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人物百科

                  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2020-10-16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923
                  轉(zhuǎn)發(fā):0
                  評(píng)論:0
                  沿革湖廣布政使司在元朝屬湖廣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南江北行中書省。龍鳳十年(1364年)武昌路、黃州路、襄陽路、常德路、衡州路、辰州路、天臨路、岳州府、興國路、蘄州路、峽州路、澧州路、沅州路分別改置為武昌府、黃州府、襄陽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潭州府、岳州府、興國府、蘄州府、峽州府、澧州府、沅州府;并且設(shè)置湖廣行中書省,治武昌府,轄武昌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襄陽府、黃州府、沅州府、潭州府、岳州府、興國府、蘄州府、峽州府、漢陽府、沔陽府、歸州直隸州、荊門直隸州、耒陽直隸州、常寧直隸州;同年中興路改置為荊州府,來屬湖廣行中書省,峽州府降為峽州直隸州;十一年(1365年)安陸府來屬;靖州路改置為靖州軍民安撫司。來屬湖廣行中書??;同年設(shè)置湖廣(荊州)分省。吳元年(1367年)廢湖廣分??;洪武元年(1368年)德安府來屬湖廣行中書省;寶慶路、永州路、郴州路、武岡路、桂陽路、道州路、...

                  沿革

                  湖廣布政使司在元朝屬湖廣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南江北行中書省。

                  龍鳳十年(1364年)武昌路、黃州路、襄陽路、常德路、衡州路、辰州路、天臨路、岳州府、興國路、蘄州路、峽州路、澧州路、沅州路分別改置為武昌府、黃州府、襄陽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潭州府、岳州府、興國府、蘄州府、峽州府、澧州府、沅州府;并且設(shè)置湖廣行中書省,治武昌府,轄武昌府、常德府、衡州府、辰州府、襄陽府、黃州府、沅州府、潭州府、岳州府、興國府、蘄州府、峽州府、漢陽府、沔陽府、歸州直隸州、荊門直隸州、耒陽直隸州、常寧直隸州;同年中興路改置為荊州府,來屬湖廣行中書省,峽州府降為峽州直隸州;十一年(1365年)安陸府來屬;靖州路改置為靖州軍民安撫司。來屬湖廣行中書?。煌暝O(shè)置湖廣(荊州)分省。

                  吳元年(1367年)廢湖廣分?。缓槲湓辏?368年)德安府來屬湖廣行中書?。粚殤c路、永州路、郴州路、武岡路、桂陽路、道州路、全州路分別改置為寶慶府、永州府、郴州府、武岡府、桂陽府、道州府、全州府,來屬湖廣行中書省,并且靖州軍民安撫司改置為靖州直隸州;三年(1370年)耒陽直隸州、常寧直隸州分別降為縣;同年靖州直隸州升為靖州府;五年(1372年)潭州府更名為長沙府;六年末(1374年)四川行省永順軍民安撫司升為永順軍民宣慰司、保靖州軍民宣慰司,來屬湖廣行中書省,不久皆改屬湖廣都司;九年(1376年)安陸府、岳州府、靖州府、郴州府、沔陽府分別降為安陸直隸州、岳州直隸州、靖州直隸州、郴州直隸州、沔陽直隸州;并且漢陽府、德安府、興國府、蘄州府、武岡府、沅州府、道州府、全州府、澧州府、峽州直隸州分別降為散州,桂陽府、荊門直隸州分別為降縣,廢歸州直隸州;同年湖廣行省改置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同年荊州府、黃州府、沔陽直隸州另屬河南布政司;十三年(1380年)漢陽州、德安州分別升為漢陽府、德安府;同年漢陽府另屬河南布政司;十四年(1381年)岳州直隸州升為岳州府;二十四年(1391年)河南布政司荊州府、黃州府、漢陽府、沔陽直隸州復(fù)來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并且襄陽府、德安府、安陸直隸州另屬河南布政司;同年河南布政司襄陽府、德安府、安陸直隸州復(fù)來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成化十二年末(1477年)設(shè)鄖陽府;嘉靖十八年(1531年)升安陸直隸州為承天府,并且降沔陽直隸州為散州;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貴州布政司黎平府來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三十一年(1603年)黎平府另屬貴州布政司。

