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族
詞源
烏克蘭這一名詞直至1917年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才獲得廣泛接受。自17世紀下半頁烏克蘭被俄羅斯帝國控制后,烏克蘭人一直被官方稱為“小俄羅斯人”( малороссы ),而大部分烏克蘭精英由于“全俄羅斯主義”也都自我認同為小俄羅斯人。 然而,這一官方名稱并沒有在作為人口主體的農(nóng)民間傳播開來 。
烏克蘭人現(xiàn)在使用的“烏克蘭因茨”( укра?нц? )這一名稱是從“烏克蘭伊娜”( Укра?на )這一區(qū)域名稱而來。該名稱首次于1187年被記載 。關于這個詞匯的科學來歷有幾個不同的解釋:烏克蘭學者主張這一詞匯意義為“內(nèi)地、家鄉(xiāng)、祖國” ,來自于“u-kraina”,有著“國內(nèi)地區(qū)、國內(nèi)土地”的意味 ;而俄羅斯學者則認為這一詞來自前斯拉夫語詞根“*kraj-”,代表著“邊緣、邊界”,所以這一詞有著“外圍、邊境、邊疆”的意思 。
烏克蘭一詞最早在中烏克蘭地區(qū)得到廣泛使用 ,隨后19世紀在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開始使用。1930年代時外喀爾巴阡—魯塞尼亞地區(qū)開始使用,普列索夫地區(qū)烏克蘭人則直至1940年代才開始使用 。
20世紀前沒有被俄國控制的克蘭地區(qū),在19世紀浪漫民族主義意識覺醒前更常使用盧森尼亞人/魯塞尼亞人這一稱謂。部分因此,現(xiàn)代烏克蘭人將他們的祖先與斯拉夫民族聯(lián)系起來。在10至12世紀的基輔羅斯時期,最早“羅斯人”( русь, русины )這一稱呼是用于烏克蘭的斯拉夫原住民的,隨后基輔羅斯東北部的“史前俄羅斯”居民也接受了這一稱呼。
在歐洲近代和哥薩克時期,“烏克蘭”這一地名被用于指代基輔附近的土地,和第聶伯河下游沿岸地區(qū)。與拜占庭希臘人口中所稱的“小俄羅斯”一致。在被俄羅斯控制后,小俄羅斯一名被廣泛傳播開來。而盡管東部和西部的烏克蘭人不斷地被俄羅斯化和波蘭化,但他們?nèi)员S泄餐奈幕蜕矸菡J同。
地理分布
二戰(zhàn)后出版的《烏克蘭民族地圖》,烏克蘭族所居住的區(qū)域為粉紅色
四分之三的烏克蘭族人居住在烏克蘭境內(nèi)。境外擁有最多烏克蘭族的國家則是俄羅斯,有190萬人 ,這些俄國公民認為他們是烏克蘭族人。在南俄地區(qū)和西伯利亞也有為數(shù)極多的烏克蘭后裔,不過他們的身份認同卻大相徑庭。以庫班地區(qū)為例,當?shù)鼐用穹謩e認為自己是烏克蘭族、俄羅斯族(在蘇維埃時期曾被支持)或是哥薩克人。另外還有80萬左右烏克蘭人生活在俄屬遠東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曾被稱作綠烏克蘭。
1989年蘇聯(lián)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nèi)的烏克蘭族人分布
在19世紀90年代,許多在帝俄境內(nèi)的烏克蘭人被強迫移居至其亞洲領土。與此同時,在奧匈帝國治下的烏克蘭人則移民至新大陸尋找工作機會和更好的經(jīng)濟條件 。根據(jù)一些假設,在北美地區(qū)約有210萬烏克蘭后裔(120萬在加拿大,89萬在美國)。另外也有不少烏克蘭人居住在中東歐(波蘭、意大利等)和拉美地區(qū)(巴西、阿根廷) 。根據(jù)一些文獻,在烏克蘭境外有2000萬人認同他們是烏克蘭族 ,然而根據(jù)各國官方數(shù)據(jù)加總則不超過1000萬。
烏克蘭人歷史地圖
烏克蘭人國家自建立之初就占據(jù)了多個地區(qū)。大多數(shù)這些地區(qū)已位于東歐之內(nèi),但是,正如在下面圖集內(nèi)地圖所描繪的,有時也會延伸至歐亞大陸和東南歐。同樣,有時也并沒有一個明顯的烏克蘭人國家,因為它的領土是在許多時候都被其更強大的鄰國所吞并。
民族起源
