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創(chuàng)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創(chuàng)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wèi)姬所生的兒子,當(dāng)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源于鮮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jié)復(fù)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后融合于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并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quán)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zhàn)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xiāng)男,在其子高洋于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于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后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tǒng)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后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國時,后燕國王鮮卑族人慕容云改稱為高陽氏后裔,遂改姓高,稱高云,其后裔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多有改復(fù)姓慕容氏為單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漢化,是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復(fù)姓為單姓,稱高氏。南北朝時,先后有鮮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dāng)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改漢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當(dāng)高氏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其姓氏就貴為北齊政權(quán)的國姓,于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氏以示恩寵之舉,徐子遠(yuǎn)從此改姓為高氏,其后代后來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fā)展起來,成為當(dāng)?shù)氐耐?,是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后被高延福收養(yǎng),所以改高氏。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fù)姓,后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當(dāng)高氏建立北齊政權(quán)后,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于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xiàn)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滿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漢族,漢族被虜為包衣或自愿為奴入旗后,被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來的姓氏后面添加一個佳字。)
滿族多啰氏,亦稱刁落氏、啁嚕嚕氏,滿語為Dolo Hala,漢義“內(nèi)”,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高氏、趙氏等。
滿族高佳氏,滿語為G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亦稱格爾齊氏,滿語為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后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薩克達(dá)氏,原為巴雅拉氏,后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dá)(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zhèn))、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字姓為多為高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郭啰啰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luò)羅氏、郭博羅氏,滿語為Gorolo Hala,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國氏等。
滿族郭爾佳氏,亦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滿語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臺(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長白山區(qū)、嫩河(今黑龍江訥河)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顧氏等。
源于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于以國名為氏。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lǐng)高朱蒙(高鄒牟)乘機(jī)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tǒng)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nèi)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zhǔn)哪?,公?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由于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臧王高寶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李勣)和安東都護(hù)薛仁貴聯(lián)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quán)相,屠數(shù)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后唐王朝在王險城設(shè)立安東都護(hù)府。