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名人
“千杉萬松,一生不空,千茶萬桐,一世不窮.”, “千茶萬桑,萬事興旺”,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茶顏。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jīng)》云:“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nóng)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fā)現(xiàn),并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xí)俗和品茶技藝。
白居易愛茶有目共睹,《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他是典型現(xiàn)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fā)詩興的作用他說的更實在:“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shù)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他在《何處堪避暑》中寫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雖被世間笑,終無身外憂” 看風(fēng)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自題新昌居止》)。又說
“舉頭中酒后,引手索茶時”(《和楊同州寒食坑會》)。
乾隆六下江南, 乾隆巡杭州時,曾在獅峰山茶園搖頭晃腦,一杯接一杯地啜飲“色香味形四絕”的當(dāng)?shù)佚埦:冗^之后,余興未盡,又揮毫題詩,中有“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之句,足見乾隆品功底不凡,堪稱行家。乾隆在太邊品嘗了一種叫“嚇煞人香”的綠茶后,對其沖泡出來的綠湯澄汁,“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大加贊賞,只是稍嫌其名粗俗,不中聽。遂據(jù)茶葉外形 狀螺,改稱為“碧螺春”。 從此碧春,名聞天下。碧螺春的脫俗揚名,當(dāng)與乾隆皇帝的一解頤一蹙眉大有關(guān)聯(lián)。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后來跟“龍井茶葉虎跑水”并稱為茶水雙絕。:“君不可一日無茶啊!”這是他的感慨。
袁枚(1716-1797),字子才,晚號隨園老人,錢塘(杭州)人。是清代乾隆時期的代表, 詩人和主要詩論家之一,也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人。袁枚嘗遍南北名茶,在他70歲那年,游覽了武夷山,對武夷茶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 他有一段記述: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 香椽,每斟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 一杯之后,再試一、 二杯,令人釋躁平疴、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魯迅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得特別 的感覺?!边@是魯迅先生在《喝茶》這篇雜文中說的這段話。作為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 家,他一生淡泊,關(guān)心民眾。他以茶聯(lián)誼,施茶于民的精神,更為中華茶文化增輝。
悠悠茶香不知遷動著多少中華兒女。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