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兵器譜
傳說蚩尤造五兵,開了中國兵器的先河。這五種兵器分別是夷矛、酋矛、戟、殳和戈。后來黃帝為與之對抗,又發(fā)明了弓箭,于是戰(zhàn)場上的幾種主要武器就誕生了。
傳統(tǒng)的車戰(zhàn)經(jīng)過漢朝幾百年的演進,到三國時徹底淡出了戰(zhàn)場,而步兵們由于裝備了堅固的鐵甲,也對曾經(jīng)的百兵之王—戈這種以啄割為主要攻擊方式的武器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防御力,成了擺設的戈偶然登場,多數(shù)是被侍從們拿著擺擺儀仗,基本不再裝備部隊。
在這個時代稱雄的武器是戟,漢代的戟是卜字形的武器,差不多就是矛和戈的組合體,既可以刺殺也可以砍啄。軍隊對這種武器非常青睞,幾乎廢棄了其他長兵器,將戟作為了士兵的制式兵器,裝備部隊。戟又分為長戟和短戟,長戟是大部隊集團使用的武器,短戟則相當于佩刀,是防身用的。袁紹他以百余執(zhí)長戟的衛(wèi)士組成密集的戟林,讓公孫瓚的兩千多騎兵硬是拿他們沒脾氣,這是長戟兵對抗騎兵的戰(zhàn)例。
直到滅蜀后晉朝與東吳相持,還出現(xiàn)過長戟兵對抗短刀兵的戰(zhàn)例。晉朝支持東吳交趾地區(qū)的叛亂,以分散東吳兵力,不光支持,他們還派遣了正規(guī)軍潛入,準備捅東吳一刀子。吳將陶璜帶部隊進攻晉將董元,董元在斷墻后面埋伏了許多手持短刀的伏兵,準備在吳兵殺過來時短兵相接,給他們個下馬威。陶璜識破了董元的把戲,在進攻部隊后面準備了一支長戟兵做預備隊,進攻部隊被要求佯攻。佯攻部隊稍一接觸董元的伏兵就開始撤,董元的短刀兵殺出斷墻窮追不舍,不料逃敵左右分開,亮出中間的長戟兵。短刀兵夠不到長戟,長戟卻可以排列成戟墻前進,晉兵大敗,短刀兵死傷殆盡。
三國時代的武將們都喜歡短手戟,甚至超過腰刀,這也許是因為短手戟短于攜帶,帶有小枝的卜字形形態(tài)又方便格擋武器,需要的話還可以扔出去作為遠程武器。典韋大約是整個三國時代最擅長使戟的人,曹操和呂布在濮陽大戰(zhàn),曹操招募敢死隊破敵,典韋帶著幾十人報名。這幾十人都穿著兩件鎧甲,手拿長矛或長戟,典韋本人背著十幾支小戟,冒著呂布軍的箭雨前進。沖到距敵軍五步內(nèi),典韋暴起,一口氣將十幾支小戟全部擲了出去,十幾個呂布的士兵應聲,敵軍膽寒大亂,曹軍趁機進攻取勝。
典韋使用的兵器是兩支八十斤的大鐵戟,當時曹軍有歌謠唱道:“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辈还獾漤f,當時也確實有很多人喜歡手持兩支手戟作戰(zhàn),大約使用兩支這樣的大家伙,確實比較有震懾力。曹操年輕時有次心血來潮,也不知道是真的要去行刺,或者只是和袁紹之類狐朋狗黨打了賭去練膽,居然跑到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張讓家里。張讓被進入臥室的陌生人嚇到,趕緊喊來許多打手,曹操看形勢不對,拔出手戟舞得像風一樣,打手們不敢靠近,只好看著他逾墻而出。
孫策曾經(jīng)在神亭同猛將太史慈有過一次精彩的單挑。兩位英雄雖屬對立陣營,都是年少英俊、雄姿勃發(fā),他們都制止部下插手,用武器相互拼殺。長兵器都打掉了,就抽出刀互砍,刀打掉了,就用拳頭互毆?;靵y中,太史慈搶到孫策的頭盔,孫策拔出太史慈背后的短手戟,繼續(xù)相互攻擊,直到被各自的部屬分開。拿著孫策頭盔的太史慈從來就沒有關王刀和搶到太史慈短手戟的孫策,都覺得對方實在是個好對手,最后終于走到了一起。
手戟這種武器短小又有枝杈,方便刺殺,又可以格擋,當時的武將都喜歡隨身佩帶,劉備也隨身帶著手戟,曾經(jīng)在長坂用手戟擲造謠的手下,董卓也曾經(jīng)用手戟擲和自己女人偷情的呂布,而不是演義中所說的用呂布的方天畫戟,貌似倆個被砸的人都沒被砸著,可見這二人擲戟的水平應該都很一般。不光在馬背上和步行作戰(zhàn)用戟,就連水戰(zhàn)也經(jīng)常用到戟。作為既可以近距離格擋刺殺,又能夠隔著船遠距離拋擲的武器,短手戟確實是在搖晃的船上最方便的多功能武器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