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区中文,国产精品91高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能播放

                  族譜網(wǎng) 頭條 人物百科

                  肥胖癥

                  2020-10-16
                  出處:族譜網(wǎng)
                  作者:阿族小譜
                  瀏覽:797
                  轉(zhuǎn)發(fā):0
                  評論:0
                  定義肥胖和BMI的關(guān)系:左為正常(BMI小于25),中為過重(BMI介于25至29),右為肥胖(BMI大于30),單位為公斤/平方米。一位嚴重過胖的男性,其BMI為47&nbs

                  定義

                  肥胖癥

                    肥胖和BMI的關(guān)系:左為正常(BMI小于25),中為過重(BMI介于25至29),右為肥胖(BMI大于30),單位為公斤/平方米 。

                  肥胖癥

                    一位嚴重過胖的男性,其BMI 為47 kg/m :體重146 公斤(322 磅),身高177 公分(5 呎 10 吋)

                  肥胖指的是體脂肪過度堆積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態(tài) 。肥胖最初的定義以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 Body Mass Index, BMI )為指標,之后也加入了其他標準,例如評估腰臀比或其他心血管病癥風險因子 。BMI與體脂肪率和體脂肪總量都密切相關(guān) 。兒童的健康體重因性別與年齡而有不同的標準,此標準需透過與同年齡性別的其他孩子(常模)比較來決定。舉例而言,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定義為BMI高于95%的同儕(95百分位以上) 。用于決定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否的常模資料來自1963年至1994年,因此并沒有反映近年平均體重的上升 。

                  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

                  BMI定義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米):

                  式子中的m是體重,h是身高。BMI通常以公斤/平方米為單位,若以英制單位(磅與吋)計算,則應(yīng)該再乘以703(公斤/平方米)/(磅/平方吋)。

                  最常用的肥胖標準由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7年所制訂,并于2000年發(fā)表,詳細標準列于左方表格 。

                  有些組織則對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肥胖標準做了一些修正,比方說外科文獻上通常將“第三級肥胖”再細分如下,但細分的標準目前還沒有定論 。

                  BMI大于35或40者為嚴重肥胖。

                  BMI大于35并患有肥胖相關(guān)健康問題者,或是BMI大于40-44.9公斤/平方米者為病態(tài)肥胖。

                  BMI大于45或50者為極度肥胖。

                  由于亞洲人相對于高加索人種而言,在較低的BMI就可能出現(xiàn)健康問題,因此部分國家據(jù)此修正國內(nèi)的肥胖定義。日本將BMI大于25公斤/平方米定義為肥胖 ;中國為大于28公斤/平方米 。

                  其他判斷肥胖的方式

                  腰臀比也是一種用來判斷肥胖的標準,根據(jù)世衛(wèi)組織的定義,男性大于0.9或女性大于0.85即屬肥胖 。有研究指出,腰臀比能比BMI更準確地預(yù)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且相較于腰圍或BMI,腰臀比和老人(大于75歲)的死亡率關(guān)系更為密切 。

                  肥胖癥

                    左側(cè)是體重正常人的腹部CT。右側(cè)是一名肥胖癥患者的腹部CT,請注意其皮下脂肪厚度為36mm。

                  體脂肪率則是脂肪含量占總體重的百分比,一般認為男性體脂大于25%或女性大于33%即為肥胖 。體脂肪率可通過以下公式用BMI的數(shù)值進行計算:

                  其中男性性別取值為1,女性取0。該公式考慮到在相等BMI的情形下,男性體脂含量比后者低約10%;且即使體重不變,體脂肪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

                  肥胖癥對健康的影響

                  體重過重與許多疾病的發(fā)生相關(guān),包括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癥、某些癌癥、退化性關(guān)節(jié)炎 、以及氣喘 ,由于上述疾病的緣故,研究也顯示肥胖者的預(yù)期余命較短 。

                  致死性

                  肥胖癥

                   美國不同BMI的未吸煙男性(左邊)及女性(右邊)十年內(nèi)死亡的相對風険,橫軸為BMI,縱軸為相對風險 。

                  肥胖癥是最常見的 可預(yù)防性致死因素 ( 英語 : Preventable causes of death ) 之一 。歐美的大規(guī)模研究指出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介于20到25公斤/平方米的非吸煙者 以及BMI介于24-27公斤/平方米的吸煙者在非吸煙和吸煙者群體中分別有最低的死亡風險,高于或低于這個范圍死亡風險都會上升 。亞洲人則在BMI達到22到25公斤/平方米時死亡率就開始上升 。BMI大于32公斤/平方米的女性未來十六年內(nèi)的死亡率高達常人的兩倍 。肥胖每年帶走111,909至365,000條美國人的生命 ;歐洲有7.7%的死亡(相當于約100萬人)和過重相關(guān) 。平均而言,肥胖會減少6-7年的余命 ,當一個人的BMI達到30-35公斤/平方米間時,余命會減少2-4年 ,而嚴重肥胖者(BMI大于40公斤/平方米)則會減少十年余命 。

                  致病性

                  肥胖會使許多生理與心理疾病的風險上升,疾病與肥胖的共存關(guān)系展現(xiàn)在代謝癥候群上 ,代謝癥候群包括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中膽固醇過高、血中三酸甘油酯過高等 。

                  肥胖的并發(fā)癥有可能是直接由肥胖造成,或者是與肥胖有共同的原因:比如不健康的飲食或是少動的生活型態(tài)( 坐式生活型態(tài) ( 英語 : sedentary lifestyle ) )。肥胖與不同疾病的關(guān)聯(lián)性強弱不一,如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高度相關(guān),64%男性糖尿病患與77%的女性糖尿病患都有體脂肪過度堆積的現(xiàn)象。 。

                  肥胖對健康的影響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體脂肪量增加造成的影響(包括退化性關(guān)節(jié)炎、睡眠呼吸中止癥、社交污名化等);第二是體內(nèi)脂肪細胞增加造成的影響(包括第二型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體脂肪的增加會改變?nèi)梭w對胰島素的反應(yīng),造成胰島素阻抗;高體脂也會使身體較容易產(chǎn)生發(fā)炎反應(yīng) ,并且更容易形成血栓 。

