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
塤的大小、顏色、紋飾、音域各異,部分塤的形狀與陶笛類似,但沒有陶笛的哨口,演奏者可轉(zhuǎn)動塤以改變音調(diào)。塤作為宮廷雅樂清朝就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考古發(fā)掘中塤的出土,人們重新燃起了對這一古老樂器的熱情,塤的指法、制作工藝及演奏技巧上都得到了改進。 塤的發(fā)聲原理是通過音孔控制塤腔內(nèi)空氣團的體積大小,進而使其發(fā)出不同頻率的聲音,故而開孔的位置、順序都比較隨意。有按照傳統(tǒng)五聲音階開孔的八孔/十孔塤,也有使用半音階開孔的,也有為了方便初學者使用一些常用半音而在全音階音孔基礎(chǔ)上加半音孔的。 塤目前常見的指法有順開指法和交叉指法,而按照音的高低排布又分左起指法和右起指法。以古制6孔塤為例,運用不同技巧可吹奏出26個音,包括2個八度內(nèi)的全部半音和1個泛音。
其主要發(fā)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所以塤特別擅長抒發(fā)哀怨之情和制造肅穆、曠古、凄厲的特殊效果,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種特色樂器。到了現(xiàn)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師的共同努力下,塤的表現(xiàn)力不斷增強,塤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塤產(chǎn)生興趣。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塤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更能表現(xiàn)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河姆渡遺址和仰韶遺址出土被認為最原始的陶塤均只有吹孔,而無音孔。文獻記載,夏代的塤有3個音孔,可吹出4聲音列。商代的塤有陶制、石制和骨制,多數(shù)為平底卵形。戰(zhàn)國時期的塤可有5個音孔,多數(shù)為平底卵形。秦、漢以后,塤主要用于歷代宮廷雅樂?,F(xiàn)代的塤增加到了8至11個音孔。 主要的塤曲有:《楚歌》、《妝臺秋思》、 《風竹》、《敖包祭》、《傷別離》、《幽谷》、《杏花天影》、《問天》(張維良. 新音樂系列個人專輯 . 塤的世界)、《劉寬忍笛塤獨奏輯》、《蘇武牧羊》、《陽關(guān)三疊》、《唐樂》、《風》、《悲風》、《哀郢》、《追夢》等。
陶塤
陶塤是新時期時代的閉口吹奏樂器,也是人類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和流傳時間最長的樂器。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和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若干枚陶塤,距今約六千七百年。陶塤是一種用陶土燒制的樂器,形態(tài)不一,有圓形、管型、橢圓形等。在古代主要是用于模仿鳥獸叫聲來誘捕獵物,音色樸拙柔和,到了秦漢以后主要是用于宮廷雅樂。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