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時間 | 排名 |
---|---|---|---|---|---|
最新 | 94 | 2018年 | 94 | 2014年 | 100 |
2013年 | 64 | 2007年 | 96 | 2006年 | 57 |
1995年 | 58 | 1987年 | 54 | 1982年 | 64 |
明朝 | 65 | 元朝 | 48 | 宋朝 | 無 |
北宋 | 116 |
戴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源于子姓宋國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謚號,屬于以謚號為氏。據(jù)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jiān)之亂”后,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于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微子啟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逝世后被謚為戴公。宋戴公長子子司空(宋武公)繼位,宋戴公的其余諸子以其謚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國執(zhí)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tǒng)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說:"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彼^“以義改也”,并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源于子姓戴國
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稓v代州域形式》記載:戴今河南睢州考城縣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東北一帶),即古戴國,為子姓國。隱十年,鄭取戴。(宋)《輿地廣記》記載:畿考城縣本子姓戴國,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謂之谷縣,楚漢兵起,邑多遇災,因名甾縣。 漢屬梁國。后漢屬陳留郡,章帝東廵詔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義也。 后魏曰考陽置北梁郡。北齊并廢之以為成安縣。 隋開皇十八年復改曰考城屬梁郡。唐屬曹州。梁開平元年屬開封府。宋朝崇寧四年來屬。
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在古戴國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東北一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叔慶父之妻為姬姓之記載,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習俗;《春秋釋地韻編》和《中國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稱戴國是子姓國;《通志.氏族略》列戴國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國”;查周所封之五十五個同姓國中也沒有戴國?!?路史.國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國更可能是子姓諸侯國。更有一種未證實的說法為戴國首任受封國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紂王的堂兄弟,周朝滅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為諸侯。
源于姬姓
衛(wèi)有戴公,衛(wèi)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nèi)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于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于鳳城大堡蒙古族鎮(zhèn)。
源于滿族
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guān)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萬,為全國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cè)丝诘?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cè)丝诘?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qū)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云貴川渝、粵閩臺大部、魯豫東南、陜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nèi)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占當?shù)厝丝诘谋壤?.33%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到1%以上,上述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云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qū),戴姓在當?shù)厝巳褐械姆植急壤?.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群。
戴玉強
戴軍
戴嬈
戴嬌倩
戴向宇
戴立忍
戴龍
戴愛玲
戴君竹
戴云霞
戴夢夢
戴燕妮
戴佳佳
戴辛尉
戴雪兒
戴笑盈
戴蘊詩
戴思杰
戴墨
戴子翔
戴小龍
戴曄
戴姓的望郡在梁郡(今河南商丘)、譙國郡(今安徽亳州)、廣陵郡(今江蘇揚州)、清河郡(今清河)。
睢陽堂:以望立堂。