                  生存矛盾

                  雖然有大量證據(jù)支持一般人的肥胖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在部分族群中BMI的上升卻似乎對健康有幫助。這個現(xiàn)象稱為“肥胖生存矛盾” ,1999年時,此現(xiàn)象首次在過重與肥胖的血液透析患者身上發(fā)現(xiàn) ,稍后也在心衰竭與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發(fā)現(xiàn) 。

                  對于患有心衰竭的人而言,BMI界于30.0-34.9間的人死亡率比正常體重者來得低,心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伴隨的體重減輕或許能解釋此一現(xiàn)象 ,其他的心臟疾病也能發(fā)現(xiàn)類似的情形。一級肥胖的心臟病患者在未來發(fā)生其他心臟問題的機會,并不會比體重正常的心臟病患者來得高;但對于肥胖程度更高的患者來說,未來發(fā)生其他心血管問題的機會就會開始上升 。即使對接受心血管繞道手術(shù)的患者而言,肥胖與過重的患者死亡率相對于一般人也沒有上升 。研究指出,肥胖與過重的患者預(yù)后較預(yù)期良好是由于它們在心臟病發(fā)作后會得到較積極的治療 ,也有研究指出若周邊血管疾病患者同時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那肥胖對預(yù)后的改善就不復存在 。

                  肥胖癥的病因

                  大多數(shù)的學者認為過多的能量攝入和坐式生活方式是導致肥胖癥的主要原因。 少數(shù)情況下,食物過量攝入與遺傳、生理和心理疾病有關(guān), 當然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文化差異和工業(yè)化大量生產(chǎn)。

                  就個人層面來說,熱量攝取過多與運動不足可以解釋大多數(shù)肥胖者的發(fā)胖 ,但仍有一小部分肥胖者是基因、醫(yī)療、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社群中整體肥胖率的上升則歸因于食物取得變得容易、食物變得更為可口 、以及車輛與機械化生產(chǎn)的普及 。

                  2006年發(fā)表的一篇綜述總結(jié)了10種導致肥胖癥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增高的其他原因:

                  睡眠不足

                  內(nèi)分泌干擾物(能影響脂肪酸代謝的環(huán)境污染物)

                  生活環(huán)境的溫度變化率下降

                  吸煙率下降(吸煙會抑制食欲)

                  造成體重上升的藥物使用率增加(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藥)

                  人口組成的改變(平均體重較高的年齡層或種族占的比例增加)

                  懷孕年齡的延后(可能造成兒童更容易肥胖)

                  促使發(fā)胖的表征遺傳因子隨世代累積

                  BMI高的人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選擇性配對,相同體重等級的人容易相互認識(這會使肥胖與消瘦的人數(shù)都上升,整體的體重變異數(shù)也會上升) 。

                  雖然有許多證據(jù)支持這些原因在肥胖發(fā)生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但目前仍缺乏決定性的證據(jù)斷言它們和肥胖癥的關(guān)聯(lián),而作者也認為這些原因?qū)Ψ逝值挠绊懣赡芤残∮谏隙嗡劦钠渌蛩?。

                  飲食

                   世界各國每人每日食物熱量攝取量的圖,左圖為1961年,右圖為2001-2003年 ,單位是每人每日卡路里(括弧中的是每人每日千焦耳)

                  肥胖癥

                    1961年至2002年世界每人平均熱量攝取量,橫軸為年份,縱軸為每人每天消耗的熱量(千卡) 。

                  不同的區(qū)域與國家的人均 飲食熱量攝取 ( 英語 : Dietary energy supply ) 差別很大,并會隨著時代而有明顯改變 。從1970年代早期到1990年代晚期,除了東歐地區(qū)外,全球的人均每日熱量攝取(購買的食物量)都在上升。1996年,人均每日熱量供應(yīng)最高的國家是美國,高達3,654卡路里(15,290千焦耳) ,到了2003年更來到了3,754卡路里(15,710千焦耳) 。1990年代晚期,歐洲人平均每人每日購買3,394卡路里(14,200千焦耳)的食物,而亞洲的發(fā)展中國家每人每日的食物購入量有2,648卡路里(11,080千焦耳),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則是2,176卡路里(9,100千焦耳) ??偀崃康臄z取量與肥胖的發(fā)生有關(guān) 。

                  即使現(xiàn)在的 飲食指引 ( 英語 : List of nutrition guides ) 相當普及 ,但飲食過量與飲食內(nèi)容不健康的問題卻未因此改善 。自1971年到2000年,美國的肥胖率從14.5%爬升到30.9% ,而平均的熱量攝取也在同期上升。女性的每日熱量攝取從1971年的1,542卡路里(6,450千焦耳)到2004年的1,877卡路里(7,850千焦耳),平均上升了335卡路里(1,400千焦耳);而男性從1971年的2,450卡路里(10,300千焦耳)到2004年的2,618卡路里(10,950千焦耳),平均增加了168卡路里(700千焦耳)。飲食熱量的上升主要來自于碳水化合物攝取量的上升,而非油脂攝取的上升 ,多出來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含糖飲料和洋芋片 ?,F(xiàn)代美國年輕人的飲食中,含糖飲料占了每日熱量攝取的近四分之一 ;一般認為碳酸飲料、調(diào)味果汁、調(diào)味茶、運動及能量飲品等含糖飲料在肥胖率的上升中居功厥偉 ,并造成代謝癥候群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上升 。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熱量密度高、分量大的速食餐點,速食與肥胖的關(guān)聯(lián)性變得越來越令人在意 。自1977年至1995間,美國的速食食用量成長了三倍,而來自速食的熱量則成長了四倍之多 。

