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后宮
后宮編制
皇帝將眾多妾室分為不同的等級,冊封各種位號,給予相應(yīng)的侍遇。后宮指她們生活的地方,或其生活圈子。
上古
遠(yuǎn)古時期,傳說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帝嚳均有四妃,地位尊貴的妃子為正妃,地位次之的妃子為次妃。堯也遵循這種制度。到了舜,不立正妃,而是三妃并尊,并稱夫人。
夏朝時期,夏王在舜帝三妃的基礎(chǔ)上增加九人,合十二人,是謂“天子娶十二女”。
商朝時期,商王在“天子娶十二女”的基礎(chǔ)上增加二十七人,合三十九人。有時有并后〈同時有三個王后〉的情況,稱三配。
《周禮》記載:王的后妃“編制”為:一后〈嫡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見妾是八個;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則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后,三國來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并稱諸侯“一娶九女”,也有稱天子“一娶九女”的?!半簟笔桥慵拗?,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陪嫁作為妃嬪。
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后,王之主要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后。《周禮》記載周制為:
后一人,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三人,坐論婦禮;
嬪九人,掌教四德;
世婦二十七人,主喪、祭、賓客;
女御八十一人,序于王之燕寢。
后宮合一百二十一人。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xiàn)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確立嫡庶之別。
秦朝
秦朝宮制承襲秦國,秦惠文王以后,定宮制:
王后〈至始皇才稱皇后〉
夫人
美人,爵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良人
八子,爵視千石,比中更
七子
長使
少使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納諸國美人于宮中,爵封八品,但位號是否和上述相同則不得而知。由于史料缺乏,秦始皇的皇后和妃嬪皆無記載。
漢朝
西漢
漢初,開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雉被冊立為皇后,他的妾室稱夫人、姬。后來沿襲秦時之制,設(shè)置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七等稱號。漢元帝時,傅婕妤、馮婕妤得寵,元帝為突顯二妃異寵,特增設(shè)昭儀與婕妤之上,取“昭其儀”之意。另外,少使以下設(shè)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
漢元帝后,定宮制:
昭儀
婕妤
娙娥
容華
充衣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長使
少使
五官
順常
舞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
未有職號的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視有秩斗食。[師古曰:斗食謂佐史也。謂之斗食者,言一歲不滿百石,日食一斗二升。]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太子妻稱妃,側(cè)室有良娣、孺子,共三級;皇孫正妻稱夫人,側(cè)室無正式位號,稱家人子?!妒酚浘硭氖?外戚世家第十九》在記述漢景帝的妃嬪王夫人事跡時,曾將太子妾時期的王氏稱為美人,景帝登基后的王氏則被稱為夫人。武帝建元二年春[公元前一三九年],衛(wèi)子夫入宮,其后“子夫為夫人”。此時夫人是一個單獨的封號,但后來漸漸在漢朝制度中消失了。
東漢
東漢以后,后宮位號改制:
皇后
貴人
美人
宮人
采女
東漢宮庭曾在首都洛陽鄉(xiāng)間大規(guī)模選妃,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皇室選妃。皇子封王,妾數(shù)原無限制,此時也定制,王的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漢桓帝、漢靈帝時,后宮后妃、女官、宮女等,總數(shù)多達(dá)二萬人。
南越國
當(dāng)代,在對與漢武帝同時代的南越文帝趙眜墓葬所進行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南越國妃嬪使用夫人這一封號。黃展岳認(rèn)為四位夫人地位高低依次為“右夫人”、“左夫人”、“泰夫人”及“口夫人”,“口夫人”又解讀為“部夫人”、“否夫人”。四夫人的冊封是南越國自創(chuàng),還是效仿漢朝,不得而知。
三國
曹魏
曹操為魏王時,于王后以下定五等:
夫人
昭儀
婕妤
容華
美人
而據(jù)史書記載,曹操側(cè)室中還有姬、妾等稱謂。
