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
發(fā)現(xiàn)過程
1819年,海德拉巴邦的藩王招待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一起獵虎,史密斯追蹤一頭巨大的老虎來到溪谷,在斷崖上舉槍瞄準對岸之際,老虎在布滿植物的巖壁上消失不見了。史密斯仔細觀察巖壁,似乎看到一些雕塑,于是報告了藩王。藩王下令清理巖壁上的植物,原先在植物遮掩下的石窟終于顯露出來。第10窟的巖壁上至今刻著“約翰·史密斯,1819”,據(jù)說那只老虎就是在這里逃遁的。
地理位置
石窟位于德干高原的溫迪亞山脈的上,距離阿金薩(Ajintha)村3.5公里處,在一個林木茂盛的馬蹄形溪谷中。較近的城鎮(zhèn)有60公里遠的加爾岡和70公里遠的布薩瓦爾。河谷底部是瓦格河(Waghur)。根據(jù)印度官方考古調(diào)查的數(shù)字,沿途有29個洞窟,分布在河谷南側(cè)陡峭的巖壁上,距離河面大約35到110英尺。
每個石窟的大小不一,最大可達52英尺。一般是方形的,內(nèi)部裝飾差別很大,有的簡單有的富麗,有的帶有門廊。每個石窟都有一個廳堂,在早期部派佛教時期的洞窟里不一定有佛龕,因為那時洞窟主要用于居住和集會;后期,佛龕常見于后墻,一般塑有說法相(又稱持法輪?。┑姆鹣?;在最近期的洞窟里,兩側(cè)的墻上、門廊上、前庭也出現(xiàn)了佛像。洞窟的正面一般都裝飾有雕刻,內(nèi)墻和天花板則裝飾有壁畫。
兩個時期
過去學(xué)者們傾向于將洞窟分為三組,最早的一組洞窟形成于前200年到200年,第二組約為6世紀,而第三組約為7世紀的作品。近來更多的研究將石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是部派佛教時期(9,10,12,13,15A號窟),二是大乘佛教時期。第二個時期比第一個時期要晚3個世紀左右,也被人稱為伐迦陀迦時期,因為當時的統(tǒng)治王朝是伐迦陀迦王朝的瓦薩賈馬支系 。這一時期的具體開始時間一直爭執(zhí)不下,近期趨同的結(jié)論大約是在5世紀左右。根據(jù)華爾特·斯賓克(Walter M. Spink)的研究,大乘佛教時期的洞窟主要修建于462年到480年間。1~8、11、14~29號洞窟均屬于這個時期。其中8號洞窟以前曾被歸為部派佛教時期,但近來的研究則確認其應(yīng)為大乘佛教時期的作品。
英國人將洞窟稱為Cave Temples,事實上這是不準確的,這里的洞窟更近似修道的場所而非寺廟。玄奘法師曾提到,著名的僧人和佛學(xué)家陳那(Dinnaga)曾經(jīng)在此修行。 在鼎盛時期,這里的洞窟中居住了幾百人,可惜的是伐迦陀迦時期的洞窟都沒有最終完工,因為伐迦陀迦王朝于5世紀突然覆滅了,導(dǎo)致阿旖陀的工程也突然停止。這一觀點最初由華爾特·斯賓克提出,后來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照片
石窟外貌
一號石窟
二號石窟
一號石窟外空地
一號石窟內(nèi)殿
臥佛石刻
公主與仆人
洞內(nèi)壁畫
蓮花手菩薩壁畫
參考文獻
^ UNESCO世界遺產(chǎn)名錄——阿旃陀石窟
^UNESCO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1982.Ajanta Caves: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 Retrieved 27 October 2006.
^ 伐迦陀迦于3~5世紀間統(tǒng)治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qū)。
^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