廣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譙國堂:以望立堂。東周時期,宋國貴族戴云升遷居譙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譙郡為郡望,譙國堂號源此。
獨步堂:源自后漢戴良的事跡。戴良有高才,議論與一般不同。他曾經(jīng)說:“我獨步天下,誰能與我比?”舉他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請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強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來。
避貴堂:同獨步堂。
一、戴
現(xiàn)行較罕見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義、樂亭,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jiān)利,廣西之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四川之合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漢、滿、蒙、藏、布依等多個民族有此姓?!多嵧ㄖ尽贰ⅰ肚逋ㄖ尽分妒献迓浴芬嗑闶蛰d。其源不一:
1、鄭樵注云:“(周不得姓之國),開封封邱縣戴城是其國。隱公十年,鄭人伐取之。或云:舊考城縣是,為宋人所滅,改名谷城,子孫以國為氏?!?/p>
2、又云:“宋戴公之后亦為戴氏,是以謚為氏者?!贝水斚党鲎有?。
3、《姓氏考略》注引《鼠璞》云:“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
4、或為滿族姓戴佳氏所改。
戴姓古代名人
戴德、戴圣西漢,戴德系宋戴公的十一世孫。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圣二人為西漢時梁國睢陽人家族顯赫。戴德、戴圣是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chuàng)者。由于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后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圣同學《禮》于后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guān)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圣之后。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逵東晉(?—396),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字安道。譙郡铚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官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送來的玉佛,在當時并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淵東晉,東晉人年輕時,很俠義,不注意品行,曾在長江、淮河間襲擊、搶劫商人和旅客。陸機度假后回洛陽,行李很多,戴淵便指使一班年輕人去搶劫。他在岸上,坐在折疊椅上指揮手下的人,安排得頭頭是道。戴淵原本風度儀態(tài)挺拔不凡,雖然是處理搶劫這種卑劣的事,神彩仍舊與眾不同。陸機在船艙里遠遠地對他說:“你有這樣的才能,還要做強盜嗎?”戴淵感悟流淚,便扔掉劍投靠了陸機。他的談吐非同一般,陸機更加看重他,和他確定交誼,并寫信推薦他。戴淵拿著信過江投軍,在軍中作戰(zhàn)勇敢,表現(xiàn)突出,一直做到征西將軍。
戴僧靜東晉,東晉人在平定沈攸之叛亂中建功,被封為前軍將軍、寧朔將軍。蕭道成建立了齊國政權(quán),就把戴僧靜封為“建昌縣侯”,擔任‘太子左衛(wèi)率’。4年后,又做了‘北徐州刺史、淮南太守’等官職,他出身貧賤,知道艱辛,看到百姓窮苦,就自己出錢買牛給窮家用來耕種土地。
戴法興南朝(414~465),南朝宋權(quán)臣。會稽山陰人。少賣葛于市后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為孝武帝所重,為南魯郡太守,兼中書通事舍人,多納貨賄,權(quán)重當時,前廢帝立,遷越騎校尉,益專權(quán),后被閹人讒于帝,免官賜死。
戴胄唐朝,唐初貞觀朝宰相為人忠正鯁直,秉公執(zhí)法,很有干才,深得太宗賞識。貞觀七年去世,太宗罷朝三日,為之舉哀,并贈其尚書右仆射,追封為道國公,謚曰“忠”。
戴至德唐朝(?-679年),唐初宰相,戴胄哥哥的兒子。乾封二年幾次升任后為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后升任尚書右仆射。儀鳳四年去世。
戴叔倫唐朝(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xiàn)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diào),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詩頗多。
戴嵩唐朝,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滉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薄?/span>
戴復古南宋(1167—?),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臺州黃巖人。他長期浪游江湖,卒年八十余。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tǒng)治者茍且偷安,表達收復中原的愿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表元元朝(1244—1310),元代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號剡源。奉化人。其文章高雅,時稱“東南文章,首推表元”,有《郯源戴先生文集》。
