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猞猁
外型
頭部特寫
相對于歐亞猞猁皮毛上的稀淡的斑點,伊比利亞猞猁身上帶有像豹的、明顯的斑點,毛色淺灰或各種淺棕黃色。西部無斑點的種群據(jù)說在近年已經(jīng)滅絕。
頭身長85–110公分,尾短(長約12–30公分);肩高60–70公分。雄獸比雌獸大:雄獸平均12.9公斤(最重26.8公斤),雌獸重9.4公斤。約為歐亞猞猁的一半大小。
伊比利亞猞猁與歐亞猞猁分別不大,但更像短尾貓。臉孔比歐亞猞猁更像貓。尾粗,尾端黑色。耳尖、觸須和鬢角各有一束黑色的毛。
生態(tài)
由于體型比北方的近親較小,伊比利亞猞猁通常獵食較小的動物,很少大于一只野兔。兩者的生境也有不同:伊比利亞猞猁生活在開闊的灌木叢,而歐亞猞猁生活在森林中。
在每天光線微弱時以哺乳動物(包括嚙齒目和食蟲目)、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為食。穴兔是其主糧(79.5-86.7%),野兔(格拉納達野兔,5.9%)和嚙齒目(3.2%)占小宗。雄性每天需要獵食一只兔子,而處于育幼期的雌獸每天需要進食三只兔子。
由于西班牙的穴兔數(shù)目下降,它們常被迫攻擊幼小的鹿、黇鹿、狍鹿或摩佛倫羊。赤狐、埃及獴和斑貓都是它們的競爭對手。
獨居,也獨自獵食。它會偷偷潛行至獵物,或在灌水或巖石后伏下守候數(shù)小時,直到獵物只有數(shù)步之遙才撲殺。
它耳上的毛發(fā)幫助它辨別聲音的來源。沒有它們,它的聽力會大大減弱。腳邊長有長厚的毛,可令它們在雪地中悄悄地行動。它們,特別是育幼中的雌獸,四處流浪,可遠至100公里。視乎獵物的多寡,它們需要10-20平方公里的領(lǐng)地。
它們以尿液、糞便或樹皮上的爪痕標記它們領(lǐng)地的邊界。
繁殖
雌猞猁在繁殖時期會離開自己的領(lǐng)地尋找雄猞猁。懷孕期通常為兩個月,產(chǎn)子期在三月至九月之間,以三至四月為生育高峰。一胎通常育有二到三只幼獸(偶然一只、四或五只),每只重200–250 克。小猞猁七至十個月大即可獨立,但通常會與母親在一起直到二十個月大。幼獸的生存率視乎獵物是否充足而定。在野生的環(huán)境中,兩性一歲就能達至性成熟,但在找到?jīng)]有其他猞猁的領(lǐng)土以前,很少繁殖。曾經(jīng)有雌猞猁到了五歲,母親死去后才開始繁殖。在野外最高壽命可達十三年。
生境
歷史上曾經(jīng)分布在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目前只見于少數(shù)地區(qū),而只有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兩處地區(qū)才有獲確認的、具繁殖能力的種群。伊比利亞猞猁喜好多樣的環(huán)境,混雜莓實漿果鵑、乳香黃連木和刺柏等灌木,以及冬青櫟和西班牙栓皮櫟等喬木的,開闊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有植被的山區(qū)或短灌木叢林帶。
數(shù)量
伊比利亞猞猁是一種極危物種。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貓科動物,也是歐洲最受威脅的食肉動物。
根據(jù)2005年3月所進行的研究,估計仍然生存的伊比利亞猞猁少至一百頭,而2000年時有四百頭。如果它們滅絕,將會是劍齒虎以后首種滅絕的大型貓科動物。
具繁殖能力的種群只見于西班牙的多尼亞納國家公園和哈恩省的安杜哈爾山區(qū)。
目前,伊比利亞猞猁及其生境都已經(jīng)被完成保護,也不能合法地捕獵。其極危的成因主要是棲地喪失、下毒、車禍、野狗和偷獵。棲地喪失包括了基礎設施建設、林相單一化(松樹、黃杉屬、桉樹),使各種群被隔絕。另外,猞猁的主要食物穴兔數(shù)量因黏液瘤病和出血性肺炎而減少。
2005年3月29日,傳來了三頭小猞猁首次在人工環(huán)境下出生的消息。2006年有四頭出生,2008年有廿四只,似乎為在猞猁已經(jīng)消失的地區(qū)重新引進帶來了希望。
影視作品
西班牙以此種動物以及生態(tài)保育為題材,制作出3D動畫電影《霹靂貓(The Missing Lynx)》。???????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