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有的民族中有三個民族最有可能是鮮卑的直系后裔:土族、錫伯、達斡爾。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
土族——慕容鮮卑的后裔
在有關土族族源問題上,學術界主要有吐谷渾說、蒙古人與霍爾人融合說等等,至今尚無定論。
持“吐谷渾說”者認為,土族主要是鮮卑支系吐谷渾人的后裔。吐谷渾,是遼東鮮卑慕容氏首領涉歸之子。涉歸分給他“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晉書·吐谷渾傳》)。約公元283年(晉太康四年),涉歸卒,吐谷渾庶弟嗣位。不久因吐谷渾與部族首領其弟“二部馬斗”,發(fā)生矛盾,吐谷渾遂率部西遷,“西附陰山”(今內(nèi)蒙古河套北之陰山)。吐谷渾于陰山一帶游牧了二十余年后,乘“永嘉之亂”(312-313年),又率部“度隴而西”,到達今甘肅臨夏西北一帶。至317年(東晉建武元年),吐谷渾已控制了東起洮水,西至白蘭(今青海都蘭縣巴隆一帶),南抵昂城(今四川阿壩)、龍涸(今四川松潘),北達青海湖一帶的廣大地區(qū),建國于羌族故地。至吐谷渾之孫葉延時,遂以吐谷渾為姓氏、國號和部落名稱。吐谷渾國極盛時的疆域,東起今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及新疆的若羌、且末,北隔祁連山與河西走廊相接。吐谷渾國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今青海湖西15千米的伏俟城。唐龍朔三年(663年),維持300余年的吐谷渾國為吐蕃政權所滅。于是,除一部分吐谷渾人內(nèi)徙外,大部分降于吐蕃,留居原地。在吐蕃統(tǒng)治下的吐谷渾人,后來又逐漸降唐,被唐安置在甘、瓜、肅、涼等州。唐朝還在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設州,隸屬涼州都督府,專門安置降附的吐谷渾人。這一帶,正是今天土族聚居的地區(qū)。至北宋初,一部分吐谷渾人仍聚居于祁連山南,今大通河一帶。
錫伯族——拓跋鮮卑的后裔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關于錫伯族的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錫伯族源于古代的鮮卑,居住在綽爾河、嫩江、松花江一帶的鮮卑人就是錫伯族的先民;另一種認為,錫伯是地名,清代輿圖將海拉爾以南的室韋山一帶泛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地區(qū)的人因而得名。 第一種觀點認為錫伯族是古代拓跋鮮卑人的后裔。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于唐。遼代,受契丹統(tǒng)治,多數(shù)人開始從事農(nóng)業(yè)。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tǒng)治之下。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tǒng)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wèi)中的福余衛(wèi)的統(tǒng)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lián)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zhàn)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tǒng)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開始被滿族統(tǒng)治階級控制,并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qū)的駐防力量,抽調(diào)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面。
契丹——宇文鮮卑的后裔
契丹出于鮮卑,《魏書》卷一OO《庫莫奚傳》說它是“(契丹、庫莫奚)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遼史》上也介紹,契丹自稱先祖是炎帝后裔,號鮮卑氏。后來被慕容燕部落所破,然后一拆為三,分別為宇文氏、庫莫奚和契丹三個部落。契丹原先與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一起游牧,公元344年,前燕主慕容皝在今扎魯特旗北部攻破宇文部,從屬于宇文部的遙輦、烏槐、迭刺、庫莫溪部也被擊潰,并向科爾沁草原西部南端的老哈河上游一帶躲避。從此,這些部落從宇文部的統(tǒng)治之下游離出來,其中遙輦等部在霍林河和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游牧,形成了早期的契丹部落。因此說早期的契丹人是由同屬于宇文鮮卑的部落聯(lián)盟當中的幾個姓氏部族組成,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連。在戰(zhàn)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lián)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經(jīng)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lián)盟時代。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權,成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勢力。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chuàng)建契丹國。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1125年,遼為金所滅,此后契丹逐漸被融合。自元后契丹不見與史籍。
到了現(xiàn)代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匯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當?shù)貍髡f,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里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jù)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tǒng)最多的民族。
在云南施甸縣,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tǒng)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xiāng)的一座"本人"宗祠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并表明他們的契丹后裔身份。
[ 轉(zhuǎn)自鐵血社區(qū) ]
遼亡國后,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漢族、女真族、蒙古族等。雖然考證出目前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jù),是不能給出定論的。契丹人到底去哪里了呢?而現(xiàn)在,這個一直令歷史學家困惑的歷史之謎終于被破解,DNA技術解決了達斡爾族和云南阿、莽、蔣姓“本人”的源流問題。這個破解過程是這樣的:在云南保山的5個小村莊,專家們?nèi)〉搅税?、莽、蔣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樣;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取到了有墓志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經(jīng)過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qū)比較,顯示出了準確的結(jié)論:達斡爾、阿、莽、蔣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專家們做出這樣的結(jié)論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zhàn),頻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xù)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shù)厝送恕?
無論鮮卑還是契丹都是消失了千年的民族,而相關的史料不是非常的豐富、詳盡,這些也只是我在瀏覽了一些資料后,按照我的視角截取的材料整理后而得到的結(jié)論和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夠得到對這方面有研究、興趣或者有更多史料的同人們指正,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