在6到7世紀時,東斯拉夫人從早期無分別斯拉夫人的遷徙中分別出來。東斯拉夫人曾在9到13世紀統(tǒng)一在基輔羅斯內(nèi)。東斯拉夫人部落,所謂“史前烏克蘭人”,在當時包括 沃里尼亞人 ( 英語 : Volhynians ) 、德列夫利安人、東博洛尼安人、 塞弗利亞人 ( 英語 : Severians ) ,以及一些 白克羅地亞人 ( 英語 : White Croats ) 。哥特人歷史學家約爾丹內(nèi)斯和6世紀拜占庭作家將東南歐居住的兩個族群命名為斯克拉芬人(Sclavins)和 安特人 ( 英語 : Antes people ) 。東博洛尼安人被認為是基輔這座城市的創(chuàng)造者,并在基輔羅斯的國家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9世紀初,瓦良格人使用東歐的水路用于軍事突襲和貿(mào)易,包括著名的 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之路 ( 英語 : Trade route from the Varangians to the Greeks ) 。中世紀時期直至11世紀,部分瓦良格人還作為基輔一些貴族和拜占庭皇帝的雇傭兵;另外一些則占據(jù)了基輔羅斯的一些重要行政職位并最終斯拉夫化 。這些除了從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可以看出外,現(xiàn)在的一些烏克蘭名字也可以看出有諾曼人的源頭 。
東斯拉夫人的分化在中世紀后期開始,東斯拉夫語的方言連續(xù)體在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開始發(fā)展,魯塞尼亞語開始作為標準書寫文字。烏克蘭民族和烏克蘭語言這一概念的出現(xiàn),并開始與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文化的分離始于19世紀初期的烏克蘭民族覺醒。在蘇聯(lián)時期,官方歷史主要強調(diào)“在5世紀和6世紀 ,‘史前烏克蘭族’與‘史前俄羅斯族’的文化共同性”。烏克蘭民族主義史學家自1991年起開始逐步強調(diào)“國家構造的千年傳統(tǒng)”,指出現(xiàn)代烏克蘭民族的祖先在基輔羅斯國家形成中扮演著主要角色,而現(xiàn)代俄羅斯人的祖先實際上只是在扮演配角。爭論甚至追溯至石器時代的 庫庫泰尼-特里皮利亞文化 ( 英語 :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 時期 。
次級族群
喀爾巴阡山脈居住的胡蘇爾族人畫像,1902年
烏克蘭族中有幾個明顯的次級族群,主要分布在克蘭:如加利西亞、沃里尼亞地區(qū)。最著名的有胡蘇爾人 、 沃里尼亞人 ( 英語 : Volhynians ) 、博伊科人和蘭克人(盧森尼亞人) 。他們有著特殊的定居點、方言、服飾、(人類學角度)特點和風俗傳統(tǒng)。每個族群有著自己的起源理論。另外,庫班哥薩克也包括在烏克蘭族次級族群內(nèi)。有些次級族群受到臨近民族的強烈影響,但是根據(jù)各種指標表明他們屬于烏克蘭族人范疇。
歷史
更多資料:烏克蘭歷史
札波羅熱的哥薩克答復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列賓作,1880年至1891年
烏克蘭人有著一個動蕩的歷史,從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在9世紀,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瓦良格人(諾曼人的一支)征服了位于如今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西部境內(nèi)的“史前斯拉夫部落”,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并奠定了基輔羅斯的基礎。烏克蘭民族的祖先,如東博洛尼安人曾在基輔羅斯的發(fā)展和文明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智者雅羅斯拉夫去世后,羅斯國的諸侯之間開始自相殘殺,戰(zhàn)爭導致了國家實際政治分裂成若干公國 。諸侯之間的爭吵使得基輔羅斯就容易受到外來攻擊,蒙古人在1236年入侵,并在1240年終于摧毀了國家。