戴良元朝,元代詩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浦江人。曾任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儒學提舉。后至吳中,依張士誠。又復泛海至登萊,擬歸元軍。元亡,隱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師,欲與之官,托病固辭,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獄。待罪之日,作書告別親舊,仍以忠孝大節(jié)為語。次年,卒于獄中。或說系自裁而逝。其詩文內(nèi)容多頌揚與懷念元朝統(tǒng)治。也保存了一些著名中醫(yī)的傳記資料。有《九靈山房集》。
戴進明初(1388—1462),明初畫家。字文進。錢塘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銑明朝(?-1506年),字寶之,號沖峰,婺源縣巖前村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久之,調(diào)南京戶科。武宗即位,宦官劉瑾等橫暴專權(quán)。正德元年(1506年),劉瑾逐劉健、謝遷,激起士人共憤,戴銑與給事中艾洪、御史薄彥徽等二十一人,或獨自具名,或幾人聯(lián)名,上疏請求保留劉、謝二人。最后皇帝將這二十一人全部逮捕,各廷杖三十。戴銑死于杖下,蔣欽三次被杖,三天后死在獄中。著有《朱子實紀》、《峰文集》。
戴才明朝(1513—1586),明太子少保,兩京兵部尚書,晉菴公滄州人,嘉靖十三年進士。曾巡撫甘肅。當時甘肅剛剛遭受寇兵。戴才去后撫起創(chuàng)痍,興修水利,開墾農(nóng)田,加強防衛(wèi),建學明教。使甘肅大治。后又巡撫陜西、河南等地。官至戶部左侍郎、兵部尚書。才,字子需,號晉菴。 嘉靖寅卯(1543)、甲辰(1544)聯(lián)捷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歷升戶科給事中,巡視光祿寺,吏科右給事、左給事中,兵科都給事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河南,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左侍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督理糧餉,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仍督三邊,南京都察院掌院刑部尚書,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誥授資政大夫,卒贈太子少保。賜祭四壇,崇祀鄉(xiāng)賢、忠義兩祠。正德九年(1514)甲戌十一月十三日卯時生,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九月二十五日酉時卒,壽七十三。配田氏,誥贈夫人;繼配穆氏,誥封夫人。葬滄州城東塋。自二:紹科,田夫人出;紹庭,穆夫人 出 。
戴君恩明朝(1570-1636),字忠甫,號紫宸,別號蘭江癡叟。明澧州人。,著有《說山》、《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撫晉疏草》、《掌園雜記》及詩文等。萬歷三十四年(1606)舉于鄉(xiāng),四十一年(1613)登進士,歷工部主事,督修永陵有功。渝州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樊龍造反,擢君恩僉事,監(jiān)軍渝城。功成,晉升兩浙水利參議兼鹽法,多所厘剔。適逢兩浙督學使缺任,以君恩代署,不久,中流言蜚語解官,回歸故里,遁隱太清山,在這個溶洞讀書治學,除與少數(shù)黃冠白衲者一唔外,個人的任何進退、榮辱均不為所動。離浙之際,兩郡門生士商,湊資義刻了他的《四書剩言》、《繪孟風評》、《讀風臆評》等多部著作,名噪?yún)窃介g。落職歸里,入澧州太青山巖洞,發(fā)憤讀書。不久,以才學名望起用為山東參政,晉陜西靖邊觀察。崇禎甲戌(1634)巡撫山西,計擒王剛等起義軍首領(lǐng)三百余人,晉中兵亂暫息。后致仕歸里,為感戴的恩威功德,副將艾萬年、賀人龍題云:“獨擁貔貅百萬兵,當年本是一書生。而今方識文章貴,帳外元戎報五更?!彼拇ㄑ矒嵬鯀⒄榇鞯抡炘疲骸捌饺绾猓比缡?,仁如麟,猛如虎,慈如母,嚴如父,明如鑒,清如水?!?/span>
戴本孝清初,清初畫家。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休寧人。父戴重,明亡絕食死。本孝以布衣終老。能詩,工山水,多作卷冊小景,擅用干筆焦墨,丘壑不繁,意境恬淡,近元人畫趣。
戴梓清朝(1649~1726),中國清代火器制造家。字文開,號耕煙,漢族,浙江仁和人。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長詩書繪畫。曾制造了“連珠火銃”和“子母炮”。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生于清順治六年,卒于雍正四年。戴梓博學多能,通曉天文、歷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制造家。他出生在官吏之家,自幼聰穎不凡。在父親的影響下,少年時的戴梓喜歡上了機械制造,曾自己制造出多種火器,其中的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
戴名世清朝(1653—1713),清代史學家。字田有號憂庵,人稱潛虛先生。桐城人。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清朝(1724—1777),清代學者思想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zhuǎn)旁轉(zhuǎn)之例,創(chuàng)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zhuǎn)的理論,對經(jīng)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jù)大師。后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第元清朝(1728—1789),清代文學家、官員。字正宇,號簋圃,又號省翁。大庾人,乾隆進士,與弟均元、長子心亨、次子衢亨相繼入翰林,時稱“西江四戴”。
