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權當皇帝時該不該追贈孫策皇帝
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孫權的地盤大多是孫策打下的,但孫權沒有給孫策上皇帝尊號,連史家都認為孫權太吝嗇。陳壽說:“割據(jù)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義儉矣?!睂O策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國之君,不僅土地是小霸王打下來的。吳國百官的中堅力量也在孫策的時代成形,但這樣的人僅僅作為宗室,封了個長沙王,他的兒子僅僅就是一個侯爵,孫權不夠厚道。
孫權不給孫策追贈皇帝,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孫策死得早,死的時候,官位不高。孫權當皇帝又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估計他認為能做成皇帝是自己一人的功勞。他追贈父親皇帝,并不因為父親功業(yè),孫堅在世時候的官位也不高,乃是出自兒子追贈父祖當皇帝的傳統(tǒng),并不用考慮父祖的功德。僅僅因為他是你祖先,你追贈個虛號。比如曹家就把曹操的太監(jiān)爺爺追贈為皇帝,明朝禮儀之爭也鬧得很厲害,大約當皇帝的人都有把自己老爹追封為皇帝的沖動。所以,孫權封孫堅當皇帝,就因為那是他親爹。孫權封孫策王爵,也無非是作為皇帝兄弟該有的名分待遇。
另外,孫權當皇帝“只立一廟”,也就是只有老爹孫堅一個享受祭祀,他在追封先人方面本比較“儉”,也不是單單對待孫策是如此。
孫盛為孫權辯解,他認為孫權的做法看得很遠用意很深,若他給哥哥皇帝的稱號,就說明自己的皇帝位子是“兄終弟及”,如果按“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孫權按理要把王位歸還給孫策的子孫。自然這是迂闊之論,但嚴格的禮法就是如此,也許容易給別有用心的人以口實。還不如不承認孫策和皇帝之位有關,省了這些麻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孫策考慮。孫權是犧牲自己的聲譽,保護孫策的子孫。因為封不封孫策皇帝都是虛名,這樣的虛名會給孫策子孫帶來實禍。孫策如果有皇帝的名分,其子孫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就增加了,恐怕會招來當權者的猜忌,或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也是為了保全孫策的后代的安危。是因為他們兄弟感情好,才愿意沖破那層所謂的“義”,忍受當時人和后人的非議,選擇對大哥最實惠的做法。
不過事實上,孫盛的說法也不成立。因為,雖然孫策沒有被尊為皇帝,但是,他的孫子孫奉的際遇還是很慘,“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孫皓是有名的暴君,估計一些人受不了他,而且也看到孫權的子孫們圍繞皇位展開的丑陋的爭斗,因此希望孫策一系能取而代之,所以產生了些流言,這些流言害死了孫奉。畢竟有那么個英雄的爺爺,不是件輕松的事情,猜忌和殺戮最終還是免不了。
但孫權為自己考慮的目的倒是全部達到了,孫策的后人果然沒有什么能量興風作浪,危害到自己后代,而且僅憑一些傳言就給殺掉了,他爺爺?shù)耐L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下面講兩個封了皇帝的哥哥的兒子們的尷尬境地。
改朝換代時候,兄弟追贈為皇帝,應該是司馬家開的先例,不過司馬師沒有篡位時候名義上已經(jīng)是王爵,而且三馬共槽,一脈相承,又很明顯,司馬炎不能否認伯父的功業(yè),也只能追贈個皇帝意思意思。要注意的一點是司馬師自己沒有兒子。但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小兒子司馬攸,也讓司馬炎很頭疼,早年司馬昭常說天下是大哥的,要傳位給司馬攸。后來,司馬炎當了皇帝,很多正人君子都勸司馬炎廢掉白癡兒子,把國事托付給司馬攸......最終結局是司馬炎把弟弟趕回封地,弟弟郁郁而終。
最悲慘的算是北齊的高澄的兒子們。高澄的皇帝尊號是弟弟上的。不過孫家兄弟司馬家兄弟感情好,高洋對哥哥是憎恨是厭惡,但再怎么不樂意,他也不能不追贈哥哥個皇帝當當。高澄成了皇帝,兒子們就是王。高澄身分最尊貴的大兒子和三兒子因為莫名其妙的童謠,有承繼天命的嫌疑,被皇帝殺害了。四兒子蘭陵王長恭更倒霉,因酒席一句無意的“家事親切”,被后主殺了。但這種程度的猜疑也不是老爹沒有皇帝的名分就可以打消的。但如果老爸沒有皇帝的名分,兒子的聲望地位都會弱一點,也就不那么引人注目,比較容易保全自己。
另外,宋太祖的兒子在太宗繼位后被逼自殺......
還有明朝英宗的兒子......
貌似,叔叔一家當了皇帝后,前皇的子孫的處境都比較尷尬,
畢竟,孫奉活過了孫權死后的王位震蕩和幾次大,但碰到孫皓這樣的暴君,還是死路一條。
總之,孫策沒有享受到皇帝的封號,他兒孫的爵位也比較寒磣。無論孫權是不是誠心為避禍也為哥哥后人的安??紤]而不追封哥哥,孫策的后代還是死在孫權后人手里。
作者:方職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