烏克蘭人歷史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國家是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1199年至1349年) 。
對烏克蘭人的第三個重要的國家是哥薩克酋長國。自15世紀后期起,扎波羅熱哥薩克控制第聶伯河的下游,包括俄羅斯、波蘭和克里米亞韃靼人之間的地區(qū),層層防守的國家首都稱為 扎波羅熱謝契 ( 英語 : Zaporizhian Sich )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酋長是最有名的,也同時是在烏克蘭的早期現(xiàn)代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他是一個杰出的軍事領袖,他在國民革命的過程中最大的成就是即是建立扎波羅熱哥薩克酋長國(1648年至1782年)。17世紀晚期毀滅時代的到來,在烏克蘭歷史上的標志是烏克蘭人國家的解體和人口的總體下滑。在毀滅時代(1659年-1686年),烏克蘭沿第聶伯河分為左岸烏克蘭和右岸烏克蘭,且兩半開始相互敵對。期間,烏克蘭的領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機會主義者和短視之人,誰也無法使他們的政策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在17世紀末時,總共大約有400萬烏克蘭人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烏克蘭中部地區(qū)在為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家做努力的爭取。該地區(qū)直到1917年都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新成立的烏克蘭政府和中央拉達以米哈伊洛·赫魯曉夫斯基為首發(fā)布了四條宣言,其中在1918年1月22日發(fā)布的第四條,宣布烏克蘭人民共和國自1918年1月25日起獲得獨立并擁有主權。中央拉達于1918年4月29日的會議上批準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憲法并選舉赫魯曉夫斯基為總統(tǒng) 。
身份和民族意識崛起
哥薩克馬邁,為烏克蘭(人)的幾個國家/民族化身之一。
烏克蘭人(第聶伯河低地)民族服裝, 希爾西·納布特 ( 英語 : Heorhiy Narbut ) 作,1907年
在現(xiàn)代烏克蘭民族意識發(fā)展的分水嶺,是自1917年至1921年建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爭取獨立的斗爭時期 。一個企圖扭轉(zhuǎn)烏克蘭民族意識增長的努力始于斯大林政權的1920年代后期,??該努力斷續(xù)的前進直到最近的時代。1932-33年的種族滅絕性人造饑荒,對“富農(nóng)”的流放,和對有民族意識的知識分子的肉體消滅,以及各種用來摧毀和征服烏克蘭民族的恐怖行徑 。即使在斯大林去世后,俄羅斯化的概念通過一個多民族的蘇聯(lián)人民一詞開始正式推廣。根據(jù)該概念非俄羅斯民族被降到第二級的地位。紅色恐怖導致的離心作用造成在1991年一個主權獨立的烏克蘭出現(xiàn),然而,還需指出在“民族融合”以及加強烏克蘭民族意識的沙皇時期政策的失敗存在。今天,這些行為導致了東部居民的烏克蘭恐懼癥,也就是對于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概念感到恐懼與排斥(包括舍甫琴科恐懼癥) 。