                  歐美的 農(nóng)業(yè)政策 ( 英語 : Agricultural policy ) 與技術(shù)使糧食價格下滑。美國基于 農(nóng)業(yè)法案 ( 英語 : United States farm bill ) 對玉米、大豆、小麥、以及米補助,造成加工食品在價格上低于蔬果 。近年來國家開始制定 熱量標示 ( 英語 : Calorie count laws ) 與食品成分標示的相關(guān)法令,希望能使人們選擇較為健康的食物,并提升對自身熱量攝取的關(guān)心。

                  相對于正常體重者,肥胖者傾向于將自己的食量說得較低 ,以熱量計測量受試者的研究 與直接的觀察性研究都支持這個現(xiàn)象的存在。

                  坐式生活型態(tài)

                  坐式生活型態(tài) ( 英語 : Sedentary lifestyle ) 在肥胖癥的發(fā)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肥胖癥患者的活動量較體重正常的人少,例如在加拿大,生活方式為坐式的男性27%患有肥胖癥,但正常活動量的男性僅有19.6%患有肥胖癥 。

                  世界各地都可看到工作體力需求減少的現(xiàn)象 ,至少有30%的人生活中的運動量不足 。這主要是由于在移動時搭乘交通工具的機會增加,且協(xié)助在家中省力的新技術(shù)也增加 。中國有一項研究表明,城市化導致每日能量支出減少300-400kcal,以車代步則使能量支出減少量又增加200kcal。 。運動量下降的現(xiàn)象在兒童身上也能看到,主因是走路的機會變少,且體育課的量也下降 。人們將休閑時間花在運動的比例是否有下降則不那么明朗。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正在減少,但在芬蘭的研究 卻得到相反的結(jié)論,至于在美國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美國人在娛樂活動中消耗的體力并沒有明顯變化 。

                  不論在兒童或成人,看電視的時間與肥胖的風險都有關(guān)聯(lián) 。一篇評論性文章指出,在針對兒童肥胖的73個研究中,有63個(86%)都發(fā)現(xiàn)兒童和媒體的接觸頻率與兒童的肥胖率會同步上升,且上升的程度與看電視的時間成正相關(guān) 。

                  遺傳因素

                  肥胖癥

                    1680年 胡安·卡雷尼奧·德米蘭達 ( 英語 : Juan Carreno de Miranda ) 的女性繪畫,畫中的女性可能患有普瑞德威利癥候群

                  如同許多疾病,肥胖是基因與環(huán)境因子互動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刂剖秤c代謝的基因決定了人們在食物不虞匱乏時是否會有肥胖癥狀。至2006年為止,已認定人類基因體上有超過41個基因在特定情形下會造成肥胖 。擁有兩套 肥胖基因 ( 英語 : FTO gene ) (脂肪與肥胖關(guān)聯(lián)基因)的人比常人平均重了3-4公斤,患上肥胖的概率是沒有該等位基因者的1.67倍 。因遺傳造成的BMI差異會隨族群而不同,差異可以6%至85% 。

                  肥胖是幾個癥候群的主要特征,比如說普瑞德威利癥候群(俗稱小胖威利癥候群)、巴德-畢德氏癥候群、科恩癥候群、以及 MOMO癥候群 ( 英語 : MOMO syndrome ) ;因此有時會用“非癥候群相關(guān)的肥胖”這個名詞來排除這些疾病造成的肥胖 ?;加性绨l(fā)性嚴重肥胖的人(其定義為在十歲前就發(fā)生肥胖,且BMI較平均高出3個標準差以上)有7%帶有核苷酸的單點突變(S) 。

                  具有FTO基因的人若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相當于3-4小時的快步行走)時,罹患肥胖的概率就會下降 。有一個研究表明肥胖父母的后代有80%也是肥胖癥患者,而體重正常父母的后代只有10%是肥胖癥患者。 不同的人處在同樣的環(huán)境時,也會因為他們的基因差異而有不同的肥胖風險 。

                  節(jié)約基因理論 ( 英語 : thrifty gene hypothesis ) 假設(shè)在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某些特定的種族或人群比較容易發(fā)生肥胖。他們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并以脂肪的形式儲存,以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改變(例如饑荒)及自然選擇的壓力。 ,但在食物供應(yīng)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這種儲存脂肪的能力卻會變成一種適應(yīng)障礙 。有學者認為就是為什么一些在沙漠中生活的 Pima印地安人 ( 英語 : Pima people ) 在西方生活方式下會發(fā)生嚴重肥胖 。節(jié)儉基因假說受到不少批評,另外也有許多其他基于演化的假說提出(例如 基因漂移假說 ( 英語 : drifty gene hypothesis ) 與 節(jié)儉表型理論 ( 英語 : thrifty phenotype ) 。

                  生理和心理疾病的影響

                  某些生理或心理疾病以及治療它們的藥物會增加患者罹患肥胖癥的風險。生理疾病包括上述的罕見遺傳病,以及一些先天或后天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庫欣綜合征、 生長激素缺乏癥 ( 英語 :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 等 ,另外也包括了進食障礙(如暴食障礙和 夜間進食綜合征 ( 英語 : night eating syndrome ) ) 。即使肥胖與部分的精神疾病相關(guān),但肥胖本身是精神疾病,因此并未將其列入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 。

                  某些藥物可以導致體重增加和體質(zhì)構(gòu)成改變,這些藥物包括胰島素、硫酰脲、 噻唑烷二酮 ( 英語 : Thiazolidinedione ) 、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 英語 : Atypical antipsychotic ) 、抗抑郁藥、糖皮質(zhì)激素、某些 抗癲癇藥 ( 英語 : Anticonvulsant ) (比如苯妥英鈉、丙戊酸鈉)、 苯噻啶 ( 英語 : Pizotifen ) 以及某些劑型的 激素類避孕藥 ( 英語 : Hormonal contraception ) 。

