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廖氏宗親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
金堂廖氏宗親重修近三百年的廖氏宗祠,金堂縣趙鎮(zhèn)江源村4組,有一座黑柱白墻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門上,掛著“廖氏宗祠”
金堂縣趙鎮(zhèn)江源村4組,有一座黑柱白墻黑瓦的古建筑,漆黑的大門上,掛著“廖氏宗祠”牌匾。廖氏宗祠雖然目前只存有兩間正堂,但其穿斗式屋架,懸山屋頂,小青瓦覆蓋,木質門的建筑風格,在周圍的現(xiàn)代建筑中,仍引人注目。很少有人知道,這座宗祠建于清朝乾隆2-12年(1737-1739)期間,至今已有270多年歷史。2010年,金堂縣文化體育局、金堂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考察廖氏宗祠后,認為“該祠堂對研究廖氏宗族以及清代當?shù)亟ㄖL格具有一定的價值”,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廖氏族譜記載,第一支是廖有官的12個孫子。廖有官有廖大杰、廖大英、廖大漢3個兒子,3個兒子都去世了,留下3個遺孀和12個孫子。為尋找新的家園,廖大杰的遺孀黃氏帶著廖應瑚、廖應琢、廖應珖、廖應瑄,廖大英的遺孀王氏帶著廖應珊、廖應鏈、廖應珀,廖大漢的遺孀王氏帶著廖應璜、廖應珠、廖應珩、廖應瑾、廖應璁,毅然踏上了3000多里的漫漫遷徙入川路。
第二支是廖大儒的兒子廖應剛的兩個兒子廖兆志、廖兆亮。
第三支是廖大縉的兩個兒子廖應志、廖應發(fā)。
第四支是廖大位的二兒子廖應誥的妻子嚴氏,在乾隆3年(1739)帶著廖兆福、廖兆祿、廖兆禎、廖兆祺、廖兆禮、廖兆祥、廖兆禧7個兒子入川。最先遷到德陽孝泉鎮(zhèn),后來遷到今金堂趙鎮(zhèn)云繡社區(qū)等地。
清初移動對土地支配的特點是,入川最早的自由圈占土地;來得晚一點的,由官府分給定量土地;再晚的,土地已圈占、分配完畢,只有租佃或購置土地了。
廖氏族人從大田遷徙入川時,移動已經(jīng)開展了50多年。他們到四川后,發(fā)現(xiàn)成都平原最肥沃的田土已經(jīng)被占完了,只好往成都東南方向的金堂縣走。他們選在金堂龍威鄉(xiāng)的盤龍寺、鄧家壩一帶落業(yè)。
龍威,因盤龍寺里的龍威書院而得名。這里“東面臨山、傍水,西南面背靠淺丘”,地處沱江西岸,風景秀麗。而且,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氣候宜人,很適合農作,比起湖南老家,的確好多了。
4支廖氏族人,從此在四川開始了遠離湖南老家的新生活。一晃近300年了,如今,裔孫已發(fā)展到第13代,總人口40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金堂龍威、云繡、午鳳,新都斑竹園,廣漢連山,德陽孝泉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廖興儒曾2007年底到大田尋根中得知,抗日名將廖耀湘是大田廖氏族人,屬于“耀”字輩,與金堂龍威廖氏同根同源。
融入當?shù)匚幕?,耕讀傳家興學
龍威廖氏家族安定下來后,追奉了7個入川始祖:廖大杰的遺孀黃氏,廖大英的遺孀王氏,廖大漢的遺孀王氏,廖大儒的兒子廖應剛,廖大縉的大兒子廖應志、二兒子廖應發(fā),廖大位二兒子廖應浩的遺孀嚴氏。
廖興儒不無遺憾地說,如今,7個始祖的墳墓只存有廖大英的遺孀王氏的墳墓。王氏生于康熙元年(1662),雍正7年(1729)時,已67歲。但她毅然帶著3個兒子、媳婦離開生養(yǎng)的湖南老家,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艱苦征程,步行3000多里來到西蜀金堂鄧家壩定居,并帶領兒孫艱苦創(chuàng)業(yè)。乾隆19年(1754),王氏去世,享年92歲。
龍威廖氏入川后,既融入當?shù)氐囊泼裎幕?,又保持和傳承著家族長期積淀的傳統(tǒng)文化?;閱示奂蕖⒎昴赀^節(jié),仍保持著傳統(tǒng)習俗。他們弘揚和傳承孝道文化,敬宗孝祖,尊老愛幼,獎勵孝子,尊敬老人;耕讀傳家,獎勵學子;裔孫中有為官的,造福一方,公正斷案,為民伸張正義;弘揚祖先架橋修路、行善積德、興學重教、開辦學校的傳統(tǒng)。
龍威廖氏先后興辦過宗誠小學、廖家祠小學,在金堂趙鎮(zhèn)湖廣會館興辦圖書館,創(chuàng)辦兒童習藝所,收養(yǎng)流浪兒童;賑災救荒,扶危濟困;醫(yī)術濟世,治病救人;施荒土埋枯骨等。
集資修復宗祠,續(xù)修新的族譜
廖興儒說,宗祠是收族歸宗、敬拜祖先的場所,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移民家族追根、尋根,崇根觀念尤其強烈,無論遷徙到何地,無論經(jīng)濟條件貧與富,都把修建祠堂,祭拜祖先作為頭等大事。
金堂龍威、云繡等地的4支入川廖氏,在湖南時是一個大家族的人,盡管入川時間有先后,又各居一地,但因同祖同宗,血脈相連,因此,入川后始終歸宗在一起。
