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饑餓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得與失》,張宏杰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所謂“議罪銀制度”,是乾隆朝的一項政治發(fā)明。有些大臣,皇帝正用得順手,卻不慎犯了過錯,皇帝以為人才難得,不愿換人,便罰些銀子了事。尹壯圖卻說,這個制度問題極大。因為它實際上助長了官員們違法亂紀(jì)之風(fēng),縱容了貪污腐敗的蔓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現(xiàn)的巨額財政虧空,也就是財政赤字,就與議罪銀制度的實行有關(guān)。他說:“總督巡撫們自蹈愆尤之罪,皇上圣恩,不行立即罷斥,而令其罰銀若干萬充公,亦有督撫自請認(rèn)罰若干萬者”,這樣做的結(jié)果,素來貪污之人更可以膽大妄為,盜用公款,反正日后查出來,罰點銀子賠上就完了。而清廉之員因為財政緊張,難保任內(nèi)不出現(xiàn)虧空,因此不得不曲意結(jié)好屬下,以求身后出現(xiàn)虧空時得到他們的幫助?!霸阼铗堈呓蹇谝钥炱澉吟阎剑辞辶咭嗖坏貌煌麑賳T之做助。日后遇有虧空營私重案,不容不曲為庇護(hù)。是罰銀雖嚴(yán),不惟無以動其愧懼之心,且潛生其玩易之念”。
尹壯圖請求皇帝“永停此例”。
皇帝的第一反應(yīng)是提醒自己,不要生氣,不要存拒諫之成見,不要像那些庸主一樣,見了批評就暴跳如雷。為了表明這個姿態(tài),在尹氏折子的第一段后,他提筆批道“不為無見”,也就是說,挺有見地。
皇帝很清楚議罪銀制度確實易生弊端。特別是和珅當(dāng)政后,將議罪銀制度化了,大臣們所犯只要不是重罪,大抵可以在交納罰銀后,從輕發(fā)落。這其中難保沒有一個兩個原本應(yīng)該重處的漏網(wǎng)之魚。
不過皇帝自有其苦衷。和珅將議罪銀制度化,是為了給皇帝弄些零花錢。數(shù)量巨大的罰銀由此滾滾流入皇帝的,用于皇帝的額外開支,比如南巡路上花用,生日時的賞賜。如果沒有這筆銀子,皇帝的手頭馬上會困窘起來。更何況,一項制度的好壞,關(guān)鍵是看執(zhí)行得怎么樣?;实壅J(rèn)為自己的英明一如既往,能夠把這個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因此筆鋒一轉(zhuǎn),他又說,人才難得,“朕以督撫一時不能得人,棄瑕錄用,酌示薄懲”。事出有因,人我兩便,似乎并無大的不妥。
在自我辯解完之后,皇帝又提出一個問題?;实壅f,凡言一事,要有據(jù)才能有理。尹氏所言“各省督撫借罰銀為名,派累屬員,至倉庫多有虧缺”,這是尹氏的主觀臆測呢,還是有實在證據(jù)?皇帝認(rèn)為,大清正當(dāng)全盛之日,怎么會出現(xiàn)“倉庫多有虧缺”的敗政?“壯圖即為此奏,自必確有見聞,令指實覆奏?!?
也就是說,請尹壯圖為自己的建言提供一兩條事實證據(jù)。
皇帝熟知官員們往往既圖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所以其議論讀起來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細(xì)究起來,卻不牽連具體的人和事。對這種“巧偽之習(xí)”,皇帝一直十分討厭。如果你尹壯圖果然有理有據(jù),那么對不起,請你別怕得罪人,交代出一兩個來。
讓無職無權(quán)的京官去抓地方官們的犯罪實據(jù),是多么不現(xiàn)實。如果是稍微乖巧點的官員,揣測皇帝批復(fù)之口風(fēng),自然能領(lǐng)會到皇帝的不悅。皇帝的拒諫之心已顯露在字里行間,最聰明的應(yīng)對無過于及時轉(zhuǎn)舵,回復(fù)說自己并無證據(jù),建議也確實荒唐,經(jīng)圣主教育已經(jīng)恍然大悟,等等等等。雖然丟了面子,卻可以安全保身。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