                  社會因子

                  肥胖癥

                    日本十二世紀后期的 病草紙 ( 日語 : 病草紙 ) ,描繪一個肥胖的女財主,當時認為肥胖癥是富人的疾病

                  雖然基因?qū)Ψ逝值挠绊懞苤匾?,但它無法解釋為何部分國家(甚至全球)的肥胖率正在大幅上升 。雖然對個人來說,熱量攝取高于消耗會帶來肥胖;但在社會層面上,造成熱量攝取與消耗消長的真正成因仍在爭論中,并有許多理論試圖找出原因,但多數(shù)人相信真正的原因是這許多因素的總和 。社會階級與BMI的關(guān)聯(lián)性強弱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1989年的評論性文章指出發(fā)達國家中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較不易有肥胖問題,但不同社會地位的男性的肥胖率則沒有顯著差異;在發(fā)展中國家,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男性、以及兒童都有較高的肥胖率 。該評論文章在2007年更新,發(fā)現(xiàn)肥胖與社會地位的關(guān)系雖然不變,但關(guān)聯(lián)性減弱,并認為關(guān)連性的減弱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 。在發(fā)達國家中,收入越不平均的地區(qū),成人肥胖率與青少年過重率越高,這個現(xiàn)象在美國也能觀察到:在收入不平等的州,即使是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也容易有肥胖問題 。

                  BMI與社會地位的關(guān)系有許多解釋。有些人認為在發(fā)達國家中,富人能消費營養(yǎng)較為均衡的食物,且維持纖細體態(tài)的社會壓力較大,維持體適能的機會與期待也都比較高;在未開發(fā)國家,認為負擔食物開銷的能力、高勞動帶來的高熱量消耗、以及對較胖體態(tài)的文化偏好都能解釋肥胖率與社會地位的關(guān)連 。對體重的態(tài)度也在肥胖的發(fā)生中占一定角色,在朋友、兄弟姊妹、以及配偶的身上都能觀察到他們之間的BMI變化有關(guān)聯(lián)性 。精神壓力及社會地位低似乎也會增加肥胖率 。

                  吸煙對個人的體重有明顯影響。男性戒煙者十年內(nèi)平均會增重4.4公斤(9.7磅),女性戒煙者則會增重5公斤(11.0磅) ,但整體而言吸煙率的變化對整體的肥胖率并沒有明顯影響 。

                  在美國,生子的數(shù)量與肥胖風險也有關(guān)。每生一個孩子,女性的肥胖風險就上升7%,男性則會上升4% 。這個現(xiàn)象可能是因為在西方國家,家庭撫養(yǎng)的孩子越多,家長的運動量就越少 。

                  在發(fā)展中國家,都市化在肥胖率上升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中國,平均肥胖率只有不到5%,但在某些都市肥胖率卻高達20%以上 。早年營養(yǎng)不良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肥胖率上升也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營養(yǎng)不良時期造成的內(nèi)分泌變化可能會誘使身體在有食物時傾向堆積脂肪 。

                  流行病學資料指出 認知障礙 ( 英語 : Cognitive deficit ) 與肥胖風險相關(guān) ,但究竟是認知障礙造成肥胖,或者是反過來,則尚不明朗。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如何影響代謝的相關(guān)研究才剛起步。目前已經(jīng)知道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身上的 腸道菌叢 ( 英語 : Gut flora ) 組成是不同的,證據(jù)顯示腸道菌叢可以影響代謝能力。正常體重者與肥胖者有明顯的代謝能力差異,因此推測從腸道中吸收熱量的能力可能會影響肥胖的發(fā)生,但目前還不確定這些差異是否會直接造成肥胖,或者這些其實是肥胖造成的結(jié)果 。

                  在人類與其他數(shù)種動物身上也能觀察到病毒與肥胖的關(guān)聯(lián),但還不清楚這與肥胖率的上升是否有關(guān) 。

                  病理生理學

                  肥胖癥

                    比較二只老鼠,左側(cè)的無法產(chǎn)生瘦素,因此體型明顯和右側(cè)的正常老鼠不同

                  肥胖的發(fā)生與維持有許多種可能的病理生理機轉(zhuǎn) ,但這個研究領(lǐng)域一直乏人問津,在1994年時,弗萊德曼( J. M. Friedman )的研究團隊才發(fā)現(xiàn)瘦素基因 。弗萊德曼的研究團隊認為瘦素是影響飽足感的因子。實驗中發(fā)現(xiàn) 胖胖鼠 ( 英語 : ob/ob mouse ) (一種意外發(fā)現(xiàn),具有過度食欲并且極端肥胖的實驗用小鼠)帶有突變瘦素基因,因此展現(xiàn)肥胖的表現(xiàn)型,這個結(jié)果開啟以瘦素來治療人類肥胖的可能性,但不久后卡羅( J. F. Caro )的研究團隊就發(fā)現(xiàn)無法在肥胖的人身上找到任何瘦素基因的突變;另一方面,在肥胖者身上的瘦素基因表現(xiàn)量上升,反而指出了肥胖者身上可能有瘦素抵抗現(xiàn)象 。在發(fā)現(xiàn)瘦素后,研究者陸續(xù)發(fā)現(xiàn)許多其他影響食欲、進食、脂肪儲存、胰島素抗性的激素,舉例來說饑餓素、胰島素、食欲素、 雙酪胺酸肽3-36 ( 英語 : peptide YY ) 、膽囊收縮素、脂聯(lián)素等因子都是學者研究的對象。 脂激素 ( 英語 : Adipokine ) 是由脂肪組織釋放出的訊息因子,它們的作用會影響許多肥胖相關(guān)的疾病。

                  一般認為瘦素與饑餓素在食欲的影響上扮演互補的角色。饑餓素由胃制造,負責調(diào)節(jié)短期的食欲變化,比方說在胃排空時進食并在胃裝滿時停止;而瘦素則是由脂肪組織制造,反映人體脂肪儲藏的總量,并調(diào)節(jié)長期食欲變化,比如說在脂肪儲藏量低時增加食量,并在儲藏量高時減少食量。雖然使用瘦素對一小部分瘦素缺乏的肥胖者有效,但目前認為絕大多數(shù)的肥胖者都有瘦素抗性,在他們的身體中也都已經(jīng)有高濃度的瘦素 。瘦素抗性可以解釋為何使用瘦素無法有效減少多數(shù)肥胖者的食量 。

