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古代祭祀祖先有哪些的形式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祭祖只是用簡單的語言和動作,對先輩的遺體、遺物或生前的居室,表示追思、祈求庇佑。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宗法制度的日益完善,崇拜祖先的形式也越來越復(fù)雜、多樣,祭祀祖先也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儀式。中國古人通過不斷重復(fù)的祖先祭祀,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并由此形成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chǔ)。
1.建祖廟:中國人供奉祖先牌位,舉行祭祀活動的建筑物都叫做“祖廟”?;实?、王室、諸侯的祖廟稱為“太廟”或“宗廟”;臣民的稱為“家廟”、“宗祠”,南宋以后稱做“祠堂”。
2.修祠堂:特指中國臣民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wù)的公共場所。又叫“家廟”。明朝以前,百姓只能在家里祭祖,不允許修建專門的家廟,所以民間祠堂出現(xiàn)的時間要比王室、皇家的祖廟——太廟、宗廟晚很多。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和統(tǒng)宗祠之分。
宗祠:是人們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場所。
支祠:是同族族人供奉和祭祀各支祖先的場所。
家祠:也稱家堂,是同族族人中各家各戶供奉和祭祀各自直系祖先的場所。
統(tǒng)宗祠:是幾縣、十幾縣甚至幾十縣同族族人,共同集資修建的供奉和祭祀本族始祖的場所。
3.祭祖:在固定的時間,以特有的儀式,供奉、拜祭祖先,通常都由族長或家長主持。祭祖的時間,清明是雷打不動的,但有不少宗族還有其他重大的祭祖時間。而流行于中原一帶的正統(tǒng)祭祖形式,一般是在祠堂供奉、跪拜。但在邊遠地區(qū),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其祭祖形式大都很獨特。比如,土家人會跳“擺手舞”,貴州苗族過“吃鼠節(jié)”等等,各種各樣的祭祖活動成為流行于各民族各地區(qū)的特殊節(jié)日。
4.修家譜: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逐漸演變而來。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記錄家族的來源、遷徙軌跡,還包羅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guī)、家法等內(nèi)容。家譜名稱繁多,還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會通譜、統(tǒng)宗譜、支譜、房譜等叫法。魏晉南北朝時,門閥制度盛行,家譜成了世族間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據(jù),于是便迅速發(fā)展起來。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更從官方流行于民間,編纂家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表世系、序長幼、辨親疏、尊祖敬宗,且比較提倡親戚之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