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皇家御賜鐘氏祠堂隱藏在東莞數(shù)百年古村之中
東莞并不是一個以古鎮(zhèn)古村聞名的城市,讓它蜚聲海內外的是當?shù)氐闹圃鞓I(yè),有著世界工廠之名,再想出名的就是當?shù)氐木频陿I(yè)了,因前幾前的掃黃風暴而名噪一時。倘若提到東莞的歷史文化,估計很多人外地人都所知有限,因為這里沒有著名的學府,沒有聞名的央企,沒有出名的大區(qū)機構,但作為一個比鄰深圳的珠三角名城,其實他的歷史和文化都是非常璀璨的。
虎門的威遠炮臺、銷煙池,是虎門銷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東莞可園,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這里的藍球文化是全國典范,此外,它還是全國龍舟之鄉(xiāng)、舉重之鄉(xiāng)、粵劇之鄉(xiāng)、醒獅之鄉(xiāng)、中國曲藝之鄉(xiāng)、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游泳之鄉(xiāng)……
古鎮(zhèn)古村方面,渝帆前面曾介紹過虎門的逆水流龜村堡,后續(xù)還會向大家陸續(xù)介紹一些,比如茶山的南社古村、石排塘尾古村、寮步的西溪古村、橋頭逕聯(lián)古村等,這里先給大家介紹 一下寮步的橫坑古村。
橫坑古村位于東莞市寮步鎮(zhèn),距離市區(qū)不遠,該村始建于元延祐年間 ,至今已有近七百年歷史。古村坐西北向東南,村后有山,村前有湖,依山而建,臨湖而居,呈扇面分布,村落縱向巷道前低后高,梳齒式布局,建筑縱橫貫通。
橫坑古村現(xiàn)在還有人居住,村中也建了很多二三樓的小洋樓,一些上百年的古屋、祠堂、家祠星羅棋布的散布在眾多居民樓中,這些老建筑的外墻基、門基、門框、拄礎、大門座墩均用紅沙巖石材砌成,建得比較高大寬敞,有精美的雕梁畫棟,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筑風格和特征。
在橫坑村眾多的老屋中,鐘氏祠堂是最為著名的,它名列東莞四大祠堂之一,是市級重點保護文物。村里人也多姓鐘,據(jù)說是元朝從河南遷徙過來的,這里走出過許多達官貴人,比如明弘治八年進士鐘渤,官至中大夫,其《鐘氏祠堂》牌匾也是御賜圣匾。
村子前面的湖泊叫橫麗湖,湖畔有十多株樹齡超過500年的一級古樹,其中一株細葉榕,樹齡達630年,堪稱寮步的“樹王”,它見證了橫塘古村數(shù)百年發(fā)展的滄桑。
值得注意的是,橫坑古村雖然于2006年被評為廣東人文歷史最美鄉(xiāng)村,當?shù)匾餐晟屏艘恍酥?,還修繕了鐘氏祠堂,但里面其經(jīng)的一些古建筑、古祠堂卻未得到應有的保護,很多家祠被租給一些當?shù)氐男」S、小作坊,破壞嚴重,長此以往,一旦遭到損壞,再想彌補就只有拆了真古懂修成仿古建筑了。
橫坑古村的南門牌坊,里面還有一兩公里的路程才到橫麗湖,自駕的話,渝帆建議直接開到里面去;古村里面的一些老屋,看了讓人心痛,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再過些時間來,或許再也看不到這些老屋了。村子里有很多這樣的小巷,小巷里有多這樣的老房子,全是土墻筑成的。路邊的一些家祠,這一棟算是比較好的,大家注意沒有,這與渝帆前文中寫到的建筑形態(tài)——下面都是統(tǒng)一的紅色石一棟無人看守、瀕臨倒塌的老屋。這就是村前的橫麗湖,湖邊有十多顆數(shù)百年的老樹,最古老的一顆高達680年的樹齡。
鐘氏祠堂,東莞四大名祠之一