                  肥胖癥

                   瘦素的分子模型

                  瘦素與饑餓素雖然由周邊組織制造和分泌,它們?nèi)匀灰高^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才可以發(fā)揮調(diào)節(jié)食欲的功能。更精確的說,它們以及其他食欲相關(guān)激素會作用在下視丘,這是腦中負責管理進食與能量消耗的中心。下視丘中有幾個回路在調(diào)節(jié)食欲中扮演重要角色。 黑皮質(zhì)素: ( 英語 : melanocortin ) 路徑是目前了解最透徹的食欲訊息傳遞分子 ,它從下視丘的弓狀核分泌至 下視丘外核 ( 英語 : lateral hypothalamus ) (LH)與 下視丘腹中核 ( 英語 : ventromedial nucleus ) (VMH),這兩個核分別是腦中的進食中樞與飽足中樞 。

                  弓狀核內(nèi)含有兩群神經(jīng)元 :第一群同時表現(xiàn) 神經(jīng)肽Y ( 英語 : neuropeptide Y ) (Y)與 刺豚鼠關(guān)聯(lián)肽 ( 英語 : agouti-related peptide ) (AgRP),它們會刺激 下視丘外核 ( 英語 : lateral hypothalamus ) 并抑制 下視丘腹中核 ( 英語 : ventromedial nucleus ) ;第二群則表現(xiàn)鴉片黑皮質(zhì)素:原(POMC)與 古柯堿-安非他命關(guān)聯(lián)轉(zhuǎn)錄因子 ( 英語 : cocaine- and amphetamine-regulated transcript ) (CART),并會刺激 下視丘腹中核 ( 英語 : ventromedial nucleus ) 及抑制下視丘外核。因此表現(xiàn)Y / AgRP的神經(jīng)元會促進進食并抑制飽足感;而表現(xiàn)POMC / CART的神經(jīng)元則相反地會抑制進食并激發(fā)飽足感。在弓狀核中的兩組神經(jīng)元都受瘦素調(diào)控:瘦素會抑制表現(xiàn)Y / AgRP的神經(jīng)元并刺激表現(xiàn)POMC / CART的神經(jīng)元。因此如果瘦素相關(guān)的訊息傳導不足(可能由于瘦素不足或是瘦素抵抗),就會造成食欲提升而過度進食,這也能解釋某些基因疾病與后天狀況造成的肥胖 。

                  公共衛(wèi)生議題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預(yù)測過重與肥胖將在近期超過傳染病、營養(yǎng)不良等以往造成健康狀況不佳的主因,成為健康狀況不佳的最重要原因 。肥胖問題在公共衛(wèi)生與公共政策上的重要性來自于它的盛行率、造成的成本、以及對健康的影響 。 美國預(yù)防服務(wù)工作小組 ( 英語 :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建議對所有成年人進行肥胖篩檢,并對肥胖者進行行為介入與追蹤 。公共衛(wèi)生手段試圖理解并修正造成肥胖人口上升的環(huán)境因素,并提出方案以改正造成食物熱量攝取過高與運動量不足的問題。美國目前采行的方案包括聯(lián)邦出資的校園飲食計劃、限制直接向孩童行銷垃圾食物 以及減少校園內(nèi)的含糖飲料 ,另外在都市設(shè)計上也增加公園的可近性并增加人行道路。 。

                  許多國家或組織針對肥胖問題發(fā)表報告。1998年時美國發(fā)表第一篇聯(lián)邦肥胖治療指引《成人過重與肥胖之診斷、評估與治療臨床指引:證據(jù)報告》 ; 加拿大肥胖網(wǎng)絡(luò) ( 英語 : Canadian Obesity Network ) 于2006年發(fā)表《加拿大成人與兒童肥胖預(yù)防暨治療臨床指引》,這是一份完整的實證醫(yī)學臨床指引,內(nèi)容包括成人及兒童過重與肥胖的治療與預(yù)防 。

                  英國皇家內(nèi)科醫(yī)學院、 公共衛(wèi)生學院 ( 英語 :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 ) 與 皇家兒科暨兒童健康學院 ( 英語 : 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 于2004年發(fā)表《堆積如山的問題》(Storing up Problems)強調(diào)英國日漸嚴重的肥胖問題 。同年,英國下議院 健康遴選委員會 ( 英語 : Health Select Committee ) 發(fā)表了一篇針對“肥胖問題對英國健康與社會的沖擊”的報告,并號稱是該議題中“史上最完整的調(diào)查報告”,內(nèi)文也包括了可能的解決手段 。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 ( 英語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 在2006年發(fā)表了肥胖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指引,以及針對非醫(yī)療組織(比方說地方政府)的策略指引 。 國王基金會 ( 英語 : King"s Fund ) 的 德里克·萬利斯 ( 英語 : Derek Wanless ) 爵士于2007年發(fā)表報告,警告若不采取對策,肥胖問題將拖垮英國國民保健署 。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對抗肥胖癥需有一套完整的對策。因此,肥胖政策與行動框架(Obesity Policy Action (OPA) framework)將對策區(qū)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策略。上游策略主要試圖改變社會;中游策略則試圖改變個人行為以預(yù)防肥胖;下游策略則是治療已經(jīng)肥胖的人口 。

                  治療方法

                  肥胖癥的治療方式包括行為學療法、藥物治療、和手術(shù)。行為學療法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也就是透過改變飲食習慣、飲食結(jié)構(gòu)以及運動來達到減肥的目的 。合理的飲食控制能在短期內(nèi)使體重明顯下降 ,但要維持減重的成果經(jīng)常相當困難,常需要搭配運動以及配合低熱量飲食的生活方式 。各種低碳水化合物與低脂飲食對健康的幫助似乎沒有差別 。在心臟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控制上,這些飲食策略也表現(xiàn)地不相上下 。長期的減重成功率與生活形態(tài)改變率并不高,約為2-20% 。一般只有20%的人能長期保持體重不反彈 。更進一步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67%減重超過體重10%的患者,能在此后一年內(nèi)維持該體重或者保持繼續(xù)減重的趨勢 。體重平均減少大于3kg或者減重大于總體重3%的患者能在5年內(nèi)保持這一水平 。