                  明代分長江以北、大別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廣”,長江不再成為行政區(qū)劃的界限;明初,兩廣與江西、湖南分開。由于廣西壯、黎、瑤三個(gè)民族反明起義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廣西門戶欽、廉州劃歸廣東。

                  轄區(qū)

                  武昌府

                  元朝武昌府為武昌路。龍鳳十年(1364年)武昌路改置為武昌府,屬行省。府署駐江夏縣。

                  府直屬縣:江夏縣、武昌縣、嘉魚縣、蒲圻縣、咸寧縣、崇陽縣、通城縣

                  散州

                  興國州

                  元朝興國州為興國路。龍鳳十年(1364年)興國路改置為興國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興國州,改屬武昌府,并且撤銷州署所駐縣永興縣并入州。

                  州屬縣:大冶縣、通山縣

                  漢陽府

                  元朝漢陽府為直隸府。龍鳳十年(1364年)漢陽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漢陽州,改屬武昌府,十三年(1380年)復(fù)升為漢陽府,不久改屬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復(fù)改屬行省。府署駐漢陽縣。

                  府直屬縣:漢陽縣、漢川縣

                  黃州府

                  元朝黃州府為黃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黃州路改置為黃州府,屬行?。痪拍辏?376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復(fù)改屬行省。府署駐黃岡縣。

                  府直屬縣:黃岡縣、麻城縣、黃陂縣、黃安縣、蘄水縣、羅田縣

                  散州

                  蘄州

                  元朝蘄州為蘄州路。龍鳳十年(1362念)蘄州路改置為蘄州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蘄州,改屬黃州府,并且府署所在縣蘄春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廣濟(jì)縣、黃梅縣

                  承天府

                  元朝承天府為安陸直隸府。龍鳳十一年(1365年)安陸直隸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安陸直隸州,二十四年(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不久復(fù)改屬布政司;嘉靖十年(1531年)升為承天府。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降承天府為揚(yáng)武州。府署駐鐘祥縣。

                  府直屬縣:鐘祥縣、京山縣、潛江縣、顯陵縣

                  散州

                  荊門州

                  元朝荊門州為直隸州。龍鳳十年(1364年)荊門州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州署所駐縣長林縣撤銷并入州,并降為荊門縣,改屬荊州府;十三年(1380年)復(fù)升為荊門州,嘉靖十年(1531年)改屬承天府。

                  州屬縣:當(dāng)陽縣

                  沔陽州

                  元朝沔陽州為沔陽直隸府。龍鳳十年(1364年)沔陽直隸府屬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為沔陽直隸州,并且州署所駐縣玉沙縣撤銷并入州;同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復(fù)改屬布政司;嘉靖十年(1531年)降為散州,改屬承天府。

                  州屬縣:景陵縣

                  德安府

                  元朝德安府為直隸府。洪武元年(1368年)德安府屬行省,九年(1376年)降為德安州,改屬黃州府,同年改屬武昌府;十三年(1380年)復(fù)升為德安府,二十四年(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不久復(fù)改屬布政司。府署駐安陸縣。

                  府直屬縣:安陸縣、云夢(mèng)縣、應(yīng)城縣、孝感縣

                  散州

                  隨州

                  洪武二年(1369年)隨州署所駐縣隨縣撤銷并入州,九年(1376年)降為隨縣,仍屬德安州,十三年(1380年)復(fù)升為隨州。

                  州屬縣:應(yīng)山縣

                  岳州府

                  元朝岳州府為岳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岳州路改置為岳州府,屬行?。缓槲渚拍辏?376年)降為岳州直隸州,十四年(1381年)復(fù)升為岳州府。府署駐巴陵縣。

                  府直屬縣:巴陵縣、臨湘縣、華容縣、平江縣

                  散州

                  澧州

                  元朝澧州為澧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澧州路改置為澧州府,屬行??;洪武五年(1372年)自新城徙舊治,九年(1376年)降為澧州,改屬常德府,并且州署所駐縣澧陽縣撤銷并入州;三十年(1397年)改屬岳州府。