入川后10年左右,在乾隆2-12年(1737-1739)期間,龍威廖氏集資在廖家大院修建了廖氏宗祠。宗祠坐西向東,“一”字型5間土木結構青瓦房,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祠堂大門兩邊,有一副手書石刻對聯(lián):“承先啟后數(shù)十載燕冀孫謀,改舊迎新三十余年鴻其祖業(yè)。”此后,廖氏宗祠成為龍威廖氏逢年過節(jié)祭拜祖先、共商家族大事的場所。
今年81歲的廖興儒是金堂這支廖氏家族入川后第九代人。他說,廖氏宗祠原來是5間土木結構青瓦房,建成后歷經(jīng)曲折,今天能保存下來,算是非常幸運的了。細究廖氏宗祠背后的廖氏家族,說來很有淵源,與抗日名將廖耀湘屬于同一個家族。
湖廣填四川,四支族人入川
因廖氏宗祠地處金堂縣原龍威鄉(xiāng)境內,所以大家習慣性地稱呼這支廖氏家族為龍威廖氏。廖興儒考證,龍威廖氏的郡望是武威郡,堂號為余慶堂,來自湖南。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原籍江西的廖淇惠世襲先輩指揮職務,鎮(zhèn)守湖南長沙,把家安在長沙城的西南。此后,廖淇惠的后世子孫在湖南繁衍播遷。明朝時,廖淇惠后裔中的一支廖宗祿,遷到了“南楚邵邑大田”(今湖南新邵縣釀溪鎮(zhèn)大田村)。
進入清朝后,康熙帝發(fā)動湖廣填四川移動,住在大田的這支廖氏家族深受影響。廖興儒說,當時大田人口較多、土地較少,又因戰(zhàn)亂造成不少廖氏人家家境貧困,因此,“因避亂和家業(yè)不造”,從雍正7年(1729)到乾隆3年(1739),這支廖氏家族中的4支族人,相繼入川。
1942年秋,廖家大院遭受特大火災,全院幾乎被燒光,5間祠堂燒毀了兩間,幸存的3間殘破不堪。解放后,廖氏宗祠分給了個人,祭祖活動中斷,《廖氏族譜》沒有續(xù)修。
2004年,廖興儒、廖興恕、廖宏元、廖宏壽等人開始醞釀恢復中斷了55年的祭祖活動。2005年,廖氏2000多名族人共同努力,有錢出錢,有物出物,將兩間殘存破爛的宗祠贖回,并舉全族之力將其修復。
2006年,開始舉行祭祖活動,每年參加祭祖的族人代表有三四百人。祭祖活動中,每兩年評選獎勵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嘉獎優(yōu)秀學子。2010年,在廖興儒等人的努力下,初步完成中斷了120多年的族譜續(xù)修工程,并在祭祖會上舉行了發(fā)譜儀式。
如今,在廖氏宗祠門前左側,立有一高3.2米、長7.3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廖氏恩澤宗祠序》堂碑。該碑建于光緒15年(1889),主要內容有:廖氏源流,廖氏入川160多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存、發(fā)展歷史,家規(guī)、家訓,耕讀傳家,獎勵學子,本支輩譜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發(fā)表評論
寫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條評論
{{item.userName}}
發(fā)布時間:{{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復
舉報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古田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亦稱“萬原祠”,大門橫批上方石刻書“北郭風清”,下方對聯(lián)曰“萬福攸同祥綿世綵,原泉有本派衍義溪”?!氨惫L清”表述了其廖氏祖源。古田的廖氏源于其先祖扶公,廖扶,字文起,號北郭先生,東漢時人,博學多才。其《廖氏威武堂族規(guī)家訓》載有“先公后私,民之職也”等訓言。古田鎮(zhèn)廖氏宗祠據(jù)介紹,廖氏宗祠是紀念三世祖廖政及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孫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賢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歲(1848年)在古田鎮(zhèn)建廖氏宗祠“萬原祠”(或名“萬源祠”)。該祠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民國初年,為推行新學,該祠改名“和聲學?!?,同時大門外側增添對聯(lián)一副“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這有力開啟古田民智,開創(chuàng)新一代文風!宗祠為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筑,古樸嚴整,造型美觀,由大門、大埕、前后廳、左右?guī)考捌涓綄僭O施—位于宗祠左側的水井、半月池等組成。祠堂背靠采眉嶺...