                  減肥的好處顯而易見,在一項前瞻性調(diào)查研究中,主動減肥,不論其體重下降的程度,都能使任何原因所導致的死亡率減少20% 。若要控制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加與改善母嬰健康,透過飲食與生活形態(tài)的調(diào)整是有效的 。若心臟患者有肥胖以及其他疾病風險因子,會建議接受密集的行為咨詢 。

                  飲食控制

                  控制飲食的方法一般分為如下四類:低脂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低熱量飲食以及極低熱量飲食。 一份針對六份隨機控制試驗所做出的后設(shè)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的節(jié)食方法(低熱量、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在減肥效果上沒有任何差異,都能順利減少二至四公斤。

                  低脂飲食:主要是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但不減少攝入食物的總量。該方法是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劃 ( 英語 :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 中的第1步和第2步。16個試驗(持續(xù)時間2-12個月不等)的后設(shè)分析結(jié)果顯示,低脂飲食能使體重減少3.2公斤。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指增加食物中脂肪或脂肪和蛋白質(zhì)的比例,比如Atkins減肥法和 高蛋白質(zhì)飲食法 ( 英語 : High-protein diet ) 。這種方法非常流行,但腎功能略差就不適用(許多人腎功能稍差,但他們沒有任何癥狀),且此方法也不為美國心臟協(xié)會所推薦。據(jù)研究,該方法造成體重下降的原理是使飽足感增加,導致能量攝入減少 。

                  低升糖指數(shù)、低升糖負荷飲食:此方法的理論基礎(chǔ)在于血液中胰島素過高與波動會造成食量上升與脂肪堆積,因此認為減少糖分攝取能避免肥胖癥發(fā)生 。

                  低熱量飲食:指每天只攝入800-1500kcal熱量,形成能量負平衡,每周可使體重下降0.5公斤。 美國衛(wèi)生研究院 ( 英語 :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回顧分析了34個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該方法能在3-12個月內(nèi)減少8%的體重。

                  極低熱量飲食:指每日只攝入400-800kcal熱量,嚴格限制蛋白質(zhì)、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使個體處于長期饑餓狀態(tài),每周能使體重下降1.5-2.5公斤。但是會引起瘦素減少、痛風風險增加、和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等不良反應(yīng),因此不受廣泛推薦。嘗試該方法的患者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并嚴格預(yù)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藥物治療

                  市面已有三種減肥藥已有證據(jù)可以長期使用,分別是奧利司他(羅氏鮮)、 洛卡色林 ( 英語 : lorcaserin ) (Belviq)以及 芬他命與托吡酯復方 ( 英語 : Phentermine/topiramate ) (Qsymia) 。奧利司他能少量減輕體重,平均約為在一到四年間減少2.9公斤 ,但有相當高的機會產(chǎn)生腸胃副作用 ,它對腎臟的影響也受到質(zhì)疑 。另外兩種藥物則只在美國上巿 。洛卡色林平均能在一年內(nèi)比安慰劑多減少3.1公斤的體重(3%體重) ,但可能會引發(fā)心臟瓣膜的問題 。芬他命與托吡酯同時使用也具有某種程度的減重效果 ,但使用這兩種藥物同樣與心臟問題有關(guān)聯(lián) ?,F(xiàn)下還沒有資料能闡明這些減重藥物對肥胖的長期并發(fā)癥(比方說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的影響 。

                  減肥手術(shù)

                  對肥胖最有效的治療是減肥手術(shù) 。嚴重肥胖者接受手術(shù)后能夠長期減輕體重、改善肥胖相關(guān)問題 、并降低死亡率。一項研究指出手術(shù)能在十年間減輕患者14%-25%的體重(視手術(shù)方法而定),且相對于一般減重方法,還能減低29%的死亡率 。不過手術(shù)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17%,并且有7%的病人需要接受第二次手術(shù) 。因為手術(shù)的花費與風險,研究者們正在尋找侵入性較低卻同樣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說在胃中置入占空間的物體(氣球)來減少胃容量 。

                  流行病學

                  2016年世界各國男性(左側(cè))及女性(右側(cè))肥胖的發(fā)生率

                  在近代以前雖然就已經(jīng)認為肥胖會造成健康問題,但肥胖并不常見,只發(fā)生在少數(shù)的菁英階級身上。隨著物質(zhì)生活日益富足,肥胖影響的人數(shù)也逐漸增多 。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肥胖視為全球性的流行病 。到了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至少有五億的成人(大于10%)有肥胖問題,而女性的肥胖問題又比男性嚴重 。在五十至六十歲前,肥胖率都會隨著年齡上升 。而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的嚴重肥胖比率甚至上升得比整體肥胖率還快 。

                  以往認為肥胖只是發(fā)達國家的文明病,但事實上,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的肥胖比率都在上升 ,城巿地區(qū)的上升比例更為顯著 。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肥胖在世界各地都已是常見疾病 。

                   

                  歷史

                  英文字源

                  肥胖的英文“obesity”來自拉丁語的“ obesitas ”,指的是體型大、肥、或渾圓?!癊sus”則是“edere”(進食)的過去分詞,并加上前綴修飾字“ob-”(過度地) 。據(jù)牛津辭典記載,蘭德爾·科特格雷夫(Randle Cotgrave)在1611年首次使用肥胖這個單詞 。

                  歷史上對肥胖的態(tài)度

                  肥胖癥

                    在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肥胖是富有的象征,在上流社會中比較常見,1645年的繪畫

