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島歷史及地圖
獨島地理坐標(biāo)為北緯37°14′12″,東經(jīng)131°51′51″,本島是由東、西兩個小島及周圍37塊巖礁構(gòu)成,其低潮時東島與西島之間的最短距離為151m。東島位于北緯37°14′26.8″、東經(jīng)131°52′10.4″,高98.6m,周長2.8km,面積有73,297㎡,設(shè)有船舶靠泊設(shè)施;西島位于北緯37°14′30.6″、東經(jīng)東經(jīng)131°51′54.6″,高168.5m,呈圓錐形,面積有88,740㎡。兩島四周懸崖峭壁,航船難以停泊,只有東島南部有點灘涂;西島呈錐體狀,海拔174米,東島海拔為99.4米。兩島中除了東、西兩個主島以外,尚有37個小島,合計面積有25,517㎡。所有島嶼的面積合共為187,554㎡。
獨島位于慶北蔚珍郡竹邊向東216.8km處,距離韓國郁陵島的東南面約87.4千米。該島距韓國郁陵島本島只有92千米(49海里),故在晴朗的日子里,站在郁陵島的圣人峰上可以依稀望見獨島;而距離日本最近的隱岐諸島有161千米(86海里)。
在地質(zhì)成因上,它和郁陵島一樣由460萬年至200萬年前熔巖噴發(fā)而形成,獨島上現(xiàn)還可以看到3個火山口,全部位于東島,西島無噴出口。東島和西島間有兄弟洞,東島還有天頂洞和海蝕溶洞,其海蝕階地和海蝕崖地形十分發(fā)達。
韓國的獨島,在二戰(zhàn)時期被日本非法占領(lǐng),日本政府在日韓合并前也承認獨島為韓國領(lǐng)土,日本投降后,美軍將獨島交回韓國管轄。隨著海洋地位提高,日本開始窺覷韓國領(lǐng)土,開始宣稱獨島是日本“領(lǐng)土”。
根據(jù)《波茨坦公告》第8條的補充規(guī)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quán)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nèi)?!?/p>
韓國方面的主張
獨島在行政區(qū)劃上位處韓國慶尚北道郁陵郡郁陵邑獨島里1-96號,位于郁陵島東南角。
新羅時期智證王(500-514年在位)13年(512年)異斯夫(真興王時期的將軍、政治家)把郁陵島和獨島組成的于山國收歸新羅所有,史上有“六月于山國歸屬新羅”的記載。韓國認為獨島是于山國的一部分,并由此推斷獨島一直都是韓國的領(lǐng)土,并劃歸慶尚北道郁陵郡獨島里管轄,有1至37號番地。
1417年,朝鮮時代《太宗實錄》記載了于山島,安撫使金麟雨從于山島回來的時候,連同大竹子、芋頭、水牛皮,連同住民帶回三人,并報告了島上的情況,有住家15戶男女共計86人,獨島面積0.2平方公里。
壬辰倭亂(1592年日本入侵朝鮮)后,日本漁民更頻繁地出入郁陵島和獨島的近海。于是安龍福就東渡日本,日本政府確認郁陵島和獨島是韓國的領(lǐng)土,并禁止日本漁民在兩島附近捕魚。對此,日本史書《太政官指令》上有相關(guān)記載。
據(jù)朝鮮王朝(1392-1910年)的《成宗實錄》所載,金自周曾對獨島(當(dāng)時稱三峰島)的形狀進行過描寫。
朝鮮時代,獨島也稱為三峰島、可支島、于山島等,1881年改稱為獨島。1906年郁陵郡守沈興澤最先正式使用獨島的名字,1914年行政區(qū)域改編時又劃入慶尚北道。
日本方面的主張
1905年1月28日,在日俄戰(zhàn)爭以及日本的漸逐控制下,日本以無主土地的身份公布竹島是島根縣的島嶼(郵便番號為685-0000)。朝鮮只在1906年3月23日的乙巳條約(第二次日韓協(xié)約)下才發(fā)現(xiàn)日本吞并了島嶼。
日本稱根據(jù)1951年的和平條約,日本已放棄對韓國領(lǐng)域擁有任何主權(quán),但這些島嶼并未被包括在內(nèi),日本指:“17世紀中期,日本實際上就管轄這些島嶼,當(dāng)時它們用作日本漁民的停歇處”。
編輯:LTX0022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