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氏起源
( 苻氏百科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1407 | 2018年 | 無 | 2014年 | 無 |
2013年 | 無 | 2007年 | 無 | 2006年 | 無 |
1995年 | 388 | 1987年 | 無 | 1982年 | 194 |
明朝 | 無 | 元朝 | 無 | 宋朝 | 無 |
北宋 | 無 |
苻姓主要源自:姬姓。
苻姓苻姓起源一
源于羌族,出自古西戎分支氐族酋首苻洪,屬于以宗教信仰為氏。苻洪,生于西晉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其父親懷歸為其氐族部落的小帥,家族世為西戎酋長。苻氏的祖先,初居武都,原無姓氏,當(dāng)時眾人以其家中池塘中生有蒲草,高五丈,五節(jié),如竹形,稱之為“蒲家”,因以為姓氏,稱蒲氏。三國曹魏時期,蒲家由武都遷于略陽郡臨渭縣(今甘肅秦安),世為部落小帥。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蒲洪因豪爽、公道,被宗人推為盟主,自稱護(hù)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陽公。劉曜建前趙國,在長安稱帝,以蒲洪為寧西將軍、率義侯,曾徙居于高陸(今陜西高陵),晉升為氐王。前趙國亡后,蒲洪退居隴山。
東晉咸和八年(公元333年),蒲洪降于后趙國石虎,拜冠軍將軍、涇陽伯。后蒲洪率氐、羌兩萬戶下隴東,至馮翊郡(今陜西大荔),勸石虎徙雍州豪杰及氐、羌十多萬戶于關(guān)東,以實(shí)京師,被采納,拜龍驤將軍、流民都督,率戶兩萬居于枋頭(今河南浚縣)。
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春,蒲洪遣使至江左,東晉王朝任命蒲洪為征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冀州刺史、廣川郡公。當(dāng)時冉閔殺胡羯、關(guān)隴流民相率西歸,路經(jīng)枋頭,大多歸之,蒲洪擁眾至十余萬,自稱大將軍、大單于、三秦王,在祈告天神的祭祀中,得讖文“草付應(yīng)王”,又其孫蒲堅(jiān)背上有紋如同草書付字,遂取“苻”為姓氏,改稱苻氏。之后,蒲洪被后趙國石虎的舊將麻秋毒死。其子苻健繼統(tǒng)其眾。苻健根據(jù)“民心思晉”的情況,在從枋頭向關(guān)中進(jìn)軍的過程中,打著晉朝征西大將軍、都督關(guān)中諸軍事、壅州刺史的旗號,當(dāng)年冬抵達(dá)關(guān)中后,又遣使向晉王朝稱臣,直至其稱帝建號后,才正式和東晉王朝斷絕關(guān)系。
史書評價苻洪:“好施,多權(quán)略,驍武善騎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的奠基者。在苻洪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先祖祭祀讖文為世傳姓氏,即稱苻氏,亦有維持原家族姓氏者,稱蒲氏,皆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苻氏正宗。該支出自氐族之苻氏,其正確姓氏讀音原本仍作pú(ㄆㄨˊ),后借“符”字讀音訛作fú(ㄈㄨˊ)。
苻姓苻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萑苻之地,屬于以地名為氏。萑苻,就是春秋時期鄭國人對沼澤的別稱,由于澤內(nèi)遍生苻草,因此如是稱。苻草,俗稱“鬼目草”。這在儒家經(jīng)典之一的《爾雅·釋草》中有注釋:“莖似葛,葉圓而毛,子如耳珰,赤色,叢生。江東人呼鬼目草。”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年》中記載:“鄭國多盜,取人于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迸d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杜預(yù)注:萑苻,澤名。于澤中劫人?!币话銇碚f,凡是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這在《春秋左傳注》中著名的語言學(xué)家楊伯峻即有特別說明。后來,人們多將“萑苻”用以稱盜賊出沒之處,或用來稱草寇。例如,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記載:“鄭子太叔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痹谑芳睹魇贰だ羁鳌分幸灿涊d:“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慮?!苯娙松虿荚凇逗偷堋芬辉娭幸裁枋觯骸熬鹑藷o魑魅,御人無萑苻?!泵鞒膶W(xué)家吳承恩在《贈邑侯湯濱喻公入覲障詞》中亦說:“盜息萑苻,凈掃鼪鼯之跡;訟清枳棘,坐消雀鼠之風(fēng)?!鼻宄瘯r期的招廣濤在《募兵》一詩中也描述:“不見萑苻中,流劫日縱橫?!碑?dāng)代大文豪郭沫若在《少年時代·黑貓》中也如是說:“……在宣布獨(dú)立以后,更由萑苻余孽一變而為豐沛功臣?!憋@然,“萑苻”成了賊寇流盜的代名詞。
