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
基本形狀
不同時期的瓷碗,其形狀、釉水、紋飾是有著明顯差別的。
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
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huán)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產(chǎn)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xiàn)。
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nèi)外壁或內(nèi)底心上。
元代碗型同宋代相比,突出表現(xiàn)為高大厚重,圈足多為內(nèi)斜多撇,斷面呈八字形。多采用印花、刻花裝飾。
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xì),大多采用畫花裝飾。畫花裝飾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長沙窯起始,至宋磁州窯過渡,經(jīng)元青花激發(fā),到明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明代最多的就是胎體輕薄、白底青花的飲食用碗。清代碗無論在哪一方面均勝過前朝,形狀、釉色、紋飾更為豐富多樣,工藝制作更為精巧細(xì)膩,素三彩、五彩、粉彩裝飾的宮廷皇家用碗更讓人嘆為觀止。
造型特點
碗的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如六朝時的青釉蓮瓣紋碗,唐代越窯海棠式碗,邢窯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現(xiàn)的折腰碗、斗笠碗、臥足碗、敦式碗、蓋碗等。
1、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
2、羽觴:杯的一種樣式。器身橢圓、淺腹、平底。腹兩側(cè)置半月形雙耳,亦有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nèi)容、施舍時間等,多為青花瓷。
3、注碗:溫灑用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用時碗內(nèi)放適量熱水。注子內(nèi)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4、盞:瓷碗的一種樣式,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兔毫盞、玳瑁盞為“斗茶”之上品。
5、茶船:放茶盞的用具。因形似船,幫名。明清時景德鎮(zhèn)窯燒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碗公
是比飯碗還要大的碗,飯桌上一般是用來裝湯,但也是方便大食量者一次盛飯就足矣的飯碗 。
參見
筷子
盤
杯
盆
洗碗機(jī)
參考資料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