雙文化在烏克蘭出現(xiàn),尤其是在有著大量俄羅斯族的東南部。烏克蘭的被殖民史是如今民族/國家認同混淆的原因之一 。烏克蘭許多公民在近20年來都接受了烏克蘭的國家認同。根據(jù)東歐的一個主導民族概念:烏克蘭人指母語是烏克蘭語的人(客觀標準),不論他們的民族意識如何;以及所有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的人(主觀標準),不論他們講烏克蘭語或否 。
試圖引進一個基于西歐的領土-政治模型烏克蘭國籍概念直到20世紀90年代都沒有成功 。對領土的忠誠度也可以由歷史上居住在烏克蘭的少數(shù)民族而體現(xiàn)出來。如今在烏克蘭被接受的觀點是,在烏克蘭的所有永久居民都是其公民(即烏克蘭人),不論其民族血統(tǒng)或他們溝通的語言。 1990年7月16日的宣告烏克蘭主權的正式聲明指出:“共和國的各民族公民構成了烏克蘭人民。”
1933年的蘇聯(lián)大饑荒。饑荒最嚴重的地區(qū)被標成黑色。A——糧食消費地區(qū),B——糧食產(chǎn)地,C——原屬于頓河、庫班和捷列克哥薩克的土地,C1——原屬于烏拉爾和奧倫堡哥薩克的土地。1、科拉半島,2、北部地區(qū),3、卡累利阿,4、科米共和國,5、列寧格勒州,6、伊萬諾沃州,7、莫斯科州,8、下諾夫哥羅德地區(qū),9、西部區(qū),10、白俄羅斯,11、中央黑土區(qū),12、烏克蘭,13、中伏爾加區(qū),14、韃靼利亞,15、巴什基爾,16、烏拉爾區(qū),17、下伏爾加區(qū),18、北高加索邊疆區(qū),19、格魯吉亞,20、阿塞拜疆,21、亞美尼亞。
烏克蘭大饑荒時期哈爾科夫的一位少女
文化
由于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它的文化主要受到了中歐和東歐的影響。多年來,她受到拜占庭帝國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各種運動所帶來的影響。如今,這個國家的文化劃分大致是西部地區(qū)受到中歐更強的影響力而東部地區(qū)則呈現(xiàn)出顯著俄羅斯的影響。盡管一個強大的基督教文化占優(yōu)了多個世紀,烏克蘭也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世界沖突的中心。烏克蘭文化還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元素,如 庫庫泰尼-特里皮利亞文化 ( 英語 : Cucuteni-Trypillian culture ) 。烏克蘭舞蹈以及傳統(tǒng)的復活節(jié)彩蛋,是世界對烏克蘭文化普遍認識的兩個典型代表。
語言
在20世紀初時烏克蘭語的分布
2001年烏克蘭境內(nèi)的烏克蘭語母語使用者
烏克蘭語( укра??нська мо?ва, ukrayins"ka mova , [ukra?jin?s?ka ?m??a] ),是斯拉夫語東斯拉夫語支的一個語言,烏克蘭唯一的國家官方語言。烏克蘭語的書寫采用西里爾字母。烏克蘭語與周邊一些斯拉夫民族語言有一些共同的詞匯,如白俄羅斯、波蘭、俄羅斯和斯洛伐克。
烏克蘭語可將它的來源追溯至中世紀國家基輔羅斯使用的古東斯拉夫語。在早期它被稱為盧塞尼亞語。烏克蘭語和其他的東斯拉夫語一樣,是10-13世紀基輔羅斯共同語的直系后裔 。
當金帳汗國在俄羅斯地區(qū)安插官員,展開強制定居,甚至將城市重命名以符合他們自己的語言時,蒙古人并沒有試圖消滅基輔人的社會和文化。在1240年,金帳汗國的第二輪猛攻以摧毀基輔開始。這一在13世紀由成吉思汗建立的汗國成為了蒙古帝國的西部。在蒙古人摧毀了基輔羅斯之后,在烏克蘭的文學活動開始削減。18世紀晚期,對哥薩克時期的懷舊和對缺乏自治的怨恨的徘徊時期,東烏克蘭開始對文學和學術詞匯的復興。
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語經(jīng)過了有著禁令或者壓制的幾個時期頑強地保持了下來。它一直作為烏克蘭人民、民俗歌曲、巡回音樂家和著名作家堅實的基礎
根據(jù)2001年烏克蘭的人口普查,85.2%生活在烏克蘭的烏克蘭族視烏克蘭語為母語;14.8%將俄羅斯語作為他們的母語。 這次普查不包括生活在其他國家的烏克蘭人 。
宗教信仰