其時居于鄭國萑苻之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萑苻氏,后因“萑苻”多貶為盜,遂拆分為萑氏、苻氏以避之,世代相傳至今。該支出自姬姓鄭國之苻氏,正確姓氏讀音作pú(ㄆㄨˊ)。
苻姓苻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官吏符節(jié)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簡筆為氏。符節(jié)令,是秦朝時期開始設(shè)置的官位,在漢朝時期歸置余少府管轄,負(fù)責(zé)掌管國家的符節(jié)令、符節(jié)丞,并專職掌管百官的詔符,并統(tǒng)轄掌管天子符印,因此亦稱“符璽郎”。到了隋、唐時期,符節(jié)令改稱“符寶郎”,并專設(shè)符寶局,隸屬于門下省管轄,后改為“典瑞監(jiān)”。至明朝時期,作為尚寶局的最高長官,改稱為“尚寶卿”,別稱就是“符臺”。另外,在元朝時期有“符牌使”,全稱為“符牌大使”,是元朝官署符牌局的最高長官,轄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隸屬于工部,專職掌管制造各級軍制將領(lǐng)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節(jié)令、符璽郎、符節(jié)丞、符寶郎、典瑞監(jiān)、尚寶卿以及符臺、符牌使的后裔子孫中,皆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符氏,后有簡筆將部首“竹”改為“艸”而稱苻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苻氏與以官職稱謂為氏的符氏同宗同源,正確姓氏讀音作fú(ㄈㄨˊ)。
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世間皆傳說出自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其實(shí)遠(yuǎn)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就有苻氏,但源于古代氐族者居多,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武都、天水、涼州、平?jīng)鰹榭ね?/p>
在符氏的發(fā)展歷史上,有不少關(guān)鍵時期,約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壯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離也一部分為付氏。
當(dāng)今國內(nèi)符氏人口約為100多萬人,約占國內(nèi)漢族人口的10,海外符氏約30萬人約占海外華人的1。綜合符氏人口約排在中華姓氏的100——140位之間。目前苻氏人口總數(shù)雖然比較少,但如今卻廣泛分布于陜西、甘肅、江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份。
武都郡:周惠王十三年(丁巳,公元前664年),齊國伐鄣。農(nóng)歷7月,國君胡公祥陳亡,城池失落,鄣國被滅。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至梁州定居。鄣國和齊國都為齊太公的后裔,鄣國的后人本以國名“鄣”為氏,今國已不復(fù)存在,為不忘同宗相殘之悲劇、牢記亡國之屈辱,因而去邑為章,自立章氏,謂章韅。梁州(今陜西漢中),春秋時期置武都郡,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改置為梁州郡。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qū)。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qū)。
涼 州:為漢武帝劉徹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東漢時期改置為州,治所在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其時轄地在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nèi)蒙古各一部。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僅轄河西地區(qū)。涼州曾一度屬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時期的西夏為設(shè)西涼府。元朝時期亦為西涼州。明朝時期置為涼州衛(wèi)。清朝雍正時期改置涼州府,僅轄武威及其周圍數(shù)縣。民國時期廢府為縣。