· 清溪廖氏宗祠
清溪廖氏宗祠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坎市鎮(zhèn)清溪村位于永定河上游山間谷地,四周青山聳峙,村子原名“青坑”。后人覺得不大雅,以流經(jīng)村中的溪水清澈之故,易名為“清溪”。這里,除了零星幾戶的人家姓江外,其他全部姓廖。廖氏開基祖13世宗興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由永定縣溪南里黃竹隔遷徙太平里清溪。繁衍至今,已有400多年,先輩播遷至福建省南靖縣、上海市嘉定縣等地。如今留居清溪的子孫傳至30代,人口近千人。這里有座廖氏宗祠,叫″宗興祠″,大門兩邊對聯(lián)是″萬石家聲舊,三元門第新″。數(shù)百年來,清溪廖氏英才輩出。僅19世至25世7代,共考中6個進士(內有5個翰林)、7個舉人。特別是乾隆二年進士、翰林院檢討、蘇州紫陽書院掌教廖鴻章繼承父風,善于教育兒孫。他傳下的四代中,出了4個翰林、3個舉人,構成永定俗語″獨中青坑″的科舉奇跡。村里的廖氏宗祠“宗興祠”,坐東朝西,黛瓦白墻,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宗祠大門頂掛一塊黑...
· 清溪廖氏宗祠:廖氏家族與“獨中青坑”的傳奇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坎市鎮(zhèn)的深處,有一片寧靜而古老的村落,名為清溪。這里青山環(huán)繞,溪水潺潺,宛如一顆被時間遺忘的寶石,靜靜地訴說著一個家族幾百年的傳承與榮耀。清溪原名“青坑”,后因村中溪水清澈而更名為“清溪”。這里,除了幾戶江姓人家外,其余全部姓廖,他們共同守護著這座擁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廖氏宗祠——“宗興祠”。廖氏開基祖13世宗興公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遷徙至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400多年。這個家族不僅在本地扎根,還播遷至福建省南靖縣、上海市嘉定縣等地,將廖氏的血脈延續(xù)得更遠更廣。如今,留居清溪的廖氏子孫已傳至30代,人口近千人?!白谂d祠”坐東朝西,黛瓦白墻,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這座宗祠不僅是廖氏家族祭祀祖先、傳承家風的圣地,更是他們榮耀與歷史的見證。宗祠大門頂掛一塊黑色木匾,上鑲“廖氏家廟”四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大門兩邊對聯(lián)“萬石家聲舊,三元門第新”訴說著家族的輝煌與榮耀。清溪廖氏家族的...
· 探尋深圳清湖廖氏古村、廖氏宗祠
700年清湖古村,身處龍華街道,并且流傳著三界廟傳說:明朝中期,清湖出生了一位能人叫廖繼祖,他自幼生性聰明,在少年時練就一身好本領,文武兼?zhèn)?,被明帝點中武探花。年過半百的他告老返鄉(xiāng),與羅浮山高士三界道人結為好友,情同手足,繼祖和三界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吟風賞月,怡情遣興,游遍山川。三界羽化之前對繼祖說:“吾幸生五旬,與君結緣甚厚,只是相見恨晚,而今緣已盡,限已到,只得永別?!闭f后三界道人寫詞一道:“半百年來體性空,怡情山水樂心胸。今朝惜別故人去,火焚尸骨謝情隆。立地為神護清湖,賜福清湖報廖公?!比绲廊藢懲暝~后突然手中的筆掉在地上,臥地而終。繼祖抱三界道人的尸體痛哭。廖繼祖按照三界的遺囑,將尸體火化后,擇日在清湖選地立廟,并塑造金身,起名為“三界廟”。三界廟為清湖古人為防御外族人而建,如今在和平年代,它也不愿倒下,靜靜守候著清湖后人。沿著窄窄的小巷往里走,赫然在目的便是故事中的“三界廟”。三界廟...
· 賀州廖氏宗祠
賀州廖氏宗祠廖名龍賀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處于湘、粵、桂三省區(qū)的結合部,東與廣東省肇慶市、清遠市毗鄰。賀州的賀街古鎮(zhèn)(臨賀故城)歷史悠久。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為臨賀縣治。三國吳時置臨賀郡。唐武德年間設賀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為賀縣駐地。臨賀故城位于八步區(qū)賀街鎮(zhèn),是廣西四大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歷史古城。賀街古鎮(zhèn)的特色為古石板街、百家祠、騎樓、桂花井、古城墻、文毛塔等。桂花井,始建年代無考。明天啟(公元1621年)年間和清嘉慶(公元1796年)年間曾重修。井口圓形,直徑1米,深約9米,井壁以青磚砌筑,護井欄則用整塊石灰?guī)r巨石穿鑿而成。由于年深日久,護井的石欄四周已被人們汲水時所用的繩索磨出道道溝痕,深10~16厘米,形如菊花,又像怒放的蓮花,見證著歲月的滄桑。井旁的桂花樹已經(jīng)沒有了。桂花井堪稱賀街一寶,已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賀街古城遺跡,有明清時...
關于我們
關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