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過生日風俗[附圖]
陜西韓城
韓城人對老年人的生日尤為重視,叫做“祝壽”,或稱“過壽”、“賀壽”。
一般人從60歲起過壽。每10年一大壽,其他年齡過壽規(guī)模較小。賀壽日,親戚鄰家前來祝賀,兒媳給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兒送壽盤饃、壽糕饃、壽桃饃,鄰里多送雞蛋、壽桃饃之類。送壽帳、壽屏、壽匾、壽聯的是高雅形式,名人書寫的祝壽詞或字則更為光彩。
賀壽這天主家設宴招待,富豪人家,多數大操大辦,唱大戲、哨吶吹打、穿村過巷,歌功頌德,顯耀富貴。
河南河南人習慣把六十作為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人們把六十歲后的每十年稱為“大壽”,六十歲以后的每五年稱作“小壽”。不管大壽小壽,都要舉行慶?;顒?。
壽日這天,兒孫們要將壽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張燈結彩,煥然一新。中間擺上架方桌,桌前掛紅色圍裙。桌上燃兩支紅蠟燭,點幾炷香,壽果、壽酒、壽魚等擺滿了方桌。墻上掛壽星圖、紅色壽幛和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樣。這天早晨,老壽星穿戴整齊,手拄龍頭拐杖,坐在堂屋上首。眾兒女侄孫輩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共祝老人多福多壽。晚輩們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又把這些食分給眾人同吃,俗說這是給老人咬災。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后,用涼水過,老人拿在手里,雙手對揉。這種舉動,稱為“骨碌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雞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有些地方的慶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所以壽星家中要備上豐盛的的宴席招待賓客。賀壽人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給父母準備壽糕。城市居民購置西式蛋糕,在農村,人們大多是手工制作。民間蒸制的壽糕是用小麥面做成的桃形蒸饃,內包紅棗和紅糖。
中午祝壽前要鳴放鞭炮,然后“壽星”入座,兒女叩拜。親友依次向老人祝賀,老人頻頻點頭,向賀喜人致謝。兒女們雙手把面條遞給老人,祝老人長生不老。然后祝酒、品菜、歡聲笑語溢滿壽堂,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天中午的飯菜非常豐盛,主食以面條為主。面條為“長壽面”,是壽日不可缺少的食品。平時祝壽,都要吃長壽面,閨女要給父母送壽糕、壽桃??筛改傅搅肆?、七十三、八四的年齡,閨女給父母的壽禮就特殊了。
安徽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云“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fā)出請柬,同時布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徒”,兩邊掛賀連“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回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面。有不少敵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面,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guī)讉€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開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后,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于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臺)。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湖南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
