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載姓郭氏起源
祠、綠陰公祠、達公祠、屆公祠、烈公祠、瑞公祠、訓公祠、爵公祠、德公祠、衡公祠、揮公祠、謙公祠。時至今日,保存有郭氏大祠、南軒公祠、綠陰公祠、烈公祠、瑞公祠、衡公祠、揮公祠、謙公祠等8個祠宇,其余各祠傾圯盡廢。
郭氏,乃萬載大姓,而郭族最初的發(fā)源地當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先秦兩漢時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陜西、河南為主,“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并成為后來郭姓人繁衍播遷的主要支源,逐漸在陽曲、馮翊、華陽、京兆(今陜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屬河北?。⑴沓牵ń窠√K徐州)、館陶(今屬河北?。?、曲沃(今屬山西?。⒑觾?nèi)、廣平、邯鄲、河東聞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戰(zhàn)禍的大批南下遷徙者,郭姓人開始在浙江、江蘇等地散居,南遷者尤以太原郭姓為多;隋唐時期,山西、山東以郭姓為第一大姓。這一時期,除戰(zhàn)亂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外,還形成以華陰郭子儀為始祖的汾陽(今山西省靜樂一帶)望族。后汾陽郭姓后裔嵩入閩成為福建郭姓始祖;從五代到宋元時期,隨著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遷,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后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后發(fā)展為臺灣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明清時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國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約占全國漢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郭氏大祠始建于明朝天啟丁卯年冬(公元1627年),擴建于清朝康熙丙戌年至乾隆庚申年(公元1706~1740年),重建于清嘉慶甲子年至嘉慶丙寅年(公元1804~1806年),祠址位于田下?lián)]公祠右側(cè)南軒公祠左側(cè),方向為座西朝東,大祠頭門面對月池與進土坊。南軒公祠建于清朝同治申壬年至光緒丙子年(公元1872~1876年),祠址位于大祠保側(cè),綠陰公左側(cè),方向座西朝東。
祠宇是報本追思之所。綠陰祠又名司寇第,始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由其后裔建祠崇祀,后毀。清同治甲戌年(1874)重建,歷時兩年于丙子年(1876)落成,迄今已130年。郭瑾的司寇第位于今萬載縣城河西田下路32號,占地1700多平方米,周墻為特制磚,磚上皆有“郭綠陰公祠”印記。祠內(nèi)合抱祖的杉木屋柱就有42對,鼓形石墩均鐫以圖案,或龍或鳳,或花或草。屏門窗欞榱楹冕桷無不雕刻得極其精細。
據(jù)第14修《萬載田下郭氏族譜》記載,綠陰祠堂建造“求木于千里外,踩石于深山中”,時人“不辭勞瘁 ,不憚攀躋”,才成“棟宇崔崇,煥乎其峻”,中堂“寬宏開敞,深邃而穆遠”,且“繞以兩廊,豎以站亭,圍以二門”,屏門窗欞皆“雕刻極其精細”,花鳥人物無不“璀璨洵恢恢乎”,甚為“巨麗”,表達著“坊號興賢,想當日,棣萼聯(lián)輝,橋梓式谷,人杰本地靈,世澤已綿幾百載;祖官博士,愿吾宗,箕裘克紹,科第鐘祥,英才胥應運,家聲丕振萬千年”之祈愿。
為行“盡尊祖敬宗之道”,道光年間,孟牖之子郭瑾之胞兄郭瓊后裔,見“司寇第”焚毀,“即有建祠之議”, 認為“然公有祠,達公有祠,烈公亦建祠訓公祠,華公附之,安知英賢二公不即繼起而并立祠乎”,于是也“擇地于大祠之右”,用千金從侯公子孫購得。南軒公祠與綠陰公祠重建一樣頗費工時與人力,在同治壬申十一年開始“求木運石”,于光緒丙子年間才“工竣”。且祠堂“竣其宇宏其規(guī)”,且結(jié)構(gòu)完備,“藏器有庫,會見有堂,觀瞻有閣,登降有階,繞以兩廊,列以東西兩廂,壯以頭二門”,“巍乎煥乎,雕梁刻桷洵備極精工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