基輔古老的 維杜比奇 ( 英語 : Vydubychi Monastery ) ,該寺院由基輔宗主教烏克蘭正教會管轄
從歷史上看烏克蘭主要居住著異教部落,但拜占庭儀式基督教在第一個千年之際引進當?shù)亍?/span>
一些人認為使徒圣安得烈本人曾沿黑海布道,訪問過如今是基輔市的地方。另外一些人認為,那是因為10世紀基輔羅斯這一新生國家受到了拜占庭帝國的影響。第一個著名的皈依者為在955(或957年)前往帝都君士坦丁堡的圣公主奧麗加。幾年后,她的孫子,圣弗拉基米爾讓他的人民在第聶伯河受洗。烏克蘭受東正教主導的悠久歷史自此開始。
烏克蘭族人主要是無神論者 ,有信仰者則主要是東正教徒。在烏克蘭的東部和南部地區(qū),受到莫斯科宗主教管轄的烏克蘭正教會是最常見的。在中部和西部,大多數(shù)則為菲拉列特(Filaret)牧首領導的烏克蘭正教會 (基輔宗主教圣統(tǒng))的支持者。另外以西部為主,全國各地還有小部分支持烏克蘭獨立正教會,由麥佛迪耶(Mefodiy)都主教領導。
在被稱為加利西亞的西部地區(qū),作為東儀天主教之一的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在當?shù)赜兄鴱V泛的信眾。自蘇聯(lián)解體后,新教教堂和 羅德教 ( 英語 : Rodnovery ) (斯拉夫異教)信眾也出現(xiàn)了增長。 另外也有少數(shù)民族修行其他宗教,即如教(克里米亞韃靼人)和猶太教(卡拉伊姆人和猶太人)。
音樂
烏克蘭歡迎舞蹈“你好”( Привiт )。
烏克蘭音樂涵蓋了東西方音樂文化中可以找到的多樣化的各種組成元素。它也有一個非常強的斯拉夫原住民和基督教風格的特色,不少鄰近國家都使用了它的元素 。
烏克蘭民間口頭文學,詩歌和歌曲(如 杜馬音樂 ( 英語 : Duma (epic) ) )都屬于烏克蘭的最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民。在烏克蘭正式接受基督教之前,宗教音樂就以素歌“實用歌曲”( obychnyi spiv )的形式存在了。傳統(tǒng)的烏克蘭音樂由于有著幾分憂郁的氣質(zhì),所以辨識度很強。在15世紀時,烏克蘭音樂家在波蘭皇家法院首次將烏克蘭音樂在國外演奏。
不少音樂家出生或曾在烏克蘭就學,如德米特里·斯捷潘諾維奇·博爾特尼揚斯基、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等。在俄羅斯帝國時期,烏克蘭實際是一個很少被承認的音樂中心。18世紀中期就開設了它的第一個專業(yè)的音樂學院,并培養(yǎng)了許多早期的音樂家和作曲家 。
舞蹈
烏克蘭舞蹈就是指烏克蘭人民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烏克蘭舞蹈經(jīng)常被認為充滿活力、節(jié)奏快且娛樂性強。今天,所謂的烏克蘭舞蹈被民族學家、民俗學家和舞蹈史學家稱之為“烏克蘭民俗舞臺舞蹈”,由音樂會舞蹈表演而程式化編排的傳統(tǒng)舞蹈和特有的動作為主要代表。這種獨特的改編后的藝術形式已經(jīng)滲透入烏克蘭文化,而純粹的傳統(tǒng)的烏克蘭舞蹈形式則很少能保留至今。
符號標志
烏克蘭的民族暨國家象征是烏克蘭的國旗和紋章。
烏克蘭國徽
烏克蘭國旗
烏克蘭的國旗是藍黃雙色矩形,色域形式相同,大小相等。國旗的顏色代表著麥田的黃色上有一片藍天 。其顏色是根據(jù)加利西亞-沃里尼亞公國的紋章而來;而旗幟是專為最高魯塞尼亞會議而設計的,該會議曾在1848年10月于利沃夫開幕 。
烏克蘭國徽與烏克蘭國旗擁有著同樣的顏色:鑲有黃三叉戟的藍色盾牌。這是曾經(jīng)住在烏克蘭的古代斯拉夫部落的符號,后來被羅塞尼亞和基輔羅斯的統(tǒng)治者所采納。也有人說,徽章也代表了神圣的三位一體的重要性;但巧合的是前基督教時代的烏克蘭人信仰特里格拉夫,同樣有著三個類似的概念。
參見
烏克蘭統(tǒng)治者列表
哥薩克
綠烏克蘭
盧森尼亞人
魯塞尼亞人
蘇聯(lián)的人口轉(zhuǎn)移
烏克蘭語方言
在俄烏克蘭人
參考文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