魏文帝時增設(shè)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夫人
貴嬪
淑媛
昭儀
修容
婕妤
容華
順成
美人
良人
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級:
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
貴嬪,位次夫人,爵無所視;
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爵比縣侯;
昭華,爵比鄉(xiāng)侯;
修容,爵比亭侯;
修儀,爵比關(guān)內(nèi)侯;
婕妤,視中二千石;
傛華,視真二千石;
美人,視比二千石;
良人,視千石。
鹺人,詆千里。
除此之外,魏還有貴人、才人,其爵位不詳。
晉朝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shè)三夫人、九嬪: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南北朝
南北朝時南朝的宋、齊、梁、陳皆承晉制,但名稱略有變更。
南朝宋
南朝宋宮制在皇后以下有: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傛華、充華,位視九卿
散號:美人
孝建三年世祖省夫人,置貴妃,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于九嬪之內(nèi);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改號為:
三夫人:貴妃〈位比相國〉、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昭儀、昭容、昭華、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散號:美人、中才人、充衣等
后經(jīng)太宗多次改號,最后定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號:美人、中才人、才人、良人、充衣等
南朝齊
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經(jīng)禮司奏請而設(shè)置;
皇后一人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
九嬪;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
散位;美人、中才人、才人
建元三年,皇太子的東宮內(nèi),增設(shè)三內(nèi)職,為;
良娣,位視開國侯
保林,位視五等候
才人,位視駙馬都尉
在之后的南齊世祖的永明元年,經(jīng)禮司奏請,新增貴妃位號,并將九嬪中的淑妃位號獨立出來,并將兩個位號加上新的規(guī)制;
貴妃、淑妃受以金章紫綬,并配窴玉
淑妃和貴妃為次于皇后之位號,且位視三司
永明七年,又增設(shè)昭容填補九嬪中的空缺。
南朝梁
梁武帝時定制:
皇后一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等,各一人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無定員
太子?xùn)|宮有良娣、保林二職。
南朝陳
陳朝建國后,陳高祖以樸素自居,因此對于后宮位號并無詳細(xì)定制。
陳文帝天嘉初年才有了較詳細(xì)的宮制;
皇后一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等,各一人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無定員
北魏
北魏太祖后宮簡樸,只設(shè)夫人,不論數(shù)目多少,但眾夫人之間仍有一定的品次。
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為;
皇后一人
左昭儀、右昭儀
貴人
椒房
中式
在北魏孝文帝的孝文漢化政策同時,改革后宮制度,后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
皇后一人
左昭儀、右昭儀,位視大司馬
三夫人,位視三公
三嬪,位視三卿
六嬪,位視六卿
世婦,位視中大夫
御女",位視元士
又置女官以掌教后宮典儀;
內(nèi)司,位視尚書令、尚書仆
作司、大監(jiān)、女侍中,位視二品
監(jiān),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位視三品
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位視四品
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位視五品
北齊
北齊初僅有夫人、嬪、御等位號,齊武成帝在位期間,兩后并立,又大量增設(shè)后宮位號,名號之繁多勘稱中國歷朝之冠。齊武成帝于河清年間制定新宮制,仿照古制增加大量位號。齊后主時期,并立二后,昭儀以下妃嬪數(shù)量皆加倍,又設(shè)左娥英、右娥英于昭儀之上,尋置淑妃一人。最后北齊后宮宮制為:
皇后一人
左娥英、右娥英,各一人,位視左右丞相
淑妃,一人,位視相國
左昭儀、右昭儀,各一人,位視二大夫。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為三夫人,位視三公。
上嬪:隆徽、光猷、昭訓(xùn),位視三卿。