其后,有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nèi)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于冒姓為氏。由于高力士是個太監(jiān),無子嗣,因此曾收養(yǎng)了一大批巴結(jié)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yǎng)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源于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后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后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刈逯袆t有西域穆斯林入關(guān)后改姓高,如元代學(xué)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guān),落籍山西,以高為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逐漸同化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則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xiāng)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的高姓。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按少數(shù)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再有一種或因需依附大族權(quán)貴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改高氏,高麗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鮮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齊皇帝高洋,則給當(dāng)時鮮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遙等功臣,賜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開頭的復(fù)姓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改為單姓“高”,則是歷史使然。此外,還有民間過繼外姓子女為嗣而改高的,也較普遍。
高姓人口單位面積內(nèi)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nèi)蒙古東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達(dá)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東中部的地區(qū)高達(dá)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萬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18.1%,高姓人口大約641萬;0.9-2.7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42.2%,高姓人口大約719萬;不足0.9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qū)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人口大約92萬。高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表明:高姓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qū)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一般占當(dāng)?shù)厝丝诘谋壤_(dá)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陜晉北部、黑龍江東北,在1.8%以上,有的達(dá)到3.6%以上,這部分高比例的地區(qū)的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29.2%;在四川、重慶東部巫山,奉節(jié)、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臺灣、廣東東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高姓頻率在0.6%-1.2%,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30.5%;其他廣大地區(qū),高姓頻率不足0.6%,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總面積的40.3%。
渤???、漁陽郡、廣陵郡、河南郡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揚(yáng)州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ね?;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其后裔子孫遂以為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擔(dān)任費城宰(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詞?!罚河?,純樸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一、高
現(xiàn)行常見姓氏。分布極廣:今北京,河北之衡水、尚義、樂亭,山東之龍口、平邑,吉林之長春,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滿、蒙、回、鮮、傣、彝、壯、水、白、京、黎、苗、土家、高山、布依、仡佬、哈尼、門巴、珞巴、錫伯、東鄉(xiāng)、裕固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世本》黃帝臣高元作宮室。當(dāng)為高姓在之始?!?/p>
2、鄭樵注云:“姜姓,齊太公六代孫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孫傒,以王父名為氏?!?按:“齊太公”之稱易引起誤解,稱“齊太公”,多指田和,乃田氏齊之始祖;此之“齊太公”既為“姜姓”當(dāng)指“姜太公”,姜姓齊之始封君姜尚,號“太公望”。)(3)又注:“(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之后,亦為高氏?!贝四艘酝醺缸譃槭希嘞党鼋?。
4、《姓氏考略》據(jù)《廣韻》注云:“齊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為氏?!薄缎帐显~典》說解尤明:“戰(zhàn)國齊太公之后食采於高,因以為氏。”“以采邑為姓氏。源于媯姓。”齊田乃為帝舜后裔,故為媯姓。
