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晨棲
2021-07-14
1,“老百姓”這是中國人(漢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稱。在戰(zhàn)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么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么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并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后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無權(quán)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zhàn)國時代以后,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后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后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shù)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因為“黎”字也有年紀大的意思,國人(在此主要指漢人)看來,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爺”、“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嗎?)所以,百姓們就自稱“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爺面前自稱小民的一點點補償。但在白紙黑字的古書中,從來沒有在“百姓”前面還加個“老”字的。只是不能寫書的“庶民”們不知從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間才敢說的。 2.老百姓這個詞是從封建時代流傳下來的.從字面理解的話應該就是"百家姓",應該泛指一切人,但在封建時代則對應于皇室成員,也就是"皇姓".后引申意義為草民,就是除卻皇家和士大夫都算老百姓.晉朝時期曾有民間土地主為自己身份底下而發(fā)起的抗爭運動,就是沒有功名和家傳淵源的新生富豪要求改變其與普通平民的一致地位.可見古代"士子"與"庶民"間巨大的社會地位差異. 現(xiàn)在,或者是解放以后應該講,所有人都是老百姓,這應該是解放的目的之一.當時的領(lǐng)導也曾反復強調(diào),干部并不享有特權(quán).當時流行的說法用以區(qū)分黨政干部與平民的區(qū)別,叫那些沒有黨派,沒有職務的人為群眾.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概念和區(qū)分.現(xiàn)在很多情況下,領(lǐng)導干部運用老百姓一詞, 有很多的意味使人感覺另有含義.你大概所指的就是這些.現(xiàn)在,還是有特權(quán)思想\官本位的存在,以至于企業(yè)管理層,商界精英,文體明星等等都好象已經(jīng)不是"老百姓",而是身份特殊,在某個方面享有特權(quán)的人了.這在現(xiàn)實中也的確存在.于是,老百姓一詞有了地位的含義.一些領(lǐng)導干部在運用時,自覺不自覺的將自己脫離于老百姓概念.從"為人民服務"的角度講,是不恰當?shù)?如果作為政治身份的區(qū)別,則另當別論. 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強調(diào)了"天賦人權(quán)",所有人都平等的享有一個平等的稱呼叫"公民",在理論上講公民權(quán)利不因為個人是總統(tǒng)或農(nóng)民而有差異.實際中存在的貧富\種族等差異造成的等級差別,另當別論. 所以,你的問題很有意義的一點就是,中國語言含義豐富,有時比較模糊,后面的潛臺詞另人回味.有一天,沒有人再以老百姓一詞來特指沒權(quán)沒錢的人,中國的社會就發(fā)展到新階段了.人民的權(quán)利也就可以充分的實現(xiàn)了.社會就真的和諧了.
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