下嬪:宣徽、宣明、凝暉、凝華、順華、光訓(xùn),位視六卿。
二十七世婦:廣訓(xùn)、修訓(xùn)、靜訓(xùn)、敬訓(xùn)、敬婉、敬信、昭寧、昭華、婉華、芳華、芳猷、正華、光正、茂光、明范、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則、暉則、暉范、貞范、艷儀、曜儀、曜德、和德,皆各一人,位從三品。
八十一御女:茂德、敬茂、茂范、妙范、修范、英范、暉章、瓊章、瑤章、良媛、良信、正信、柔華、思柔、令儀、秀儀、慎儀、妙儀、婉儀、修靜、茂儀、潤儀、麗儀、弘儀、肅儀、穆儀、穆閨、穆華、明懿、崇明、明訓(xùn)、明艷、敬順、崇敬、修敬、敬寧、昭順、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范、內(nèi)范、艷光、媛光、彭媛、肅容、靜肅、肅閨、懷順、懷德、貞懿、貞凝、貞穆、貞媛、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艷、艷華、婉德、明婉、艷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禮、英淑、淑懿、淑猗、承閑、修閑、閑華、麗則、柔則、良則、妙則、訓(xùn)成、寧訓(xùn),皆各一人,位正四品。
此外又置才人,采女等散號。
北周
北周置有三夫人〈后改三妃〉、三?、六嬪、御媛、御婉等,各等詳細(xì)情形:
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三公,武帝建德二年〈五七三年〉改稱三妃;
三?: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六嬪: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嬪〉,位視六卿;
御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別位視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御婉:位視士,其中上婉、中婉、下婉分別位視上士、中士、下士。
后來北周宣帝五后并立:
天元大皇后;楊麗華
天大皇后;朱滿月
天中大皇后;陳月儀
天左大皇后;尉遲熾繁
天右大皇后;元樂尚
其余后宮位號多不勝數(shù)。
隋朝
隋朝初時,由于隋文帝之皇后—獨孤伽羅善妒,因此后宮位號雖有設(shè)置、但不作為妃嬪位號,只作女官位號;
皇后一人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御女,三十八員,掌女工絲枲,視正七品。
又參循漢、晉舊制,設(shè)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職,以掌后宮典儀。
在獨孤皇后死后,隋文帝改為;
貴人,三位
嬪,增至九人
世婦,增至二十七人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煬帝時期參詳?shù)涔剩灾萍蚊?,著之于令?/span>
皇后一人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婕妤,十二員,品正第三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品正第四
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
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
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隨侍左右,并無員數(shù),視六品以下
唐朝
唐朝初開國時,參考前朝舊制而設(shè)立;
皇后一人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時改制為: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又置女官;
贊德二人
宣儀四人
承閨五人
承旨五人
衛(wèi)仙六人
供奉八人
侍櫛二十人
唐高宗的兒子唐睿宗、唐中宗后宮依然沿用唐初的制度。唐玄宗登基之初,初冊封太子妃王氏為皇后外,另冊封董良娣為貴妃、楊良娣為淑妃、武良媛為賢妃。之后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制為;
皇后一人
惠妃、麗妃、華妃,各一人,正一品
貴嬪 , 從一品
六儀;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正二品
美人,四人,正三品
才人,七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后亦參用前號。
玄宗改制的目地不詳,僅知在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年〉,王皇后被廢后,玄宗特賜武氏為惠妃。武惠妃深受玄宗寵愛,在宮中的待遇等同于皇后。此次改制,是否為她而改,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董貴妃、楊淑妃、武賢妃在此次改制中,是否被降或被廢,亦不得而知。很可能三人已逝世。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皇甫德儀逝世被追贈為淑妃。武惠妃在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年〉逝世后,玄宗又專寵于楊氏,在天寶年間冊為貴妃。與受寵的武惠妃一樣,楊氏在宮中的待遇也等同于皇后。后世的唐朝皇帝,冊封妃子的封號仍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唐朝中后期,出現(xiàn)封妃嬪為國夫人和郡夫人的情況??し蛉说牡燃壙赡茉诓湃酥?。