戴均元清朝(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號可亭,清代大庾,客家人。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戴衢享之叔父,與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于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士,時人譽為“西江四戴”。著名文學家、名宦包世臣還認為,一家同出兩相,且“值軍機者唯大庾而已”。,時人謂“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span>
戴衢亨清朝(1755—1811),清朝狀元、官員。字荷之號蓮士,江西大庾人。戴第元之子。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殿試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選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鄉(xiāng)試。嘉慶初年,凡大典須撰擬文字,皆出自其手。從政謹飭清慎,頗有遠見,為嘉慶時重臣。歷任侍讀學士、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1811年病逝,贈太子太師,謚文端。著有《震無咎齋詩稿》。善畫山水。乾隆三十六年(1771)嘗作廬山瀑布圖。與父第元、叔均元、兄心亨,均顯赫于朝,合稱“西江四戴”。
戴熙清朝(1801—1860),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人。道光十一年進士,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謚號文節(jié)。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后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翚,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于王蒙、吳鎮(zhèn)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lǐng)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于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zhèn)洌⑾勇淠园澹瑹o靈警渾脫之致,蓋限于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庇小读暱帻S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煦清朝(1805—1860),清代數(shù)學家。字鄂士,號鶴墅,又號仲乙。浙江錢塘人。與項名達同時研究三角函數(shù)的冪級數(shù)展開式和橢圓求周等問題,并代項氏續(xù)成遺著。他的代表作有《對數(shù)簡法》等四種九卷,合刊成《求表捷術(shù)》。得出了指數(shù)為任意實數(shù)的二項展開式、對數(shù)展開式及三角函數(shù)對數(shù)展開式,并用來計算對數(shù)表。還著有《四元玉鑒細草》等。戴煦在研究無窮級數(shù)時發(fā)現(xiàn)了“開方求對數(shù)”的簡便方法,并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定理級對數(shù)”和“自然對數(shù)級數(shù)術(shù)”兩項定理,比當時世界上的先進算法要簡單實用得多。
戴復古南宋,詩人,著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潮春清朝,臺灣清同治年間配合太平天國起事民變領(lǐng)袖
戴思恭名醫(yī)
戴衡詩人,「遼東三老」之一
戴隆邦清代,武術(shù)家,戴氏心意拳始創(chuàng)人
戴二閭清代,武術(shù)家、鏢師,戴隆邦之子
戴姓近代名人
戴修瓚(1887—1957),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yè)。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jù)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干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zhàn)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字雨農(nóng),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guān)將領(lǐng)。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后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jié)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guān),擔任軍統(tǒng)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秘的人。抗日戰(zhàn)爭中,戴笠所率軍統(tǒng)鋤奸殺敵,為民族解放做出了一定貢獻。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死后被追任為陸軍中將。時人有“雨農(nóng)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安瀾(1904—1942),抗日名將。又名炳陽,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練溪鄉(xiāng)旗桿戴村人。曾任國民黨旅長、師長。先后參加過臺兒莊、武漢、昆侖關(guān)等戰(zhàn)役。1942年隨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zhàn),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于己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余,書寫了抗戰(zhàn)史上光輝的一頁。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zhàn)是緬戰(zhàn)中“最艱苦的戰(zhàn)斗之一”。受傷殉國,時年38歲。1943年4月1日,在廣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領(lǐng)導人紛紛書贈挽詩、挽詞和挽聯(lián)。