                  肥胖癥

                    公元22000至24000年前的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雕刻

                  古希臘醫(yī)學 ( 英語 : Ancient Greek medicine ) 和古埃及的文獻都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 。希波克拉底這么寫道:“肥胖本身不是一種病,但它是其他疾病的前兆?!惫傲兰o的印度外科醫(yī)師 蘇許魯塔 ( 英語 : Sushruta ) 認為肥胖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guān) ,并建議以運動來治療肥胖以及過重體位 。

                  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食物缺乏中求生存 ,因此視肥胖為財富與繁榮的象征。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高官身上 以及古代東亞文明的權(quán)貴身上都經(jīng)??梢砸姷椒逝值那樾?。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人們開始認為國家的軍事經(jīng)濟力量立基于軍人與工人的體態(tài)與力量 ,人們的平均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開始從今日視為體重過輕的程度提升至正常范圍 。從十九世紀開始,發(fā)達國家人民的平均身高與體重就已經(jīng)開始上升;到了二十世紀,身高已經(jīng)達到基因潛力的上限,于是體重的成長就超過身高而開始產(chǎn)生肥胖 。1950年代,發(fā)達國家的兒童死亡率因財富的累積而下降,但心臟疾病與腎臟疾病的發(fā)生率則隨著體重一起上升 。在此同時,保險業(yè)發(fā)覺了體重與預(yù)期壽命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于是調(diào)漲肥胖者的保費 。

                  歷史上的許多文化都認為肥胖源自于人格上的瑕疵。在希臘喜劇中,肥胖的角色通常是貪吃的人,也是嘲弄的對象。基督教信仰中認為食物會讓人犯下七宗罪的 怠惰 ( 英語 : Sloth (deadly sin) ) 與色欲兩項原罪 。在當代西方文化中,肥胖經(jīng)常視為不受歡迎的同義詞,也與許多負面刻板印象相關(guān)。不論年齡,肥胖的人都可能面對社交上的污名化,并可能遭受霸凌或同儕排擠,肥胖于是成為歧視的原因 。

                  西方社會并不認為“健康體重”與“理想體重”是同一件事,而且對這兩件事的認識在二十世紀中開始發(fā)生變化?!袄硐塍w重”的標準自1920年代開始下降:自1922年至1999年間,美國小姐的身高上升了2%,但體重卻下降了12% ;但在此同時,人們對“健康體重”的標準則反其道而行:2007年的英國人對于過重的標準,相對于1999年時寬松得多 。這些變化被認為是因為人們的體脂不斷上升,因此人們開始認為過剩的體脂是一種正常的表現(xiàn) 。

                  在非洲許多地區(qū),仍視肥胖為富裕與健康的象征,尤其在HIV疫情發(fā)生后,這樣的看法變得越來越常見 。

                  藝術(shù)

                  最早的人體雕塑創(chuàng)作于二萬到三萬五千年前,主要都是描繪肥胖的女體。有些人認為維納斯塑像的表現(xiàn)方式象征的是多產(chǎn),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單純是表現(xiàn)創(chuàng)作年代的人們的肥胖程度 。在希臘與羅馬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幾乎見不到肥胖的人物,這或許與他們文化對于適中的追求有關(guān),而希臘羅馬傳統(tǒng)也由多數(shù)的基督教歐洲文化所繼承,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只有低社經(jīng)地位的角色才會是肥胖的 。

                  自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部分上層階級開始炫耀自己的體胖,在英王亨利八世與 亞歷山大·達·布羅 ( 英語 : Alessandro dal Borro ) 的畫像中就能看到這樣的趨勢 。知名畫家魯本斯經(jīng)常描繪魯本斯式的女性全身像,雖然表現(xiàn)上也強調(diào)多產(chǎn),但在他畫中的女性仍然維持沙漏狀的身形 。到了十九世紀,整個西方世界對于肥胖的看法開始改變,在肥胖作為財富與地位的象征許多世紀以后,纖瘦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 。

                  社會文化

                  經(jīng)濟沖擊

                  肥胖不僅對健康產(chǎn)生影響,也帶來許多其他面向的問題,比方說就業(yè)困難 。有研究指出,肥胖程度會與個人的薪資高低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 。肥胖的影響廣及社會中的各個層面,下至個人、公司行號,上達政府。2005年美國醫(yī)療支出中有20.6%與肥胖相關(guān),估計為1902億美元 ;加拿大在1997年時,肥胖占據(jù)了2.4%的醫(yī)療支出,達到20億加幣 ;澳洲2005年有關(guān)肥胖的醫(yī)療支出高達210億澳幣,過重與肥胖的澳洲人從政府領(lǐng)取了356億澳幣的各式補助 。在美國,每年花在食物上的開銷估計則有四百到一千億美元 。

                  目前已有預(yù)防肥胖的方案,希望可以降低和肥胖有關(guān)疾病的醫(yī)療成本。不過人若活的越久,其醫(yī)療的費用本來就會提高。因此研究者的結(jié)論是減少肥胖有助于提升公眾的健康,但不太可能減少整體的醫(yī)療費用 。

                  肥胖癥

                    有些設(shè)備或服務(wù)需要適應(yīng)肥胖者的需要,例如圖中特別寬的椅子

                  肥胖可能帶來社交上的污名化與就業(yè)困難 。比起一般體重的人,肥胖的員工較常缺席與請病假,因此對于雇主來說會造成人事成本上升與生產(chǎn)力下降 。對于杜克大學雇員進行的研究顯示,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超過40公斤/平方米的雇員申請 災(zāi)害補償保險 ( 英語 : Workers compensation ) 的頻率是常人(BMI介于18.5至24.9公斤/平方米)的兩倍,無法工作的日數(shù)則比常人多了十二倍。對于BMI大于40的人而言,最常見到的傷害發(fā)生在下肢、掌腕、背部,這些傷害通常源自跌倒與攀爬 。阿拉巴馬州雇員保險委員會通過一項爭議性的方案,當中規(guī)定過重的雇員若不接受減重方案以改善健康,每月就需多付25美元的健康保險費,這個方案在2010年一月開始施行,主要針對BMI超過35公斤/平方米且在一年后仍無法改善自身健康狀況的雇員 。

