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孔明潛含矛盾?
水和魚的關系。
玄德以三顧之德感動了孔明,并收為己用。之后玄德欣喜異常,常與孔明促膝長談,
遲至庚夜,以至云長益德心中頗為不快(吃醋)。
我們在史書中看到,在長期于轉戰(zhàn)于各地直至建立蜀漢的過程之中,劉備對孔明基本
上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視若一體(親密甚至超過猶如肱股的結義兄弟關張),將兵權付之
。
這里玄德是魚,孔明是水。
反過來,孔明和劉備也是魚和水的關系。
孔明隱居隆中,盡躬耕之事,何嘗不盼得遇明主?(這一點和當代的知識分子是一樣
的。從這一點上看,孔明不如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和汝南孟公威這三友的超然世外。
當然,又比徐元直幸運得多。扯遠了……)能夠遇到困頓之中的劉備不能不說也是孔明的
運氣。正所謂天數使然。
孔明有幸遇到玄德,自己的能力也因而得到了發(fā)揮的空間,并發(fā)揮到了極至。文韜武
略,內政外交,可謂全才。
難以想象,假如沒有劉備這個操作平臺,孔明這個程序還會不會運行的這么流暢。
如此看來,這里孔明是魚,而玄德成了那“載”魚的水。
如此君臣之間歡若魚水,親如一人,共創(chuàng)業(yè)績,又流芳后世的例子,歷史上也不多見
。
如此說來,二人之間的摩擦豈不是不可能的???他們間沒有什么罅隙了吧?
歷史告訴我們:不然!
歷史的真實總是被隱藏在拆開裁減過的文字里,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知道真相,但我們
需要發(fā)現和發(fā)現的勇氣。
我何嘗不被《出師表》打動,何嘗不在臥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名言前仰止。
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丞相還是和玄德公間存在著種種的矛
盾和猜忌。(說實話,我自己實在不愿意相信這一點……)
論點一:關羽鎮(zhèn)守荊州的真相及其敗亡對劉孔關系的影響。
一直認為,關羽傲慢自大是丟失荊州的主要原因,雖然未必盡然,卻也不無道理
。鎮(zhèn)守荊州,關公不是最佳的人選。而這選材失誤的責任,孔明難辭其咎。
有一種聲音,認為關羽是孔明政治陰謀的。也即借吳(或魏)的力量除掉關羽
,是孔明的意思。這一點我不敢茍同。諸葛在和關的矛盾沒有達到那種閾值之前,是不會
做出這種仇者快親者痛的愚事的。再不濟云長也是萬人敵之一啊,孔明壓制人才不致如此
,何況還有劉備在一旁監(jiān)督。
我們更不能認為關羽是被劉有意害死的。這種說法的提出者其人心險惡,理當棄市!
縱觀云長生平,信義為重,“知春秋大義”,他必不會不顧名聲與兄長作對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云長敗亡不是處于孔明或劉備的主觀意愿。那么,云長死
后劉備必將十分哀慟,這種哀慟必將遷怒于參與最高軍政決策的其他重臣,身為蜀丞相的
孔明自然首當其沖。
此其一也;
這種怨意當然不會從表征上體現出來,但是是客觀存在的,因為:
論點二:劉備力主伐吳的真相。
劉備為什么要伐吳??為什么朝中眾臣苦苦阻勸都未能奏效?
這里面牽涉到很多因素,譬如復仇,劉對蜀國乃漢之正統(tǒng)忠義形象的考慮等等。但其
中似乎隱隱浮現這么一條:劉備在與孔明爭奪政治砝碼。
入川之后,孔明作為杰出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的作用凸顯出來,蜀中百姓受益
良多,無不對孔明感恩戴德。相較之下,孔明的聲譽甚至局部的蓋過了劉備的聲望。盡管
劉備用人不疑,待人忠厚,但這時也不由得不疑了。
何況諸葛亮,作為一個在亂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韓之術的人物,其面目絕非象一直以來
文人騷客們所描繪的那樣謙恭,而是一個懂得時刻要牢牢把持權利和實力,關鍵時刻對任
何人都絕不手軟的政治家,包括對其第二個主子劉禪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內,莫
不如此。
孔明是主張聯吳抗曹的,自然不同意頃全國之力以伐東吳。劉備本來可能也不是真的
,但是看到孔明如此觀點,朝中諸臣附議者眾;于是在悲痛之中,喪失部分理智的前提下
,一意孤行定要伐吳,和孔明對著干也不是說不通的。
此其二也;
如果說一、二還是俺個人的胡亂猜度,那么三竊以為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論點三:孔明自己的話。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劉備起兵伐吳時,諸葛亮屢諫無效,諸葛亮便對人說:“
若有法孝直在,定能阻止王上?!蔽覀冊撛趺蠢斫膺@句話?