5、《姓氏考略》又注:“高句麗之后。”高句麗,或簡作高麗,其后有高氏,此當(dāng)以國為氏。
6、亦出自高麗。鄭樵注云:“高麗羽真氏改為高氏?!?/p>
7、為元氏所改?!缎帐峡悸浴纷⒃疲骸氨饼R文宣帝賜元景安、元文遙皆為高氏。”此當(dāng)系出鮮卑族之拓跋氏。
8、又注:“高隆之本姓徐氏,其父為高氏所養(yǎng),因從其姓?!贝藙t為徐氏所改。
9、鄭樵又注:“是婁氏改為高氏?!笔菉?,或作“是樓”,代北姓,一說改為婁(樓)氏。
10、《姓氏考略》據(jù)《魏書》注云:“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陽氏之后,故以高為氏?!贝藙t出自鮮卑族之慕容氏。高陽氏,即古帝顓頊。
11、又《續(xù)通志·氏族略》載:“明賜元人姓名:額理音博羅曰高禮?!?/p>
12、為清代滿族姓氏所改。滿族之佟佳氏、郭洛羅氏、高佳氏等或改為單字姓“高”。見《滿族姓氏錄》。
13、哈尼族之高姓,居云南之緣春,傳說清初有車苗、車山、車者三兄弟,父母雙亡,流落他鄉(xiāng)。老大車苗來到緣春,在迷克土官手下做“管家”,因訛而為“高家”,遂以“高”為姓。
14、白族之高姓,則源於氏族之圖騰崇拜,白族語有“蓋恥”,亦作“介恥”,意為雞氏族,本氏族名,或以代姓?;蚋膯涡铡吧w”、“高”,乃取“蓋恥(介恥)”之首音諧“蓋”或音近之“高”而得。
15、錫伯族之高姓,為高佳氏、果爾齊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諧“高”而得。
16、裕固族之高姓,則出自鄂蓋爾氏,本戶族名,或以代姓。后改為單姓“蓋”、“李”。注(13)——(16)見《中國人的姓名》。
高姓古代名人
高侃唐朝,名將,高適的祖父,唐左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安東都護(hù)擒突厥車鼻可汗,滅高句麗。高侃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禮、高崇文
高漸離戰(zhàn)國,燕人,擅長擊筑,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筑,荊軻和歌。后因在筑內(nèi)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賜漢朝,司隸校尉
高躬漢朝,蜀郡太守
高順漢末三國,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yán),不好飲酒,所統(tǒng)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
高覽三國,河北四庭柱之一,偏將軍,東萊侯
高干東漢,并州牧,袁紹外甥。
高沛三國,劉璋麾下名將
高翔三國,蜀漢將領(lǐng)曾隨劉備攻打漢中,后又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的戰(zhàn)爭,并于公元231年(建興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至雜號大將軍,封玄鄉(xiāng)侯。
高柔三國,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歲時出任司空,隨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變時支持司馬懿,據(jù)曹爽大營,以假節(jié)行大將軍事。數(shù)年后榮升太尉,進(jìn)爵安國侯。
高歡南北朝,北魏大丞相渤海王北齊神武帝
高澄南北朝,高歡長子,繼高歡掌魏朝政。改革官員選舉制度,整頓吏治。平侯景叛亂,吞并兩淮,收復(fù)潁川
高敖曹南北朝,高歡麾下勇將官至司徒驃騎大將軍進(jìn)爵武城縣侯。
高洋南北朝,執(zhí)掌東魏政權(quán)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zhí)政二十八年。
高長恭南北朝,北齊大將,北魏大權(quán)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fēng)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中國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高颎隋朝,宰相,齊國公尚書左仆射,開隋九老大元帥
高孝基隋朝,吏部侍郎
高開道隋末,義軍領(lǐng)袖。公元618年,攻克北平,攻取漁陽,自稱燕王,年號始興(一作天成),建都漁陽(今天津薊縣)。
高曇晟隋末,起義軍領(lǐng)袖。他本是懷戎縣的僧人,趁著隋末天下大亂之際,在河北涿鹿等地廣招羽翼,聚眾數(shù)千人起義。高曇晟自稱大乘皇帝,國號“佛”,建元法輪,立尼姑靜宣為皇后。
高智慧隋朝,越州(治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隋開皇十年(590)起兵自立稱帝,第二年被楊素、來護(hù)兒鎮(zhèn)壓,斬首于泉州。
高士廉唐,宰相,申國公,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六,北齊皇室,北齊清河王高岳之孫,唐太宗長孫皇后長孫無忌舅舅
高季輔唐,宰相,蓚縣公
高智周唐,宰相,御史大夫,右散騎常侍
高適唐,淮南節(jié)度使,渤??h侯,唐朝著名詩人
高崇文唐,寧慶節(jié)度使,南平郡王,削平西川劉辟叛亂。
高駢唐末,名將,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唐淮南節(jié)度使、渤??ね?,諸道行營兵馬都統(tǒng),擁兵十多萬,曾大破南詔番兵。數(shù)敗黃巢軍。
高固唐,檢校禮部尚書,其高祖父是高侃,檢校左仆射,右羽林統(tǒng)軍,渤??ね?。
高郢唐,宰相,兵部尚書
高承簡唐,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檢校尚書右仆射,邠寧慶等州節(jié)度觀察處置使
高霞寓唐,名將,唐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檢校司徒,邠寧軍節(jié)度使,削平西川劉辟叛亂。
高瑀唐,刑部尚書,檢校右仆射,陳許蔡節(jié)度使
高釴唐,吏部侍郎,同州刺史,御史中丞
高銖唐,吏部侍郎,河南尹,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東觀察使
高鍇唐,吏部侍郎,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觀察使
高元裕唐,吏部尚書河南尹襄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渤海郡公,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
高少逸唐,工部尚書華州刺史,潼關(guān)防御,鎮(zhèn)國軍使,左散騎常侍
高睿唐,趙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平昌縣子
高仁厚唐末,名將,唐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曾數(shù)敗黃巢軍,討平西川叛亂。
高璩唐,宰相,東川節(jié)度使,兵部侍郎,諫議大夫
高季興五代十國,南平開國君主
高思繼五代,后唐中軍都指揮使五代十國第一名槍
高行周五代,后周天雄軍節(jié)度使,齊王。五代名將白馬銀槍高思繼之子,北宋開國名將高懷德的父親
高懷德宋,武勝軍節(jié)度使,殿前副都點檢,渤海郡王,宋太祖結(jié)拜兄弟,平定李筠、李重進(jìn)之亂