五代十國
因朝代國家覆立更替頻繁,后宮位號難以查閱。僅知其中的后唐莊宗定宮制位號為;昭容、昭儀、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咸一、瑤芳、懿德、宣一,這眾多位號的等級和人數(shù)限制皆不明。
宋朝
宋朝沿用唐制,設(shè)四妃九嬪。真宗、仁宗在位時,將九嬪擴充至十八人,又在妃級別中增一位號名宸妃。
宋朝定宮制為;
皇后
妃:正一品,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合稱四妃),宸妃(宋仁宗增設(shè))
嬪,正二品:
婕妤,正三品。
美人,正四品。
才人,正五品。
貴人:真宗始設(shè),仁宗朝無視品,神宗朝為正五品。
御侍、宮官:侍御、紅霞帔、紫霞帔、聽宣、聽直、書直并非后宮名號。
太子、太孫未冊先封王或郡王時妻妾:國夫人、郡君 [南宋郡君改郡夫人],似乎也為寄祿內(nèi)命婦官,可同時領(lǐng)有兩個位號。
遼朝
由于史料缺乏,對遼朝后宮并無全面的了解?!哆|史·后妃傳》記載的遼朝皇后中,除家族不明的遼穆宗皇后蕭氏和遼世宗第一位皇后甄氏外,皆出身于契丹蕭氏。她們來自兩個不同的蕭姓家族,一個是由述律氏賜姓蕭氏,另一個則是由拔里氏賜姓蕭氏。出自述律家族的述律平是遼朝冊封的第一位皇后,而蕭綽則是第一位來自于拔里氏家族的皇后。除此之外,《遼史·后妃傳》漏記的遼圣宗廢后蕭氏,亦無從知曉她的家族。
《遼史·后妃傳》記載的妃皆出于契丹蕭氏。從《遼史》其余記載可知,妃嬪亦有出身于渤海國和漢人。有記載的妃的位號有元妃、貴妃、德妃、惠妃、文妃五種。妃以下的位號,僅知遼圣宗朝有麗儀、淑儀、昭儀、順儀、芳儀、和儀六種,這與唐玄宗朝的“六儀”類似,但是否僅有“六儀”,不得而知。又有尚寢、尚服、尚功、尚書四種位號,是否是女官或低階妃嬪位號不得而知。
金朝
“大金”建國初,妃嬪皆無位號。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賢妃、德妃的稱號,后宮制基本沿用唐制::
皇后一人
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九嬪:
二十七世婦:
八十一御妻:
金熙宗在賢妃之下增設(shè)次妃、夫人兩等。金海陵王當(dāng)政時,皇妃位號多達(dá)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在金宣宗貞祐年間后改制為;
皇后一人
貴妃、真妃、淑妃、麗妃、柔妃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
麗人、才人,為正三品。
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
金朝后宮制:
皇后一人
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
八十一御妻:
在金宣宗貞祐年間后改制為:
皇后一人
五妃:貴妃、真妃、淑妃、麗妃、柔妃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
麗人、才人,為正三品。
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
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圣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
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
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shè)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xùn)良侍、明訓(xùn)良侍、遵訓(xùn)良侍、從訓(xùn)良侍,為正七品
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shè)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
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shè)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為正九品。
金海陵王當(dāng)政時,皇妃位號多達(dá)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當(dāng)女皇金朝后宮帶著妃子時,她把她帶到了她的漢族奴梁珫隸閹割身上。
元朝
元朝初期后宮位號簡樸,只設(shè)皇后、妃子二等,但人數(shù)不定。以斡兒垛[宮帳]來區(qū)分后妃的地位,一座宮帳可同時住著數(shù)位皇后或妃子,而在眾宮帳中,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后期斡兒垛制度消失,位號有皇后、妃、嬪、才人四等,而元朝皇帝在后期盡量保持同時間只有一位皇后在位。
明朝