平?jīng)隹ぃ褐芎峦跛氖?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平?jīng)鋈肭貒陌鎴D,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縣境),平?jīng)鋈掣膶侔捕ぃ粬|漢并涇陽入朝那,平?jīng)鰧贈鲋荽淌凡堪捕さ某?、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于郡上設(shè)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fù)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平?jīng)鍪芯硸|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平?jīng)鋈诚群鬄榍摆w、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lǐng)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jiān)欲進(jìn)攻前涼,置平?jīng)隹?初治高平鎮(zhèn),后治鶉陰),取平定涼國之意,平?jīng)鲋家娪谑穬?。以后,前秦苻?jiān)曾以平?jīng)鰹楦?,向后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jīng)?。北周武帝建德元?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平?jīng)隹h,屬長城郡。是平?jīng)鍪薪ㄖ频拈_始,距現(xiàn)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平?jīng)鍪袑僭?,隋朝大業(yè)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平?jīng)隹ぁL瞥涞略?戊寅,公元618年)復(fù)置原州,治平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平?jīng)隹?,旋?fù)為原州,平?jīng)鍪袑僭?,唐朝貞元七?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筑平?jīng)龀嵌髲椆~峽口,奠定今平?jīng)鍪谐侵罚喱F(xiàn)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平?jīng)?,平?jīng)鍪袕U。廣明初復(fù)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fù)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jù)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平?jīng)鍪械陌矅⒁涠?zhèn)復(fù)置平?jīng)鍪?,屬涇州;后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dāng)時的軍事重鎮(zhèn);至宋大觀二年,共領(lǐng)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zhèn)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qū)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平?jīng)鲕姡O(shè)節(jié)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平?jīng)龈?,轄五縣,屬鳳翔路。平?jīng)鍪袨楦嗡?。元朝時期仍以平?jīng)鰹楦犎h,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平?jīng)鍪校經(jīng)鍪腥詾楦嗡?。自此,平?jīng)鍪械妮牼吃傥从写蟮淖儎?。明朝時期的平?jīng)龈犎萜呖h,屬陜西布政使司關(guān)內(nèi)道;平?jīng)鍪腥詾楦嗡?。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陜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jīng)鋈詾楦?,府上設(shè)道:初為平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平?jīng)隹h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shè)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shè)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shè)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shè)涇原區(qū)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平?jīng)隹h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平?jīng)鼋夥?,成立了平?jīng)鍪腥嗣裾?950年庚寅由縣城內(nèi)劃出城關(guān)和郊區(qū)另設(shè)平?jīng)鍪小?958年戊戌12月撤銷平?jīng)?、華亭兩縣并入平?jīng)鍪小?961年辛丑11月恢復(fù)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平?jīng)鍪?,恢?fù)平?jīng)隹h。2002年壬午9月,平?jīng)龀返亟ㄊ小?/p>
天水堂:以望立堂。
一、苻