高瓊宋,武烈王,檢校太尉,忠武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指揮使
高若訥宋,工部侍郎,參知政事,樞密使
高化宋,武安軍節(jié)度使,右屯衛(wèi)上將軍
高文虎宋,兵部侍郎中書舍人,祭酒
高繼勛宋,建雄軍節(jié)度使滑州知州,康王
高遵甫宋,北作坊副使,楚王
高士林宋,普安郡王
高公紀(jì)宋,永州防御使集慶留后,樞密副使,新興郡王
高宣元朝,遼陽人,營國公。
高智耀元朝(約1206~約1271),字顯達(dá),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擔(dān)任過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稱“高令公”。應(yīng)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軍隊入侵的戰(zhàn)斗中任副元帥,最后戰(zhàn)敗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擔(dān)任過判官,在夏國被蒙古軍滅亡前一年高中進(jìn)士。忽必烈追封其寧國公。
高則誠元,福建行省都事,琵琶記作者。祖父高天錫、伯父高彥都是詩人。曾祖是營國公高宣。
高啟明,戶部右侍郎,明初詩文三大家,北郭十友
高拱明,內(nèi)閣首輔,文淵閣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富國強(qiáng)兵,振興朝政。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高攀龍明,刑部侍郎,東林黨領(lǐng)袖
高谷明,工部尚書,內(nèi)閣大學(xué)士
高儀明,禮部尚書,顧命大臣
高斗樞明,陜西巡撫,湖廣巡撫,太仆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高鐸明,刑部侍郎
高翀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資善大夫
高舉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浙江巡撫,提督軍務(wù)
高明明,南京右僉都御史,河南巡撫,福建巡撫,大理寺丞
高銓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戶部尚書
高胤先明,監(jiān)察御史,巡按浙江
高友璣明,光祿寺卿,南京刑部尚書,右都御史,漕運總督,鳳陽巡撫
高公韶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撫,戶部右侍郎
高叔嗣明,山西左參政,湖廣按察使
高第明末,兵部尚書,薊遼經(jīng)略
高出明,山西按察使,遼東監(jiān)軍道高名衡,河南巡撫,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國。
高名衡明,河南巡撫,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國。
高邦佐明末,遼東參政,廣寧失守后自盡殉國。
高杰明末,總兵官,太子少傅,世襲錦衣僉事,興平伯,江北四鎮(zhèn)之一。
高弘圖明,內(nèi)閣首輔,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太子太保加太傅,四世封誥
高拱極明末,舉人,甲申國難殉國
高迎祥明末,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闖王
高一功明末,大順左威武將軍,李自成妻弟,明御營前部右軍,龍虎將軍,聯(lián)明抗清。
高士奇清,禮部侍郎,康熙帝師
高姓近代名人
高維岳奉系察哈爾特別區(qū)都統(tǒng)。
高君宇中共第二、三屆中央委員,五四運動時北京大學(xué)學(xué)生會負(fù)責(zé)人。
高敬亭中共鄂豫皖根據(jù)地黨政軍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紅二十八軍創(chuàng)始人,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
高宗武國民黨外交部亞洲司司長。
高魁元中華民國國防部長,陸軍一級上將,青天白日勛章獲得者。
高志航中國空軍驅(qū)逐機(jī)部隊司令兼第4航空大隊大隊長。淞滬會戰(zhàn)為中國空軍首次擊落敵機(jī)。中國空軍”四大天王“之一。
高又新中華民國王牌飛行員,擊落日本飛機(jī)9架。青天白日勛章獲得者。
高氏家譜 (234頁)
高氏六修族譜 (53頁)
高氏族譜 [20卷] (91頁)
高氏家譜 (91頁)
高氏六修族譜 (94頁)
東山縣銅陵高氏族譜 (120頁)
高氏家譜 _ 登封市磴槽村(包括箭溝村) (126頁)
高氏六修族譜 (168頁)
高氏族譜 : 東高氏原米脂泰安里九甲 (175頁)
安平高氏族譜志略 (199頁)
高氏族譜 (228頁)
高氏族譜 (302頁)
安平高氏族譜志略 (392頁)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高氏家模 [不分卷] (398頁)
渤海高氏宗譜 五卷首二卷 (406頁)
越州山陰高氏家譜 [36卷,首1卷] (413頁)
中華高姓大通譜 : 總譜 [上下卷] (620頁)
越州山陰高氏家譜 [36卷,首1卷] (944頁)
越州山陰高氏家譜 [36卷,首1卷] (972頁)
濟(jì)州高氏文忠公派譜 (1146頁)
12個步驟教你快速修出一本高質(zhì)量族譜
2024-05-30
12個步驟教你快速修出一本高質(zhì)量族譜
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高層訪問至德文化委員會名譽(yù)會長吳朗坤老先生
2024-10-23
2024年10月20日上午,陽光明媚,秋風(fēng)送爽,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的執(zhí)行會長周全行攜組織聯(lián)絡(luò)辦的沈鑫明一同從東陽趕往義烏,常務(wù)副會長劉鑫葉從蘭溪趕往義烏,帶著對家譜文化研究的深厚情懷和崇高敬意,踏上了前往義烏訪問浙江省百姓家譜文化研究會至德文化委員會的名譽(yù)會長吳朗坤老先生。吳朗坤老先生,作為家譜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資深專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家譜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工作。他的深厚學(xué)識和卓越貢獻(xiàn),在家譜文化研究界享有極高的聲譽(yù)。此次訪問,不僅是對老先生多年辛勤付出的致敬,更是為了探討家譜文化研究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共同推動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上午時分,當(dāng)周全行一行人抵達(dá)義烏,吳朗坤老先生早已在家中等候。他笑容滿面,熱情地迎接了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在溫馨的氛圍中,雙方進(jìn)行了深入的交流。周全行首先代表研究會向吳朗坤老先生表示了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他高度評價了老先生在家譜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卓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