戴望舒(1905—1950),中國現(xiàn)代詩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艾F(xiàn)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詩集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
戴克敏(1906—1932),湖北省黃安人。紅軍高級將領(lǐng),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人和領(lǐng)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鄂東軍黨代表、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中國工農(nóng)革命第七軍第11軍31師黨代表、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25軍75師政治委員等職。
戴季英(1906—1997),湖北紅安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7年參加領(lǐng)導黃麻起義,為重建后紅25軍第74師政治委員,1933年4月任軍政委員兼74師政治委員。,長征中任25軍政治部主任、軍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開封市委書記,后被開除黨籍;1984年4月經(jīng)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予以平反,恢復黨籍和省級干部待遇。
戴松恩(1907—1987),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年畢業(yè)于南京金陵大學農(nóng)藝系。193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央農(nóng)業(yè)實驗所技正、麥作系主任,湖北省農(nóng)業(yè)改進所所長,中央農(nóng)業(yè)實驗所北平農(nóng)事試驗場場長,華北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副秘書長、研究生院副院長、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主同盟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小麥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試論中國作物育種工作的發(fā)展問題》、《充分發(fā)揮作物良種的增產(chǎn)作用》和《為什么研究小麥非整倍體》等。
戴曙光(1911-1944),江蘇射陽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幼讀私塾,后在阜寧讀小學,鹽城中學讀初中。畢業(yè)后, 去上海浦東高中、同文書院(日本人辦的學校)、復旦大學讀書。為尋求真理,救國救民,他經(jīng)常讀些馬列主義書籍,思想進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參加了我黨地下工作。1944年05月30日被內(nèi)奸出賣,在去射陽河南和蔣信富面談中遭伏擊,胸口中彈,壯烈犧牲。1940年,新四軍開赴鹽阜地區(qū),他不辭勞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書長劉丹等,并經(jīng)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愛人唐棣華介紹,參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顧乃湘也參加了革命工作。他開始任我阜寧干校大隊長、阜寧縣政府第三科科長,1941年9月,又調(diào)任縣政府第二科科長。10月,由于革命形勢的需要,又劃出射陽縣,他們夫妻二人都調(diào)到射陽縣做敵工工作。1943年初,射陽縣政府為開辟對敵斗爭,決定在通洋、陳洋、小河東、射陽河南、黃沙港北至濱海一帶地區(qū),成立第七區(qū),由他任區(qū)長兼武裝大隊長。同年7月7日,射陽縣人民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了悼念他,上級決定將他犧牲地仁水鄉(xiāng)改為曙光鄉(xiāng),以示紀念。
戴鴻慈清朝,大臣
[福建漳浦遷臺戴氏家譜] (9頁)
戴氏通譜世系 (78頁)
戴氏通譜世系 (91頁)
湘上戴氏三修族譜 (96頁)
戴氏續(xù)修族譜 [不分卷] (102頁)
湘上戴氏三修族譜 (109頁)
浦陽戴氏宗譜 [12卷] (113頁)
馬源戴氏支譜 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128頁)
馬源戴氏支譜 十二卷首末各一卷 (152頁)
譙國戴氏宗譜 (152頁)
湘上戴氏三修族譜 (157頁)
戴氏宗譜 [18卷,首末各1卷] (180頁)
戴氏宗譜 [18卷,首末各1卷] (210頁)
戴氏續(xù)修族譜 (242頁)
邵東戴氏族譜 [3卷,及卷首] (270頁)
戴氏宗譜 [18卷,首末各1卷] (294頁)
鹿邑淮陽戴氏族譜 (294頁)
戴氏五修族譜 (1210頁)
[句容]戴氏宗譜 [36卷] (1295頁)
[句容]戴氏宗譜 [36卷] (1429頁)
戴姓主要來源、戴氏新譜序怎么寫;三戴雖同姓,但缺不同源
2023-09-13
我國是最早使用姓的國家,起源至今已有五于余年歷史。姓氏萌于早期的部落代表著氏族的血統(tǒng)。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是血統(tǒng)的傳承關(guān)系,氏是社會地位、區(qū)域分布的標志。[姓別婚姻,氏明貴賤]氏相同而姓不同者可以通婚;同姓而不同氏者不可以通婚。帝王可給功臣或?qū)櫺胖假n姓、分封土地,并根據(jù)分計地的地名命氏。秦漢以來,姓與氏混用,合而為一姓被定為世襲,由父傳子,代代傳承。如今男女平等,子女可父姓,亦可母姓.
百家姓排名第96位的戴氏60個堂號大全
2024-05-21
戴氏家族的堂號有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譙國堂、睢陽堂、廣陵堂、清河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