明朝后宮,皇后為最高位號,貴妃僅次于皇后,其為妃。諸妃位號除貴妃外,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作為徽號,寓意美好。后妃以下,雜置宮嬪,設(shè)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名目凌亂。景泰帝時封唐氏為皇貴妃,地位更高于貴妃,后被撤銷。明憲宗再封萬貴妃為皇貴妃,以后漸成定制。貴妃位號退為第三等級。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仿古禮冊立九嬪,確定了宮中的嬪位,位在妃位下。
皇后之下依序除了皇貴妃、貴妃、妃、嬪之外,另特殊情況下有諸多散號:
皇后
皇貴妃[明憲宗創(chuàng)設(shè)]
貴妃
妃
嬪: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參仿古代九嬪之制而冊立: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之下。
不過明代嬪妃的徽號規(guī)定較為混亂,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制度,各代都有許多新的徽號出現(xiàn),世宗時雖然立下九嬪制度,但仍然出現(xiàn)許多不同徽號,也沒有限制只有九個嬪號。另有散號雜置其間:婕妤、昭儀、昭容、貴人、美人。宮女或宦官有答應(yīng)執(zhí)事、答應(yīng)人、答應(yīng)宮女等,慈寧宮及東宮、慈慶宮則設(shè)置常在。
終明一朝,其妃嬪制度為:
皇后
皇貴妃
貴妃
妃
嬪
婕妤
昭儀
昭容
貴人
美人
東宮太子妃以下,設(shè)三等:
才人
選侍
淑女
清朝
清軍入關(guān)前,后宮稱福晉或格格。努爾哈赤的妻子稱福晉,尊稱大福晉?;侍珮O時,使用元妃的稱號。順治帝時,元妃和福晉、格格并存。只是福晉和格格已經(jīng)低于妃的封號。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年]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shè)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一名,柔婉、芳婉都是三十名。慈寧宮設(shè)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沒有定數(shù)。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zhí)行。而官女子此位份也無真正記載,因此無書寫于以下。
另清代前期亦有庶妃這一稱呼,但所謂庶妃并非正式嬪妃位號。
康熙時,后妃制度逐漸完善,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皇后一人
皇貴妃一人
貴妃兩人
妃四人
嬪六人
貴人不限人數(shù)
常在不限人數(shù)
答應(yīng)不限人數(shù)
官女子不限人數(shù)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shù)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后宮正式封號的嬪妃就有七十九人,另至少有大小答應(yīng)二百多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后二妃共三人。
太平天國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后,妻妾皆稱“王娘”,又廣納妃嬪,但棄用后、妃等傳統(tǒng)位號,設(shè)有兩個嫡妻位號,元配稱為正東宮、平妻稱為又正東宮,實際上正東宮之位屬其自稱在天上所娶的“天妻”,原來的正室賴惜英僅封為又正東宮。后來因為洪秀全自比太陽,妻妾則為月亮,故把“東宮”改為“月宮”。后宮制度如下:
正月宮一人
又正月宮一人
副月宮不限人數(shù)
又副月宮不限人數(shù)
此外還有女官:統(tǒng)教、提教、通御、正看、副看。
先朝妃嬪
先朝妃嬪通常是指前任皇帝的妃嬪,稱太妃或太嬪。前朝皇帝的妃嬪,一般是在宮中養(yǎng)老。不同朝代也有過把她們殉葬、送去出家、乃至放回娘家自由等不同的處理方式。清朝規(guī)定先朝妃嬪五十歲前不能會見當(dāng)朝皇帝,就算當(dāng)朝皇帝召見也要設(shè)法避免,以防亂倫。
仆役
宮女和女官
與妃嬪相比,宮女的人數(shù)更為宏大。同時,她們又被視為君主的準(zhǔn)妾室。具備品級的宮女則是女官。
乳母也是女官的一種,但她們本身有丈夫,并不會成為妃嬪。如果哺育的皇子成為皇帝,她們會獲得一定的封賞。
宦官
管理機構(gòu)
隋朝時,置內(nèi)侍省。
日常起居
衣食
住所
都城城池或稱皇城,而宮城通常是城中之城。
出行
政務(wù)
注釋
^“九嬪”的“九”僅是概括之稱,而非實際人數(shù)。
^遼景宗的渤海妃
^遼圣宗的淑儀耿氏
參考文獻(xiàn)
來源
《宋史》 卷一百六十三?志第一百一十六 職官三:“內(nèi)命婦之品五:曰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曰大儀、貴儀、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婕妤,曰美人,曰才人、貴人。”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guān)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