                  州屬縣:安鄉(xiāng)縣、石門縣、慈利縣

                  荊州府

                  元朝荊州府為中興路。龍鳳十年(1364年)中興路改置為荊州府,屬行??;十一年(1365年)荊州府改屬湖廣分省,吳元年(1367年)復(fù)改屬行?。缓槲渚拍辏?376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復(fù)改屬布政司。府署駐江陵縣。

                  府直屬縣:江陵縣、公安縣、石首縣、監(jiān)利縣、松滋縣、枝江縣

                  散州

                  夷陵州

                  元朝夷陵州為峽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峽州路改置為峽州府,屬行省;同年降為峽州直隸州,九年(1376年)降為夷陵州,改屬荊州府,并且州署所駐縣夷陵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長陽縣、宜都縣、遠(yuǎn)安縣

                  歸州

                  元朝歸州為秭歸縣,為歸州直隸州倚郭。龍鳳十年(1362年)歸州屬行省,洪武初年自白沙南浦徙治丹陽,四年(1371年)治所徙至江南楚王臺(tái)下長寧;九年(1376年)歸州廢,秭歸縣改屬夷陵州;十年(1377年)秭歸縣更名為長寧縣,十三年(1380年)秭歸縣升為歸州,改屬荊州府;嘉靖四十年(1561年)治所復(fù)徙至江北故治。

                  州屬縣:興山縣、巴東縣

                  襄陽府

                  元朝襄陽府為襄陽路。龍鳳十年(1364年)襄陽路改置為襄陽府,屬行??;二十四年(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司,不久復(fù)改屬布政司。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定為襄京。府署駐襄陽縣。

                  府直屬縣:襄陽縣、宜城縣、南漳縣、棗陽縣、谷城縣、光化縣

                  散州

                  均州

                  洪武二年(1369年)均州署所駐縣武當(dāng)縣撤銷并入州。

                  鄖陽府

                  成化十二年末(1477年)置鄖陽府,府署駐鄖縣。

                  府直屬縣:鄖縣、房縣、竹山縣、竹溪縣、上津縣、鄖西縣、保康縣

                  長沙府

                  元朝長沙府為天臨路。龍鳳十年(1364年)天臨路改置為潭州府,屬行省,洪武五年(1372年)更名為長沙府。府署駐長沙縣、善化縣。

                  府直屬縣:長沙縣、善化縣、湘陰縣、湘潭縣、瀏陽縣、醴陵縣、寧鄉(xiāng)縣、益陽縣、湘鄉(xiāng)縣、攸縣、安化縣

                  散州

                  茶陵州

                  元朝茶陵州為直隸州。龍鳳十年(1364年)茶陵州降為茶陵縣,改屬潭州府;成化十八年復(fù)升為茶陵州。

                  常德府

                  元朝常德府為常德路。龍鳳十年(1364年)常德路改置為常德府,屬行省。府署駐武陵縣。

                  府直屬縣:武陵縣、桃源縣、龍陽縣、沅江縣

                  衡州府

                  元代為衡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衡州路改置為衡州府,屬行省。府署駐衡陽縣。

                  府直屬縣:衡陽縣、衡山縣、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酃縣、新城縣

                  散州:

                  桂陽州:元代為桂陽路。洪武元年(1368年),改桂陽路為桂陽府,屬行省;九年(1376年)府署所駐縣平陽縣撤銷并入府,并且桂陽府降為桂陽縣,改屬衡州府,十三年(1380年)升為桂陽州。

                  州屬縣:臨武縣、藍(lán)山縣、嘉禾縣

                  永州府

                  元朝永州府為永州路。洪武元年(1364年)永州路改置為永州府,屬行省。府署駐零陵縣。

                  府直屬縣:零陵縣、祁陽縣、東安縣

                  散州

                  道州

                  元朝道州為道州路。洪武元年(1364年)道州路改置為道州府,屬行??;九年(1376年)降為道州,改屬永州府,并且府署所駐縣營道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寧遠(yuǎn)縣、江華縣、永明縣、新田縣