罕見姓氏?!多嵧ㄖ尽な献迓浴肥蛰d,其注云:“本蒲氏,苻洪以其孫堅(jiān)背上有‘艸付臣又土’之文[按:艸、付合而為苻;臣、又、土,合而為堅(jiān)(堅(jiān))],遂改為苻?!睔w“以事為氏”之例。(按:《姓氏詞典》據(jù)《晉書載記·苻洪傳》云:“晉代苻洪本姓蒲,前秦略陽臨渭氐人。后降晉為征北大將軍,因讖文有‘草付應(yīng)王’,其孫堅(jiān)背上也有‘草付’二字,遂改姓苻氏。自稱大單于、大將軍、三秦王?!币员澄母氖弦詰?yīng)天命之說,實(shí)屬荒誕,然而古之統(tǒng)治者借以愚弄世人,建信立威施此指鹿為馬之技,或亦有之。)
三、苻
苻姓分布:臺灣彰化、遼寧黑山等地均有此姓。
苻姓起源:略陽苻氏,出自漢武都白馬氏之后。其先蓋有扈之苗裔,世為西戎酋長。始,其家池中蒲生長5丈,節(jié)如竹形,時咸謂之蒲家,因以為氏。又,晉永和六年,苻洪以讖文有“草付應(yīng)王”,又其孫堅(jiān)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見《晉書》。然此說乃系出附會。
苻姓名人:
苻洛,晉時略陽氐人,征南將軍、益州牧。苻遷敵,唐時略陽臨謂氐人,金州刺史。
郡望:河?xùn)|。
苻姓古代名人
苻洪西晉末年(公元285~351年),氐族,字廣世;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流民領(lǐng)袖,著名十六國時期前秦國奠基者,前秦國太祖惠武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350~351年為期一年,終年六十六歲。
苻健十六國(公元317~355年),氐族,字建業(yè),苻洪之三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著名前秦國開國君主,前秦國世宗明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352~355年為期四年,終年三十九歲。
苻生十六國(公元335~357年),氐族,字長生,苻健之三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前秦國厲王,在位時間從公元355~357年為期三年,終年二十四歲。在位期間,前秦大臣被殺者甚多。他有一個殘忍的嗜好:活剝獸皮和人皮,并聽樂助興,剝?nèi)似r還要讓人跳舞助興。最終眾叛親離,被其堂弟苻堅(jiān)所殺。
苻堅(jiān)十六國(338——385),前秦第三代君主,氐族,字永固,苻雄之子,苻洪之孫,苻健之甥;略陽臨渭人。著名前秦國世祖宣昭皇帝,學(xué)識淵博,也很有作為,他滅掉了前燕,前涼,代國。在他統(tǒng)治期間,任用賢相王猛,推廣儒學(xué),北方地區(qū)趨向安定。但他又盲目自大,不聽勸阻,在淝水之戰(zhàn)中慘敗。加上對降將過度信任,還分散氐族人口到全國各地,使得氐族戰(zhàn)斗力下降,最終淝水之戰(zhàn)后北方又一片混亂。自己也在385年被降將羌族姚萇所殺。成語“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fēng)聲鶴唳”即與他有關(guān)。在位時間從公元357~385年為期二十九年,終年四十八歲。
苻丕十六國(公元?~386年),氐族,字永叔,苻堅(jiān)庶長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前秦國哀平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385~386年為期一年,終年歲數(shù)待考。
苻丕苻堅(jiān)子,前秦內(nèi)亂時在河北地區(qū)與鮮卑族慕容垂作戰(zhàn),曾得到東晉支持,但不久秦晉便不和,苻堅(jiān)死后在晉陽稱帝,但最終在386年被晉軍所殺。
苻登十六國(公元343~394年),氐族,字文高,苻堅(jiān)之族孫,苻敞之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前秦國高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386~394為期九年,終年五十二歲。苻登,苻堅(jiān)侄,苻堅(jiān)死后在隴西抵抗后秦,苻丕死后稱帝,因?yàn)轲嚮?,曾讓士兵吃“熟食”(?zhàn)爭中敵方士兵的尸體),引起后秦軍的仇恨,與姚萇在新平、安定(陜甘兩省交界處)一帶拉鋸作戰(zhàn)(380年至394年),為人有勇無謀,但多有小勝利,394年,姚萇病逝后在馬毛山(甘肅固原南)被姚萇子姚興所殺。
苻崇十六國(公元?~394年),,氐族,苻登之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著名前秦國末代皇帝。
苻朗東晉,苻堅(jiān)侄,前秦青州刺史。前秦內(nèi)亂時投降東晉,被任命為員外散騎侍郎。好讀書,喜歡談玄論虛,游山玩水。但又十分憤世嫉俗,恥笑奸臣王國寶“人面狗心”,被王國寶所殺。
苻雄十六國(公元?~354年待考),氐族,字元才,苻洪之幼子;略陽臨渭人(今甘肅秦安)。著名前秦國丞相。少善兵書,多有謀略,好施下士,便弓馬,有政術(shù)。苻健稱帝后雖權(quán)侔人主,而謙恭奉法,被苻健視為周公。攻長安、破謝尚,均有功。后從太子苻萇帥眾抵御桓溫,大敗于峣柳、白鹿原。后為拒桓溫,嘔心瀝血,擊退桓溫后,不久病死,苻健哭之嘔血。
苻菁苻健侄,前秦將領(lǐng),曾隨苻健攻取關(guān)中。后不滿苻生為太子,被苻健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