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
歷史
曾國(以下配合史載稱隨國)歷史首見于《左傳》,公元前704年,楚國攻打隨國,但隨后撤兵,即速杞之戰(zhàn) 。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時代的晉國有一地名 隨 ,即《春秋左氏傳·隱公五年》記載的“翼侯奔 隨 ”。此地后來作為晉國名臣士會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傳·文公十三年》有將士會稱為隨會。這一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隨地,據(jù)童書業(yè)說,前身也是一古國。童書業(yè)并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國如隨國、鄂國、唐國(后改稱晉國)、沈國、黃國等,在江漢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國 。
隨國屬于漢江流域的姬姓諸侯國集團(即 漢陽諸姬 )。在春秋初期楚國未成長為霸主前,隨國勢力一度強大,為漢水東岸各國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隨國卻半途而廢,楚國此時自認不得志于漢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國再次侵略隨國,并取得會戰(zhàn)的勝利,然楚國實力尚不足以吞并隨國,所以在當年即與隨國講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于侵略隨國的征途,當年隨國求和。此后的幾十年間,楚國四處征伐而逐漸吞并漢水流域諸小國。公元前640年,隨國率領(lǐng)漢陽諸姬背叛楚國,楚國擊敗之,雙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當年,晉國人有言,漢陽諸姬已經(jīng)全部為楚國所有。隨國以輔佐楚王換得允諾不征討為條件 、淪為楚國的附庸,隨國君主世代存續(xù),但不再被中原諸侯國視為獨立而有資格參與盟會的諸侯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隨地。隨人在吳國的壓力下,并未將楚昭王交給吳國,為楚國立下保護楚王的功勞,因此楚國對隨有所獎勵。公元前494年,《春秋經(jīng)》記載:“楚子、陳侯、隨侯、許男伐蔡”?!洞呵锝?jīng)》本于魯國的國史,此載被杜預(yù)等注釋者認為是楚國為了報答隨的功勞,而使隨國重返獨立的諸侯國行列。
后不知何年,隨國亡于楚國。
曾隨之謎
中國國家博物館2014年征集的楚王《隨仲奶加鼎》 ,銘文包含“隨”字
由于史書中沒有關(guān)于該國的記載,這使得曾國與春秋時期的鄫國的關(guān)系、與隨國的關(guān)系被稱為“曾、隨之謎”或“曾國之謎”,學術(shù)界曾經(jīng)有主要以下三種觀點:
曾國和隨國是同一個國家,只不過叫法不同,李學勤、石泉等人持此觀點 。
曾國與隨國是不同的國家,曾國在春秋初期滅了隨國,遷居隨地,曾國就是文獻中春秋時代的隨國,任偉等人持此觀點 。
曾國與隨國是不同的國家并且兩國一直共存,楊寬、錢林書、曹錦炎等人持此觀點 。
但隨著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地和葉家山曾侯墓地的發(fā)掘,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最終解開了懸案,根據(jù)銘文指出曾國的始祖是后稷的后裔南宮適 ,公元前506年的吳楚之戰(zhàn),文獻記載的是吳、楚、隨三國,而編鐘銘文中是吳、楚、曾三國,并在曾國墓葬上發(fā)現(xiàn)刻有“隨”銅器 ,屆此曾即是隨可謂塵埃落定 ;至于史書稱隨國,蓋因其都邑“隨”且附庸楚而以他稱之 。
曾國君主
曾侯犺,名 犺 ,西周早期人,考古領(lǐng)隊黃鳳春認為他是南宮適的兒子 ,王恩田認為是南宮括的曾孫
曾侯諫,名 諫 ,西周早期人,見曾侯諫鼎
曾伯文,名 文 ,西周晚期人,見于曾伯文簋。
曾侯絴白,名 絴白 ,西周東周之際人
曾侯石,名 石 ,春秋早期人
曾侯寶,名 寶 ,春秋早期人
曾伯宮父穆,見曾伯宮父穆鬲。名 穆 ,字 宮父 ,西周晚期人。
曾伯陭,見于曾伯陭壺。名 陭 ,春秋早期人。
曾伯從寵,見于曾伯從寵鼎。名 從寵 ,春秋早期人。
曾侯昃,名 昃
曾伯黍,見于曾伯黍簠。名 黍 (雨上黍下),春秋早期人。
曾侯馬白,見于曾侯戈。名 馬白 (馬是左尹右馬),春秋早期人。
曾穆侯,謚號 穆 ,見于周王孫季怡戈,春秋早期人。
曾侯,見于曾侯簠,約與楚成王同時。
曾侯中子游父
曾侯與,見于曾侯與三戈戟。名 與 (辵部的與),春秋晚期人。
曾侯玙,名 玙 ,見于曾侯玙編鐘
曾侯戉,見于曾侯戉簋。名 戉 (邑部的戉),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早期人。
曾侯夨,見曾侯夨簋。名 夨 (上日下夨),戰(zhàn)國早期人。
曾侯乙,見于曾侯乙鼎、《曾侯乙簋》等等。名 乙 ,戰(zhàn)國早期人。
曾侯丙,見于曾侯丙方缶,黃鳳春推測可能為曾侯乙之子
參見
隨侯珠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