                  寶慶府

                  元朝寶慶府為寶慶路。洪武元年(1368年)寶慶路改置為寶慶府,屬行省。府署駐邵陽縣。

                  府直屬縣:邵陽縣、新化縣、城步縣

                  散州

                  武岡州

                  元朝武岡州為武岡路。洪武元年(1368年)武岡路改置為武岡府,屬行省。九年(1376年)降為武岡州,改屬寶慶府,并且府署所駐縣武岡縣撤銷并入州。永歷元年(1647年)升為奉天府。

                  州屬縣:新寧縣

                  辰州府

                  元朝辰州府為辰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辰州路改置為辰州府,屬行省。府署駐沅陵縣。

                  府直屬縣:沅陵縣、盧溪縣、辰溪縣、溆浦縣

                  散州

                  沅州

                  元朝沅州為沅州路。龍鳳十年(1364年)沅州路改置為沅州府,屬行?。痪拍辏?376年)降為沅州,改屬辰州府,并且府署所駐縣盧陽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黔陽縣、麻陽縣

                  郴州

                  元朝郴州為郴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郴州路改置為郴州府,屬行省;九年(1376年)降為郴州直隸州,并且府署所駐縣郴陽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永興縣、宜章縣、興寧縣、桂陽縣、桂東縣

                  靖州

                  元朝靖州為靖州路。龍鳳十一年(1365年)靖州路改置為靖州軍民安撫司,屬行??;洪武元年(1368年)改置為靖州直隸州,三年(1370年)升為靖州府,九年(1376年)復(fù)降為靖州直隸州,并且府署所駐縣永平縣撤銷并入州。

                  州屬縣:會(huì)同縣、通道縣、綏寧縣、天柱縣

                  注釋

                  ^1.01.1 一說,耒陽、常寧二州洪武元年(1368年)俱降為散州,一同改屬桂陽府,二年(1369年)俱降為縣,一同改屬衡州府。

                  參考文獻(xiàn)

                   

                  參見

                  元朝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清朝湖廣總督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qǐng)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相關(guān)資料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漢族。原名重八,后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名元璋。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明朝開國皇帝,年號(hào)洪武。朱元璋出身平民,幼時(shí)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1352年)時(shí),參加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quán)。先后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tǒng)一南方,后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tǒng)的皇朝,國號(hào)“大明”。在位期間,下令農(nóng)民歸耕,獎(jiǎng)勵(lì)墾荒;大興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nóng)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jīng)濟(jì)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稅;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jīng)過洪武時(shí)期的努力,社會(huì)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和發(fā)展了,史稱“洪武之治”。同時(shí)立《大明律》,用嚴(yán)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yán)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設(shè)立錦衣衛(wèi)等特務(wù)機(jī)構(gòu),清洗權(quán)貴勢(shì)力;并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lǐng)各
                  展開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píng)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qǐng)遵守《新聞評(píng)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píng)論
                  • {{item.userName}} 舉報(bào)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píng)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fù)' : '回復(fù)'}}