法正無疑是劉備入川后的新歡之首。而劉備善于用人,其馭臣之術在三國時代可以說
首屈一指的(或當與操一較高下),這點相信大家沒有疑義。那么為什么劉備入川后更加
親近法正為代表的蜀派人士呢?不能不認為這是劉備刻意以法(等)御亮。
何況陳壽的文字功夫素來頗有火候,此處寥寥數語,似無非常之筆,卻將劉孔不和的
真相掩藏其中。
諸葛說上述話的時候,想必也是嫉妒無奈加心酸吧。
論點四:托孤之語。
究竟托孤時玄德的那翻話是有意還是無心?這是老話題了,討論來討論去也沒有共識
,只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吧。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劉備對諸葛并不完全放心。
白帝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話和諸葛亮后來的“鞠躬盡瘁”,既不是劉備首創(chuàng),也
不是僅僅只發(fā)生在諸葛亮身上。遠的不說,在三國早期,東吳奠基人孫策在臨終時就已經
上演過這樣一出戲文?!度龂尽贰秴菚贰稄堈褌鳌罚骸安咧^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
,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張昭)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
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
?!?/p>
此時孫權年約十九,而劉禪是十七歲登基,兩人的年紀大體相仿。但孫策死的時候,
正值各路軍閥混戰(zhàn)、孫策勢力東征西討乘機擴張之時,其勢力并未得到鞏固,顯然比不得
早已扎穩(wěn)根基的蜀漢政權,所以張昭受孫策臨終囑托后,其“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
將校,各令奉職。權悲感未視事,昭……乃身自扶權上馬,陳兵而出,然后眾心知有所歸
”等一系列的舉動,比之劉備托孤后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論地位,張昭之于東
吳不遜于諸葛之于蜀漢,再論發(fā)生年代也是孫、張在前,后世人等獨推昭烈、孔明而漏桓
王、子布,顯然并非是記性不好忘記了此事,這掠人之美的舉動,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讓孔
明專美于前。因此認真說起來,此事并無什么值得大肆褒揚的地方,真要說也應該說孫策
和張昭才對。
另外劉備在白帝托孤之時,并非只找了一個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在側。劉備能把遠
在成都的諸葛亮召來托孤,說明他托付諸葛、李二人,并非是僅僅因為李嚴在身邊方便之
故,而是有其很成熟的考慮的,甚至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的。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的根基主要是由三個勢力集團組成的:占主導地位的劉備嫡系荊
楚集團,前益州刺史劉璋的東州集團,本地的益州集團。益州集團從劉璋時期開始就沒能
在政治上占據大的舞臺,一直處于一個陪襯的地位,所慮不大,需要考慮的乃是荊楚、東
州集團之間的問題。戰(zhàn)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zhàn),這一系列的事件使
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chuàng)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當然會想到自己身沒以后這
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的鞏固問題,同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對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
任和沒有顧慮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既然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
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這樣的態(tài)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
會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樣,在那個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應一聲“好”的。
但是如此一來,倘若日后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
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以及民心上都將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并
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于劣勢。所以劉備這話與其說是信任與托孤,不如說是一種先發(fā)制
人的威脅策略。
論點五:任用李嚴。
法正死后,李嚴是劉備掌控孔明的另一件防御武器。
實際上,在劉備臨終的前一年章武二年,就已經把李嚴拔為尚書令,在官階上可與諸
葛亮比肩了。由諸葛亮照行丞相事,而李嚴則主掌內外軍事,這樣的分配正好能讓二人互
相制衡,以免有一方坐大。而從當時蜀漢政權的權利機構的構成和實力分配來看,也讓我
們相信,劉備要防備坐大的一方,絕非是當時不處在權利中心和主導集團領袖地位上的李
嚴。在短短的一年多內,通過將李嚴從犍為太守地方長官的位置上提升到尚書令,并籍由
其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原有的基礎,人為地將李嚴制造成為了實際上的東州集團代表這一
事實,充分說明了劉備對李嚴更多的是籠絡,而不是提防。劉備將這樣一個快速提升起來
、以前從未進入過權利中心的政治新秀李嚴,列為兩名托孤重臣之一,并且命其“統(tǒng)內外
軍事”,再聯系“君可自取”的言語,顯然說明劉備要防備、制衡的目標是諸葛亮無疑。
但在另一方面,做為一個君主的劉備,又是肯定希望他們二人能夠全力合作來加強其
政權的。正好李嚴除了前面說的那些優(yōu)勢外,另外還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他是南陽人
,而“諸葛公僑客茲郡,有鄉(xiāng)黨之分”,因此劉備希望這樣二人可以多點“必能協規(guī)”的
可能性,從而通過這兩大集團的領袖人物的通力合作來協調兩大集團,以應付他身沒以后
蜀漢政權可以想見的要面臨的各種危險局面,進一步地鞏固蜀漢政權。
遺憾的是,諸葛亮并不愿意看見李嚴與他分享權利,甚至連李嚴進入政治權利中心機
構所在的成都他都極端地不愿意。
結局當然是技高一籌的孔明獲勝。 理由還有很多,但多為野史,不加贅述。
總之,我們必須承認,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對蜀漢皇朝的忠誠令人感嘆,然而作為一個周旋于政治、軍事舞臺上的政客和權臣,他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個特定的舞臺上游戲規(guī)則的制約,因此他絕不是一個沒有缺陷和沒有污點的人,一個歷史的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諸葛亮的人格和道德魅力以及政治、軍事能力,在長期以來的盲目推崇中被放大乃至發(fā)展到最后的完美,大量一直存在的、可以說明問題的資料被視而不見,或者被斥為不可信的資料,這是不客觀的。
諸葛亮和他的主子劉備之間的矛盾真實存在過,真實的好比你我的存在……
作者:金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