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尋根基地系列之一固始尋根
近數(shù)年來,福建和臺灣的許多姓氏在探尋祖根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祖先在歷史上大都來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陽市的固始縣),于是在他們的家族和每個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結(jié),他們對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這一現(xiàn)象引起從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注意,稱之為“固始尋根”。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東南部,全縣在淮河以南,東境與安徽六安鄰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廣義的“中原”概念,固始已不屬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屬的一個縣,我們在討論問題時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歷史上,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東南前往廬州、安慶、徽州直至浙閩的必經(jīng)之處,是歷代中原民眾南遷的集散地。對于南遷至閩臺的中原姓氏后裔來說,固始不是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卻是在姓氏尋根過程中必然會探尋到的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說,固始尋根是獨具特色的。固始成為閩臺一帶許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區(qū),與中國歷史上中原民眾三次大規(guī)模地向東南遷徙有直接的關系。第一次是西晉末年隨著晉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現(xiàn)的移民潮?!堕}書》記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薄陡=ㄍㄖ尽?、《福州通志》及福建的杜黃陳鄭等大姓的家譜族譜中也有相關的記載。這八個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但他們大規(guī)模南遷的始發(fā)地卻未必都起于固始,只有福建客家人的林氏原曾“聚族于河南光州”。
中原大姓南遷并且起于固始的是以后的兩次移民潮。第二次發(fā)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陳政入閩平叛,其哥哥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增援,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陳政之子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這58姓軍校便在閩地落籍,建設與開發(fā)漳州,陳元光父子因此被譽為“開漳圣王”。于是固始陳氏和固始58姓便成為福建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次大規(guī)模移民潮發(fā)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時期。十國之一的閩國的創(chuàng)建者王審知即是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亂,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之一王緒率眾攻占光州,自領光州刺史,王審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審圭阝參加了王緒的軍隊。不久王審知兄弟殺掉王緒,王潮代領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審知在唐末時被朝廷授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福建觀察使,于是率部入閩,割據(jù)一方,五代初后梁開平三年(909年)被朱溫封為閩王,945年閩國被南唐滅掉。王審知及其子孫經(jīng)營閩地數(shù)十年,原來入閩時所率本部軍校多為光州固始人,后來都在閩地落籍。隨王審知入閩的固始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鄭姓等。
從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陳元光和五代王審知兩次率眾入閩,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構(gòu)成了后世福建民眾的主體,究其根源,多來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譜、家譜,如王、陳、劉、黃、鄭、周、許、方、曾、吳、謝、尤、施、余、顏、呂等20余種譜牒資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閩的記載。而臺灣的民眾又大多數(shù)都是來自福建的,因此,臺灣的姓氏自然也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光州固始。有人說,福建人來自固始的,占福建人口總數(shù)的70%左右,而臺灣人來自福建的,占臺灣人口總數(shù)的70%左右。由此推算,臺灣人應有約半數(shù)來自河南固始。今見《臺灣通志·氏族篇》中記載,大約有60個姓氏來自光州固始。這樣的事實,說明河南的固始對于閩臺地區(qū)的姓氏尋根來說,確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