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衛(wèi)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并,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墻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dāng)時有一道長墻,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jù)楊寬所著的《戰(zhàn)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qū)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dāng)時鑄錢多用于地名,可見當(dāng)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墻村還稱為墻里村,至今還有以墻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fā)生于此,史稱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設(shè)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fù)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長垣縣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jù)河南,置兗州于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并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fù)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zhàn)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余年,縣冶皆在今陳墻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于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于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并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并入匡城縣。五代時,后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后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后晉匡城仍屬之;后漢、后州不變,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fù)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長垣縣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于苗寨鄉(xiāng)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zhèn),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搞日民主政府并存。1941年,中共領(lǐng)導(dǎo)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xùn)|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wèi)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qū)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長垣縣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qū);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并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qū);1954年濮陽專區(qū)撤銷,改屬新鄉(xiāng)專區(qū);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qū);1958年4月,安陽專區(qū)撤銷,長垣又屬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12月,安陽專區(qū)恢復(fù),長垣又復(fù)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qū)撤銷,長垣屬新設(shè)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xiāng)市至今。
宏力大道屬企業(yè)冠名權(quán)
以后這樣的問題就不要問了,多沒意思
長垣縣為什么叫長垣還有宏力大道為什么叫宏力大道
2021-07-15
1
554
提交答案
1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