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名人:北宋大家黃庭堅、紡織前輩黃道婆、思想啟蒙家黃宗羲
這三位黃姓人物各自在其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1“山谷道人”黃庭堅
在北宋,有一位名列“宋四家”、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與蘇軾并稱“蘇黃”的“山谷道人”,他就是黃氏家族引以為豪的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傳卷 北宋 黃庭堅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人。他5歲即能背誦《五經(jīng)》10歲時就能誦《春秋》,被稱為“神童”,長大以后也是才思敏捷,文名流傳。
黃庭堅為人風趣幽默。他曾給一算命先生黃生寫過一幅字:“黃生為我魯直相面,說我官升二品,享年八十,真乃大葫蘆種也?!秉S生并不細看,欣然收下。黃庭堅后來向旁人解釋道:“去年在京城相國寺看到有支葫蘆種的,背上是一個特大的葫蘆,人們見了,皆出高價爭相購買。可到春天所結的仍是尋常的小葫蘆。所以用'大蘆種’來譏諷黃生相術之不可信。”
2女紡織家黃道婆
黃道婆,松江烏泥涇鎮(zhèn)人。她出身貧苦,生性剛強,因無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離家出走,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同胞的幫助、照顧下,黃道婆學會了當?shù)叵冗M的紡織技術,并以此謀生。勤勞聰明的黃道婆很快成為有名的紡織能手還和黎族姐妹一起改進紡織工具和紡織工藝,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花色。
黃道婆石像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黃道婆告別黎鄉(xiāng),返回闊別多年的故土,把黎鄉(xiāng)的先進技術帶給松江的父老,幫他們擺脫貧困,過上幸??鞓返纳?。
當時的烏泥涇已經(jīng)在元朝的統(tǒng)治之下,元朝政府在江南設置了5個木棉提舉司每年向百姓征收10萬匹棉布??墒怯捎谏a(chǎn)條件和紡織技術都很落后,人們不停地勞作,除了完成政府繁重的任務外,再無剩余,生活處于極端貧困的境地之中。
黃道婆回鄉(xiāng)后,首先向家鄉(xiāng)人民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還把自己從遙遠的海南帶回來的紡織工具展示給大家,讓大家仿制。她不厭其煩地向鄉(xiāng)親們示范操作方法,把自己精湛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xiāng)親們。黃道婆看到婦女們還是像以前那樣用手剝棉籽,不但辛苦,勞動效率也低。她就把黎族人民使用的攪車介紹給大家。這種攪車利用兩個向相反方向旋轉的軸輪,把棉籽剝離出來,送到兩個軸輪之間的空隙里,人們只要搖動搖把,棉花和棉籽就會隨著軸輪轉動,自動分離,既快又省力。
黃道婆還著手改革了紡織工具,她把單錠手搖紡車改進成三錠紡車,紡紗效率提高了兩三倍,操作起來也更省力了。這種三錠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工具,它的出現(xiàn)是紡織技術的重大進步,大大推動了紡織業(yè)的發(fā)展。
黃道婆還改進了彈棉花的弓,并用檀木制成的槌子代替手指來擊打弓弦。經(jīng)過這種改造后彈棉花不僅省力,彈出的棉花也比以前均勻細致,棉紗和棉布的質(zhì)量也隨之提高。
繅絲圖 根據(jù)王禎《農(nóng)書》中的《耕織圖》所繪。
黃道婆還對紡織技術進行了改進,她在紡車的頂上設計了一個花樓,織帶有終案的布料時,由兩三個人分工合作,下邊的人織緯線?;巧系娜颂峤?jīng)線,這樣就織出了別致的提花布。黃道婆還總結推廣了一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技術,于是婦女們織出的被褥、衣帶手帕都有折枝、團鳳等各色花樣,色彩艷麗奪目。
經(jīng)過黃道婆的改進,烏泥涇的紡織技術大大提高,生產(chǎn)出的烏泥涇被遠銷各地,促使烏泥涇的棉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當?shù)厝嗣窠K于擺脫了長久的貧困,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富裕生活。
