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河
生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登進士,庚辰科二甲第七十四名。授內(nèi)閣中書。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任河南按察使,九月丁父憂。道光二十年(1840年)服闋再任。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初八,由河南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丁母憂,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任甘肅布政使,十二月任陜西巡撫。咸豐三年(1853年)十一月奉命赴京。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任吏部右侍郎,十一月任吏部左侍郎。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任順天府學(xué)政,次年正月因病卸任。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再任吏部右侍郎。咸豐八年(1858年)十一月任左都御史。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任工部尚書,咸豐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因病卸任。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卒于京邸,謚溫和。作品書法摹其從祖張照。早年客居京師董浩家,與袁沛、周凱等硏究畫法。山水畫學(xué)文徵明、石濤等派,寫意花卉宗徐青藤、...
生平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登進士,庚辰科二甲第七十四名。授內(nèi)閣中書。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五月,任河南按察使,九月丁父憂。道光二十年(1840年)服闋再任。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初八,由河南按察使升任廣西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丁母憂,免 。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任甘肅布政使,十二月任陜西巡撫。
咸豐三年(1853年)十一月奉命赴京。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任吏部右侍郎,十一月任吏部左侍郎。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任順天府學(xué)政,次年正月因病卸任。
咸豐六年(1856年)十月再任吏部右侍郎。
咸豐八年(1858年)十一月任左都御史。
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任工部尚書,咸豐十一年十二月(1862年)因病卸任。
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卒于京邸,謚 溫和 。
作品
書法摹其從祖張照。早年客居京師董浩家,與袁沛、周凱等硏究畫法。山水畫學(xué)文徵明、石濤等派,寫意花卉宗徐青藤、陳白陽,擅長畫梅。 著有《小重山房初稿》,編有《四銅鼓齋論畫集》、《會典簡明錄》等 。
參考文獻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文章價值打分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當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觀點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賞犒勞一下作者~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24小時熱門
推薦閱讀
· 張履祥
(1611—1674)清浙江桐鄉(xiāng)人。字考夫,號楊園。明諸生。師事劉宗周。以講學(xué)著書為業(yè)。執(zhí)教強調(diào)治生以稼穡為先,并每年親耕田十多畝。為學(xué)初講宗周慎獨之學(xué),晚年專意程朱。大要以為仁為本,以修己為務(wù),以《中庸》為歸。著有《補農(nóng)書》、《讀易筆記》、《讀史偶記》、《近古錄》等。
·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qū)張輔
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成祖時大將張玉之子,明代重臣。早年隨父參加靖難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樂四年(1406年),率軍南征安南,滅亡胡朝,改安南為交阯,設(shè)交趾布政司。戰(zhàn)后因功受封英國公,予世襲誥券。自永樂七年(1409年)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亂,并出任交趾總兵官。永樂十四年(1416年)被召還。張輔先后四至交阯,史稱其“凡三擒偽王,威鎮(zhèn)西南”,后世多以張輔不得世守交趾為恨。永樂二十年(1422年)至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間,參與明成祖朱棣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洪熙元年(1425年),改掌中軍都督府事務(wù),進太師。宣德元年(1426年),隨從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亂。宣德四年(1429年),解都督府之職,升任光祿大夫、左柱國。明英宗即位后,加號翊連佐理功臣。他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與“三楊”等同心輔政。正統(tǒng)十四年...
· 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qū)張玉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朝靖難名將。張玉原為元朝樞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護衛(wèi)指揮僉事,隸屬朱棣麾下。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并擔(dān)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后為燕軍中軍主將,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擊敗李景隆。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張玉參加?xùn)|昌之戰(zhàn),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zhàn)死。永樂年間追封榮國公,謚忠顯。洪熙年間又進河間王,改謚忠武。早期事跡張玉早年曾出仕元朝,官至樞密院知院,元亡后隨元順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歸附明朝。隨征塞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張玉參加捕魚兒海戰(zhàn)役,因功被授為濟南衛(wèi)副千戶,后升任安慶衛(wèi)指揮僉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玉驅(qū)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后被調(diào)往燕山左護衛(wèi),仍任指揮僉事,隸屬燕王朱棣...
· 張孝祥
南宋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第一。登第之初,即上疏言岳飛之冤,為秦檜嫉忌。歷起居舍人、權(quán)中書舍人、知平江府等。隆興二年(1164),因張浚薦,直學(xué)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旋兼領(lǐng)建康留守。后以贊助北伐抗金罷職。起知靜江、荊南府,皆有政績。一生志存恢復(fù)。善詩文,尤擅詞,風(fēng)格豪邁。著有《于湖集》、《于湖詞》。
· 張汶祥刺馬案真相張汶祥刺馬案疑點
張汶祥刺馬案是清朝末年發(fā)生的刺客張汶祥刺殺清朝的兩江總督馬新貽的一個大案,這一案件震動了清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派出了清朝末年的擎天柱曾國藩前去審理案件,但是張汶祥刺馬案真相卻遲遲沒有能夠被公布出來,由于案件存在著重重疑點,所以張汶祥刺馬案真相讓人霧里看花,看不明白。慈禧照片關(guān)于張汶祥刺馬案真相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清朝的正史是說,由于張汶祥是“漏網(wǎng)發(fā)逆”,“復(fù)通海盜”,對馬新貽“剿匪”心懷怨恨,所以刺殺了馬新貽。而野史和一些以這一案件有背景的文藝作品中則稱馬新貽是一個漁色負友,形同禽獸的人。據(jù)說馬新貽在“剿匪”的時候與“土匪”八拜結(jié)交,并且在“土匪”的幫助之下編造了謊言欺騙了清政府,獲得了“剿匪”的戰(zhàn)功,并且因此升官發(fā)財,后來卻對對自己有恩的“匪徒”大開殺戒,并且霸占了其妻子。而張汶祥在馬新貽的中漏網(wǎng),于是挾私報復(fù),刺殺了馬新貽?,F(xiàn)代史學(xué)家通過對清史的研究認為,馬新貽很可能是一...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