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shù)。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天,足厥陰也;地,足少陰也;人,足太陰也。
故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shù)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shù)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jīng)脈,然后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jīng)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fā)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jīng)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經(jīng)病者治其經(jīng),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jīng)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jié)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
天,足厥陰也;地,足少陰也;人,足太陰也。
故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shù)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shù)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jīng)脈,然后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旋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shù)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shù),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jīng)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fā)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jīng)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經(jīng)病者治其經(jīng),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jīng)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jié)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二十篇三部九候論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shù)。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互,冬陽夏陰,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shù)。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shù),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shù)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天,足厥陰也;地,足少陰也;人,足太陰也。故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黃帝問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岐伯對曰: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木敷者,其葉發(fā),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內,血氣爭黑。帝曰:余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jié)。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jīng)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jié)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shù)者獨出獨入,吟至微,秋毫在目。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jīng)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余不足,補瀉于榮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wèi)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于經(jīng)也。余愿聞邪氣之在經(jīng)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圣人之起度數(shù),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jīng)水,人有經(jīng)脈。天地溫和,則經(jīng)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jīng)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jīng)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jīng)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于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jīng)水之得風也,經(jīng)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于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
· 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二十二篇藏氣法時論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