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白氏的五大起源
白(Bái)姓源出有五:
出自嬴姓
據(jù)《中國姓氏地圖》顯示,白姓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陜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陜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為氏。[1]
出自羋姓
漢族白姓出自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后,以封邑名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后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后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nèi)應(yīng)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蓵x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殺死子西,囚禁惠王,并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后,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出自部落
據(jù)《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yuǎn)古時期,中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lǐng)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xiàn)。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出自以地名為氏
據(jù)《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出自改姓或賜姓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以及被他人賜姓:
①回族白姓:《續(xù)通志 · 氏族略》載: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紇城人察罕,當(dāng)?shù)厝朔Q白為察罕,因以名之。元仁宗賜姓白。 比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元朝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 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对?·世族表》云:“伯篤那丁,居極紇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賜姓白氏?!?或稱廣西回 族白姓,為西亞人伯齡之后。明初,伯篤那丁之孫伯齡,至廣西,落戶桂林,遂改“伯”為“白”。據(jù)清顧嗣立編纂的有元一代詩歌總集《元詩選》記載,伯篤魯丁字至道,稱魯至道,西亞 答失蠻人,因“伯”與“白”諧對音,其后裔先取“伯”為姓,后改白姓?!睹餍⒆趯嶄洝贰ⅰ跺\衣衛(wèi)選薄》:陜西丁也 是哈密回 回,初居甘州(今張掖),任指揮使,后遷居北京,其孫亦撒,為錦衣衛(wèi)百戶,嘉靖六年賜姓白名勇。 明代,哈密回 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順英宗,哈只阿力舉家內(nèi)附,任錦衣衛(wèi) 僉事。卒后,子阿討刺襲職,賜姓白名瑜。瑜子白鑌,鑌之子白瀾、白贏及五世白鏞、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襲錦衣衛(wèi) 僉事。部分由中亞、西亞的阿拉伯語音譯字 易卜拉欣改字而來,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阿拉伯語音譯字 立姓而來。因阿拉伯語音譯字易卜拉欣,故后裔多以伊、白、拉冠姓。(
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②猶太族(藍(lán)帽回回):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③滿族和蒙古族等:瓜爾佳氏、納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蘇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魯氏、薩察氏、納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魯特氏、薩加拉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圖氏(蒙古族)、塔喇巴齊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溫克族)、白氏(漢族)。 今蒙古族之白姓來源部分有二:或為察干氏所改,蒙語“察干”漢語意為“白”,取其漢意而以“白”為姓;或為伯顏氏所改,此則取其首音而諧“白”而為單姓。
④族等:據(jù)《臺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蠻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語拼音為“Kouldja”,后為“固勒札”,是新疆地區(qū)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倫(哨所)的名稱,位置在今新疆伊寧,后建有固勒札城(寧遠(yuǎn)城,今新疆伊寧),以其城邑名稱為姓氏,稱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該部為蒙古準(zhǔn)噶爾部所吞并,逐漸演化稱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字姓為白氏等。
出自氐族?!度龂尽?注》[2] [3] 轉(zhuǎn)引《魏略 ·西戎傳》曰:“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谷間,或在福祿,或在研、隴左右,其種非一。稱盤瓠之后,或號青氐,或號白氐....,處中國,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當(dāng)即氐族之白姓。