                  部分研究顯示肥胖的人在就職與升遷都比常人困難 ,即使在同樣工作內(nèi)容的職位上,肥胖的人的薪資也相對較低(肥胖的女性的薪資較平均低6%;肥胖的男性則低3%) 。

                  肥胖對部分行業(yè)(包括航空、醫(yī)療、以及飲食)會產(chǎn)生其他附加影響。舉例來說,因為肥胖率的上升,航空公司必須付出更高的燃料費,并面臨加大座位的壓力 。光是在2000年,肥胖旅客就讓航空公司多花了2.75億美元 。醫(yī)療業(yè)必須為了肥胖的患者準備特別的設(shè)備,比方說升降梯或者是 大型救護車 ( 英語 : bariatric ambulance ) 。餐飲業(yè)則面臨他們提供的飲食造成肥胖的訴訟,進而將訴訟成本轉(zhuǎn)嫁到價格上 。2005年美國國會研議立法禁止人民向餐飲業(yè)因“造成肥胖”提出訴訟,但并沒有通過 。

                  美國醫(yī)學會在2013年將肥胖列入慢性病 ,希望借此鼓勵健康保險業(yè)者將更多針對肥胖的治療、咨詢、及手術(shù)列入給付,如果保險業(yè)者愿意投資,減肥藥物或基因療法的發(fā)展成本門檻也會降低 。但由于美國醫(yī)學會的分類方式并沒有法律上的強制力,保險業(yè)者仍然有拒絕給付肥胖治療與處置的權(quán)利 。

                  2014年,歐洲法院認定病態(tài)肥胖為殘障,指出若雇員的肥胖狀況使其無法“和其他雇員以平等的立足點,有效且全職的參與工作”,這樣的肥胖就應(yīng)該視為殘障,而因為肥胖解雇員工也將視同歧視行為 。

                  體型與認同

                  肥胖癥

                    美國總統(tǒng)威廉·霍華德·塔夫脫常因為過胖而受到諷刺

                  肥胖認同運動主要的目的是減少對過重與肥胖者的歧視 ,有些認同運動者甚至試圖主張肥胖與身體健康并沒有負相關(guān)性 。主張認同肥胖的團體在二十世紀后半開始增加 , 國家肥胖認同推廣協(xié)會 ( 英語 : National Association to Advance Fat Acceptance ) 成立于1969年,主要的活動范圍在美國,定位為倡議消除體型歧視的團體 。 國際體型認同協(xié)會 ( 英語 : International Size Acceptance Association ) 則是創(chuàng)立于1997年的非政府組織,它的宗旨是推動體型認同并消除體重歧視 ,活動范圍廣及全球。這些倡議團體主張肥胖應(yīng)列入美國殘障者法案,但立法當局則認為肥胖帶來的公共衛(wèi)生成本超過將肥胖列入這部反歧視法案帶來的好處 。

                  兒童肥胖

                  對兒童來說,健康的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范圍會因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兒童與青少年的 肥胖標準 ( 英語 : Childhood obesity ) 是BMI超過95百分位 ,然而該參考常模來自于1963年至1994年間的研究資料,因此并未計入近年來肥胖率的上升 。兒童的肥胖在二十一世紀已經(jīng)成為一種流行病,不論是在發(fā)展中國家或是發(fā)達國家,兒童肥胖率都不斷上升。在加拿大,兒童肥胖率自1980年代的11%爬升到1990年代的30%,在此同期,巴西的兒童肥胖率則自4%上升到14% 。

                  如同成人的肥胖,兒童肥胖也受許多不同的因素影響。飲食習慣改變與運動量下降被認為是近年來兒童肥胖率上升的主要推手 。由于兒童肥胖常持續(xù)到成人,并與許多慢性病息息相關(guān),肥胖兒童經(jīng)常需要篩檢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以及脂肪肝 。兒童肥胖的治療主要是改變生活型態(tài)以及行為治療,但嘗試增加兒童運動量的效果并不明顯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并未核準任何藥物用于兒童肥胖 。

                  其他動物

                  在許多國家, 寵物肥胖 ( 英語 : Obesity in pets ) 是常見的問題。在美國,有23到41%的狗過重,當中有5.1%達到肥胖的程度 ;貓的肥胖率則稍高一些(6.4%) 。在澳洲,獸醫(yī)統(tǒng)計的犬只肥胖率為7.6% 。犬只肥胖的風險與飼主是否肥胖相關(guān),但貓只的風險則與飼主肥胖與否無關(guān) 。

                  參見

                  超重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沒有了 ———
                  編輯:阿族小譜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評論 {{commentTotal}}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wù)協(xié)議》
                  游客
                  發(fā)表評論
                  •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回復評論
                  加載更多評論
                  打賞作者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 請選擇您要打賞的金額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賞成功!
                  “感謝您的打賞,我會更努力的創(chuàng)作”
                  返回
                  打賞
                  私信

                  推薦閱讀

                  · 朱高熾:老實人因肥胖癥差點丟失皇位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quán)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于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K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后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網(wǎng)絡(luò)配圖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lǐng)...
                  · 揭秘最悲催皇帝:因肥胖癥差點丟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quán)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于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K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后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網(wǎng)絡(luò)配圖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lǐng)...
                  · 明朝皇帝因為嚴重的肥胖癥差點就丟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quán)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于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K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后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
                  · 哪位明朝皇帝因為嚴重的肥胖癥差點就丟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quán)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于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K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后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網(wǎng)絡(luò)配圖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lǐng)...
                  · 明仁宗朱高熾:因肥胖癥差點丟掉皇位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quán)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于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K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后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癥,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網(wǎng)絡(luò)配圖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lǐng)...

                  關(guān)于我們

                  關(guān)注族譜網(wǎng)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相關(guān)推薦,訂閱互動等。

                  APP下載

                  下載族譜APP 微信公眾號,每日及時查看
                  掃一掃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