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彩,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并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炮送禮,隨后,舉行壽慶儀典,樂官奏樂,壽星穿高檔壽慶新衣高坐太師椅,接受晚輩叩拜,演戲的戲班子則為之“打加官”、“亮加官”,為之叩拜。
宴席上必吃長壽面。除過大生日隆重慶祝外,每年過小生日也照例小慶。但清貧之家,無經濟實力舉行豐盛壽慶,則簡單從事,或無心顧及。此習沿襲至今,但壽慶禮儀已有較大改革,往往從簡,城鎮(zhèn)一般由小輩買生日蛋糕、壽面、菜肴,舉行家宴,或上館子設宴,歡慶一餐,表示慶賀與敬意。而鄉(xiāng)間則仍有大辦壽慶之習俗。
慶壽人到60歲稱“花甲之年”,70稱“古稀”,80歲稱“耋”,90歲稱“?!?,100歲稱“期頤”。百歲少見,富有或小康之家,通常是花甲、古稀、耋、耄之年,設宴慶壽。女兒壽禮重,送壽被、壽饅頭、壽帳、壽衣、壽鞋、壽燭、壽香和長鞭炮。面和饅頭用托盤壘成塔形,供奉天地。另以饅頭“享眾”。
拜壽儀式隆重,壽堂張燈結彩,懸掛金色“壽”字,壽星圖、壽軸和“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對聯。拜壽時,“壽星”坐太師椅,男左女右,子女和晚輩親、朋依次禮拜。禮畢,吃壽面喝壽酒。
浙江舊時,富家至30歲即作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說。鄞縣、寧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習俗,據傳起因于四十歲,因四與死諧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后推而廣之,相沿成習。做生排場較小,請親友赴宴,受請者送些生日禮品。
做壽 俗諺“富做壽,窮做親”。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壽,稱幾十大壽。做壽講排場、比闊綽。送禮的壽燭須“足斤”,上書“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禮物上置金色“壽”字。壽誕食品有玉(豬肉)堂(白糖)富(麩)貴(桂圓)和壽桃(即饅頭,又稱雙壽饅頭),向有名氣的南貨店定購,置于5只大邋盤。有疊成五層寶塔狀,稱“五代富”。壽期臨近,兒孫向親友發(fā)請貼。壽誕先日稱“暖壽”。壽堂掛燈結彩,設香案,掛壽屏,點壽燭。富家60壽慶點壽燭7雙,以后依此遞增。壽堂懸金色大“壽”字或壽星圖,旁掛壽聯、壽屏,諸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亦有供“福祿壽”三星,敬“屋業(yè)做業(yè)”,祀祖宗。壽公壽婆亦壽星,分坐兩把大座,受晚輩跪拜。如遇同輩拜壽,由兒孫代為還禮。拜畢,壽星分銀錢給孫子、外甥等小輩,以“五代見面”、子孫興旺為榮。壽筵,老酒飲花雕,點心用“壽桃”,菜肴多全雞全魚等。宴散,向四鄰分送饅頭、金團,稱“結緣饅頭”。個別壽星亦有把所收的壽禮錢,免辦壽宴,再湊些積蓄,用于辦學校和修橋、鋪路、造涼亭等。至于貧苦人家,飯也吃不飽,則是“窮人無生日”。
興化早就有吃壽面的習俗。每逢親朋好友來臨,總要煮一碗壽面接待,祝愿賓客平安幸福;老年人“壽誕”之日,親友、子孫要為他們端上一碗長壽面,祝愿老人家健康長壽;大年初一和初五的早上,家人團聚在一桌,每人吃一碗壽面,以圖全年吉祥幸福,萬事如意。據說,以前在海上遇難而被媽祖救起的人,回去后也要吃一碗壽面,以求平安無事。況且,若遇到不幸的事,逢兇化吉,安然無恙,回去后也要吃一碗壽面,以求平安如意。
“媽祖壽面”的主要原料是線面,佐料有紫菜、花生仁、香菇、黃花菜、雞(鴨)蛋、豆腐炸、肉絲和青菜等,碗底放點青菜。
制作“媽祖壽面”的過程首先要加工佐料:先上鍋放油,把花生仁炸好撈出備用;待油溫降至六七成熱時,再把清理干凈,扯成絲的紫菜放入,稍炸一下也撈出備用。接著把鍋里的油倒出,留一點兒燒熱,把攪拌均勻的雞(鴨)蛋倒入鍋內煎成蛋餅,取出切成蛋絲待用。然后把油鍋燒熱,放入高湯,再放入香菇、黃花菜、豆腐炸、肉絲或青菜,加入適量的精鹽、味精等,煮熟后裝起備用。
準備好所需佐料后,緊接著就是煮面。將線面放入煮開的水里,旺火煮熟后,用漏勺撈出,放入盆或碗中,配上適量的味精、料酒和已經加工好的蔥油攪拌均勻。最后,把備好的佐料按八卦的圖案排在壽面上,“媽祖壽面”就這樣做成了。
媽祖壽面造型獨特別致,古樸大方,芳香撲鼻,吃起來格外鮮潤爽口,既飽口福,又飽眼福。難怪廣大游客,特別是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凡是到湄洲島朝拜媽祖的人,都要品嘗一下“媽祖壽面”。因為它除了風味獨特外,還含有海峽兩岸同胞盼望團圓,祝愿游客“吉祥”。
編輯:LTX0084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