黃道婆革新的紡織技術還傳播到附近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她去世后不久,她的故鄉(xiāng)松江就成了全國的棉紡織中心,而且一直持續(xù)了幾百年。
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松江農(nóng)民一天就能織出上萬匹布,并且松江布還遠銷海外,名揚天下。黃道婆的卓越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緬懷。她去世的時候,當?shù)厝藶樗e行了公葬,還修建了“先棉祠”來祭祀她。
3明清杰出啟蒙思想家黃宗羲
黃宗羲聰明好學,從小受到完備的啟蒙教育。他的父親是東林黨領袖黃尊素,被權閹魏忠賢害死。他遵從父親的遺命,拜著名學者劉宗周為師,開始了深人刻苦而有計劃的學習。他每天都讀書到深夜,雞叫第一遍的時候才睡覺,這種生活一直持續(xù)到抗清戰(zhàn)爭的爆發(fā)。
19歲的時候,他懷揣著狀紙和鐵錐到京城為父親申冤,在大堂上把奸臣打得落花流水,聲名遠播,朝野關注。但是他推辭了皇帝的任命,毅然回到家鄉(xiāng),攻讀經(jīng)史,練習武功。
后來,黃宗羲組織“復社”,用自己的筆發(fā)動社會輿論來討伐在南京作威作福的閹黨余孽阮大鋮,被抓進監(jiān)獄。李自成滅亡了明朝以后,吳三桂帶領清軍入關,黃宗羲趁著混亂回到家鄉(xiāng)。
清軍入關后,一路燒殺攻入南京,黃宗羲激于民族義憤,招募義兵進行反清復明的武裝斗爭。失敗后,他長期過著政治流亡的生活,四處奔走。曾亡命舟山群島、遠赴日本。
1656年才返居家鄉(xiāng),在化安山隱居,重辦學院。清政府屢次征召,他堅辭不出,開始了著述講學的生涯,寫成《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史學巨著。在明史的修纂上,黃宗羲的貢獻是無人能比的。他三次抗旨,拒絕清廷的命,沒有去修史機構工作。
但是修明史碰到什么疑難問題的時候,有人總是不遠千里地向他請教。黃宗羲歷盡艱辛,憑著個人的力量,用了26年的時間,完成了《明文案》(217卷)、《明文?!?482卷)的編纂。尤其是《明文海》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為“一代文章之淵藪”。
黃宗羲冷靜地總結了明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對封建君主專制弊病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寫成著名的《明夷待訪錄》。他在書中甚至“大逆不道”地提出了封建專制君王是“天下之大害”的論點,否認“君權神授”,否定君主專制主義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表現(xiàn)了他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在中國民主思想發(fā)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黃宗羲也被作為偉大的啟蒙思想家而載入史冊。
黃宗羲指出,封建的賦稅制度有三害,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不分土地好壞都統(tǒng)一收稅,農(nóng)民還要把糧食換成貨幣來繳稅,受到商人的剝削,每一次的賦稅改
革,稅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這就是著名的“黃宗羲怪圈”。
《明儒學案》 清 黃宗羲
繼《明夷待訪錄》之后,黃宗羲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學術史專著方面,編了對后世影響巨大的《明儒學案》。這部專著不僅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體裁一學案體,而且系統(tǒng)地總結了明代近三百年來的學術思想發(fā)展演變史,保存了多門學科的豐富史料和作者的精辟見解。它與《明夷待訪錄》前后交輝,是黃宗羲成為文化巨人的奠基石之一。
黃宗羲作為浙東史學鼻祖,他們和乾嘉學派的重視考據(jù)不同。他們講究的是文史皆通,同時綜合利用各門學科,來懷疑取證,最后得到正確的認識。黃宗羲作為一個文化巨人,不僅勤奮著作,而且還十分重視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他的言傳身教使得浙東學派影響深遠。黃宗羲一生追求正義,充滿樂觀精神最終長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