牌樓上前方刻著大大的“四坦諫議”,后方刻著“兩省旬宣”。據(jù)村中老人說,當時鐘渤是 明弘治六年進士,歷任朝廷刑、吏、兵、工科給事,浙江左參議,云南左參政,“四坦諫議,兩省旬宣”就是這個意思。民國時期,祠堂改用為縣立第三十八小學校址,作為橫坑小學校址一直沿用至1986年,當時小學一年級至六年 級都在這個祠堂上課,一個班大約有30個學生。在1994年的重修祠堂的時候,這些都是根據(jù)老人的回憶來重修的,像三個進院中梁柱上的共11幅對聯(lián)都是根 據(jù)記載由后人再刻寫上去的。修繕后,沒有進行作舊處理,看起來比較新
邊上的一些古老石牌
二進院旁邊的兩間房現(xiàn)在都是用來擺放圖片的,圖片上記錄的都是2003年在鐘氏八人家族墓群出土的大量文物照片。二進院的屏風 后側放著五塊牌匾,據(jù)說是當時鐘渤當官時所舉的。
進了大門,祠堂的一進院和二進院分別有一扇大大的屏風,用杉樹做成的屏風上面畫著精美的花鳥畫,充滿了古典的氣息,頭進的屏聯(lián)上寫著“一脈衍南安,派別譚頭西埔;三遷卜東莞,枝分嶺廈橫塘?!边@條屏聯(lián)講述了橫塘鐘 氏族的原籍在河南省潁川,為避中原連年戰(zhàn)亂,長途跋涉到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縣),由南安入廣東,又遷至東江惠陽橫瀝的漳頭村,博羅縣石灣鎮(zhèn)的西埔村,然后 再次遷移來東莞縣寮步鎮(zhèn)的嶺廈村,最后定居橫塘村,是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據(jù)了解,東莞鐘氏族五世孫鐘守呆受馬姓朋友之邀入住橫塘時,只有男丁1人,連妻妾兒子共5人,至鐘氏族八世 孫鐘渤時,已有男丁53人,自鐘渤建祠堂后歷經(jīng)480多年,家族繼續(xù)繁衍興旺,至1990年鐘姓男女便達3429人,鐘氏家族的總人口已發(fā)展到4000余 人,可見鐘氏族人口繁衍之盛,鐘氏祠堂便是宜子孫發(fā)展之歷史佐證。
據(jù)史料上記載,鐘氏祠堂建于明嘉靖年二年(1523年)云南左參政鐘渤,奉詔進京接受世宗朱佑樘皇帝嘉獎賞 賜回橫塘后所建。是五開間三進合院式布局,寬18米,深42.2米,占地面積為763.2平方米的古老建筑。祠堂整體是磚木結構,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木 作梁架。鐘氏祠堂雄偉壯觀、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具有鮮明的明朝建筑特點與風格。經(jīng)過歲月的沖刷,二三進的朱砂巖石構建的臺階已被走磨成不規(guī)則圓凸面,這 些不成規(guī)則的圓凸面仿佛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有過的歲月痕跡。三進院里掛著“祖德流芳”的條聯(lián),擺放著鐘氏祖先的牌位,鐘校長對記者說,這邊擺放的都是歷代有名的祖先, 這邊共出了四位舉人,兩位進士,一位博學鴻詞。鐘氏祠堂現(xiàn)在有專人管理,只要是族中父老資助者逝世后其神主都可入祠堂。整個祠堂共有11副對聯(lián),每一幅都 刻錄了鐘氏家族的歷史和一路走過的足跡。一進院和二進院間隔了個天井,兩邊分別建有像亭子一樣的鐘樓和鼓樓,墻上掛著鐘氏文人作的詩詞。遠遠就看到 二進院的屏風上掛著一塊寫著“追遠”的牌匾,這方牌匾是賜給進士、云南左參政鐘渤的。祠堂的房頂有一些精美的灰塑,至于這些灰塑是不是古跡,渝帆也不得而知。如果是古跡肯定是了不想的,如果不是古跡,那想必以前真正的古跡的精美程度定不在此之下。
屏風兩旁有兩塊牌匾,說起這兩塊牌匾,村里的老人可自豪了,一位村中 上了年紀的鐘伯說道,鐘渤儀表魁碩,剛直有氣節(jié),為諫官使十余年,彈劾不避貴近,屢斷疑案,曾運糧平叛,開倉賑饑,政績斐然,功勛顯赫,明弘治十一年四 月朝廷為感謝其父母給國家培養(yǎng)了人才,特賜了牌匾兩方,這兩塊牌匾見證鐘氏祠堂的歷史發(fā)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