為白亞氏所改?!豆沤裰袊帐洗笕纷ⅰ鞍讈啞痹疲骸皻v史上罕見姓,《魏書 ·官氏志》記載,西河譏胡有白亞氏,后改姓白?!薄白I胡”,《姓氏考略》、《姓氏詞典》皆引作“饑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陽。
據(jù)《五代史》載,吐谷渾亦有白姓。吐谷渾酋長有白承福,莊宗賜姓李;又陳永貴,胡人,本字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后,本姓白氏,賜姓李。
⑤其他民族: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dá)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臺 灣土著、佤、東鄉(xiāng)、苗等族均有白姓。下面摘自《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2] , 撒拉族之白姓,則由回民、漢民連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鄂倫春族有白依爾“哈拉”(氏族),或以為姓,后或取其首音諧“白”而為單姓。 基諾族之白姓,則取自人名。基諾族生子女常請巫師起名,而巫師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師名“白臘”,則男孩或名“白臘腰”,女孩則名為“白臘呂”(基諾族 讀法:腰,男性;呂,女性)。故基諾族多名“白臘義”者?;蛉∑涫滓糁C“白”而為姓。、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綠春。相傳清初有車苗、車山、車者三兄弟,父母雙亡,流落他鄉(xiāng),老二車山到得元陽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職,后遂以白為姓。 錫伯族之白姓,則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土族之白姓,則由“巴顏—孔”所改。本民族名,意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諧“白”以為姓。 裕固族之白姓,則由巴依亞提氏所改。巴依亞提為戶族名,以之代姓。
部分《白氏族譜》延續(xù)至今
白居易的后人從河南遷至山西,又從山西遷到河北南宮。這中間有無譜牒,筆者孤陋寡聞,未曾考稽,不敢妄言。若白氏同仁中有志于此者,使白居易至白圭之間的空檔得以銜接,則白氏后人定會不勝感激。
《白氏族譜》系指西華縣奉母鎮(zhèn)的白姓所修續(xù)的族譜。周口市白姓共26000多人,而西華縣只有5000多人,說明周口市還有20000多白姓人口,不知來自何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會都與西華縣白姓同出一源。
奉母鎮(zhèn)白莊村的白姓來自河北省南宮縣。500多年前,明英宗正統(tǒng)七年,南宮縣有一個叫白圭的舉子考中了進(jìn)士,朝廷讓他當(dāng)監(jiān)察御史。由于他政績卓著,又升為副都御史。他在抵御兀良哈和韃靼入侵的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勝,又升為兵部侍郎、工部尚書。明憲宗成化元年,西華人劉通率領(lǐng)饑寒交迫的流民在湖北、四川交界一帶造反,朝廷派白圭帶兵。白圭很快就將農(nóng)民起義軍下去。他得勝還朝后,朝廷又讓他改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后又進(jìn)太子太保兼大學(xué)士。朝廷害怕劉通的老家西華還會有人造反,為劉通報仇,于是任命白圭的三子白敬為河南留守使,專職西華縣敢于造反的農(nóng)民。成化十一年,白敬在西華安了家,從此,西華縣有了個白莊村。當(dāng)時的白莊,就在今白寺小學(xué)的南邊,現(xiàn)名“前宅”。后來人口繁衍,一部分人西遷半里許,即今大白莊;后又東遷一里許,即今小白莊。小白莊比大白莊人口繁衍得快,到了清朝初年,有一支從小白莊遷往姚橋河南,成了姚橋河南白姓人家的老祖爺。這位老祖爺叫白生亮,字明遠(yuǎn),他及其六個兒子的墳?zāi)谷缃襁€完好地坐落在姚南行政村西南的“柏樹墳”內(nèi)。
由于人多地少,從明朝末年就有白氏支脈遷往外地,縣內(nèi)有遷逍遙白灣的,有遷艾崗白橋的,還有遷往西夏的;縣外有遷往漯河市郾城縣、漯河市臨潁縣、駐馬店市西平縣、周口市商水縣、周口市淮陽縣、駐馬店市正陽縣、信陽等地的。他們都是河北省南宮縣白圭三子白敬的后代。而白圭則是唐朝大詩人、刑部尚書白居易的“衍派”。
白氏定居西華以后,傳至7世白丹忠。白丹忠字報國,家住小白莊。崇禎年間考進(jìn)了縣學(xué),成為庠生(庠音祥,xiáng周朝時稱學(xué)校為庠,后世沿用。庠生即生員,俗稱秀才)。他開始修族譜。白圭是進(jìn)士出身,后又進(jìn)大學(xué)士,白圭次子白鉞,也是進(jìn)士出身,還進(jìn)了內(nèi)閣;三子白敬難道是個“白丁”?怎么從白敬下傳七世,即從成化十一年定居白莊起,到白丹忠修譜時的崇禎十一年,長達(dá)164年,才培養(yǎng)出一個生員?是因為家貧,讀不起書呢?還是書雖讀了,卻屢試不第呢?這頗值得推究、思索。
白丹忠把手抄的族譜置于樓上書篋中。經(jīng)過210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其后人才見到這本手寫的族譜,得以續(xù)修。續(xù)修譜者叫白春生,功名為“歲進(jìn)士”。歲進(jìn)士又叫歲貢,是經(jīng)過考試從廩生中選拔出來,送到國子監(jiān)深造的生員中的佼佼者。白春生見到此譜,如獲至寶,于是聚集族人商議續(xù)譜。但原譜年深日久,致遭蛀蟲蠹蝕,有些字已不能辨認(rèn),再修族譜時不敢擅自揣測,只得在人名被蛀處寫上“失名”二字。后來又經(jīng)三修、四修、五修,時序進(jìn)入了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四海升平,國泰民安。
1989年,白金學(xué)、白耀堂、白國華等人決心六修族譜。此次續(xù)譜,困難殊多。因為幾十年來的“以階級斗爭為綱”,使人們心有余悸。續(xù)家譜就是不抓階級斗爭,就要受批判。況且破“四舊”時,家譜作為舊文化,是被破除、被焚燒的對象。舊家譜誰還敢保存?找不到舊家譜,所謂“續(xù)”就無從談起?!傲蕖币话嗳舜_實有股子奉獻(xiàn)精神。他們東奔西走,跋山涉水,只盡義務(wù),不索分文,多次造訪西華、臨潁、郾城、商水、禹州等地的白姓家族。歷時二年。蒼天不負(fù)有心人,終于在郾城縣露白村白國炎家尋得一本完整的《白氏族譜》。他們高興得眉開眼笑,手舞足蹈。在“六修”過程中,他們與居住在臺灣的白正炎、白鶴亭頻頻聯(lián)系,激發(fā)了臺灣同胞的思鄉(xiāng)之情。他們?yōu)樵鰪娭腥A民族的凝聚力,粉碎陳水扁的“”陰謀,做了有益的工作。
2013年清明節(jié),白氏族譜第七次印刷修整。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