                    回復(fù)評(píng)論
                  加載更多評(píng)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huì)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qǐng)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huì)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沿革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布廢除行中書省制,改設(shè)承宣布政使司以負(fù)責(zé)一級(jí)行政區(qū)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務(wù)。各府、直隸州隸屬于承宣布政使司。當(dāng)時(shí)除直隸以外,共設(shè)14布政司,山東布政司即為其中的一個(gè),治濟(jì)南府。自此以后,濟(jì)南就一直成為山東省城未曾變更。山東布政使司下轄6府15州89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這6府是:濟(jì)南府、東昌府、兗州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nèi)。山東布政使司元屬山東行中書省,部分直屬中書省。吳元年(1367年)濟(jì)南路、益都路、濟(jì)寧路、東平路分別改置濟(jì)南府、青州府、濟(jì)寧府、東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東昌路改置東昌府,般陽路降淄川直隸州,萊州升萊州府,寧海直隸州、德州直隸州、高唐直隸州分別降散州;同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府,轄青州府、濟(jì)南府、東昌府、濟(jì)寧府、東平府、萊州府、淄川直隸州、泰安直隸州、曹州直隸州、濮州直隸州、冠...
                  · 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沿革山西布政使司在元朝直屬中書省。洪武元年(1368年)晉寧路被改置為平陽府,同年末(1369年)冀寧路被改置為太原府;二年(1369年)大同路被改置為大同府,潞州、澤州、沁州、遼州被分別升為潞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遼州直隸州;同年山西行中書省被設(shè)置,治所為太原府,轄太原府、平陽府、大同府、遼州直隸州、沁州直隸州、澤州直隸州、潞州直隸州;九年(1376年)汾州被升為汾州直隸州;同年山西行省被改置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嘉靖八年(1529年)潞州直隸州被升為潞安府;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直隸州被升為汾州府;清雍正六年(1728年)澤州直隸州升澤州府。轄區(qū)太原府元朝太原府為冀寧路。洪武元年末(1369年)冀寧路被改置為太原府,二年(1369年)太原府屬行省。府署駐陽曲縣。府直屬縣:陽曲縣、太原縣、榆次縣、太谷縣、祁縣、徐溝縣、清源縣、交城縣、文水縣、壽陽縣、盂縣、靜樂縣、河曲縣...
                  · 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沿革陜西布政使司元屬陜西行中書省、甘肅行中書省、宣政院轄地。洪武二年(1369年)奉元路改置西安府,同年置陜西行中書省,治西安府,轄西安府、鳳翔府、鞏昌府;同年延安路改置延安府來屬;慶陽府、臨洮府來屬;三年(1370年)平?jīng)龈畞韺?;同年興元路改置漢中府來屬;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九年(1376年)陜西行省改置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十二年(1379年)河州府廢;弘治三年(1490年)置靈州直隸州來屬;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升興安直隸州。轄區(qū)西安府元為奉元路。洪武二年(1379年)改置西安府,同年屬行省。崇禎十六年(永昌元年,1643年)李自成定為西京。府直屬縣:長安縣、咸寧縣、咸陽縣、涇陽縣、興平縣、臨潼縣、渭南縣、藍(lán)田縣、鄠縣、盩厔縣、高陵縣、富平縣、三原縣、醴泉縣散州華州州屬縣:華陰縣、蒲城縣商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商縣,成化十三年(1477年)復(fù)升為商州。州屬縣:商南
                  · 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廣西行政區(qū)劃參考文獻(xiàn)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8月?!睹魇贰贰吨袊鴼v史地圖集》
                  ·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沿革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在元朝時(shí)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與江西行中書省,當(dāng)時(shí)并無單獨(dú)的建制。原宋代的廣南東路改為廣東道隸屬于江西行省,廣南西路改為海北海南道和廣西兩江道。明洪武二年,太祖高皇帝在廣東道的基礎(chǔ)上始設(shè)廣東行中書省。九年,改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在轄境方面將現(xiàn)在的合浦地區(qū)、雷州半島以及海南島一道并入廣東布政司的轄境,從此恢復(fù)了廣東地區(qū)單獨(dú)的建制,同時(shí)較宋代的廣南東路面積更大,自此時(shí)起,基本確立了以后廣東地區(qū)的輪廓。而之所以將原部分廣西地區(qū)劃歸廣東布政司,是基于黎族當(dāng)年的起義而采取的分而治之的策略。同時(shí),為了簡化地區(qū)行政機(jī)構(gòu),將原先元代時(shí)期設(shè)立的道、路、軍以及錄事司一并廢除。廣東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府(直隸州)、縣(散州)兩級(jí)。同時(shí)將原先一些面積過大的縣進(jìn)行拆分,新置了順德、新安(寶安)、三水、龍門、新寧(臺(tái)山)、從化、高明、開平、恩平、廣寧、長樂(五華)、永安(紫金)、和平、饒平、惠來、鎮(zhèn)平(...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hào),每日及時(shí)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dòng)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hào),每日及時(shí)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