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生涯
歙縣城墻前的陶行知塑像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縣西鄉(xiāng)黃潭源村一個貧寒的教師之家。1906年,就讀內(nèi)地會傳教士唐俊賢在歙縣小北街興辦的崇一學堂,開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908年,考入了杭州廣濟醫(yī)學堂,但因這所教會學校歧視非入教的學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國人的隨意擺布,入學僅三天,他即憤而退學。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會在南京所辦的匯文書院博習館(即預科)。次年,匯文書院合并宏育書院更名金陵大學,從匯文書院預科升入金陵大學文科。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筆。1914年,陶行知從金陵大學畢業(yè),畢業(yè)論文題為《共和精義》。全家從歙縣遷南京,與汪純宜結婚。
1914年,陶行知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大學攻讀市政學,次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其間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對陶行知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教育生涯
1917年8月,陶行知應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郭秉文之聘,提前回國,在南京高師主講教育學、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心理等。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長;5月,南京高師成立教育專修科,任教育科主任。1919年,與劉伯明等組織南京學界聯(lián)合會籌備會,同年當選為會長;作為南京高師代表參與新教育改進社、《新教育》月刊。1919年2月,發(fā)表《教學合一》,同年在南京高師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不久為全國教育界所采用。4月,發(fā)表《第一流的教育家》,率先提出創(chuàng)造精神的教育思想。1920年夏,在南高師舉辦第一次暑期學校,為中國高等學校開辦暑期學校之始。1921年,參加組織實際教育調查社;11月,從事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中國新學制”起草工作。
1922年2月,陶行知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華教育改進社機關刊物《新教育》主編,并發(fā)表《我們對于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tài)度》、《評學制草案標準》、《中國建設新學制的歷史》。1923年7月,致函國立東南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于1921年改為國立東南大學)代理校長劉伯明,辭別東南大學,專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參與發(fā)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被安徽旅寧同鄉(xiāng)會、同學會所辦南京安徽公學推為校長。先后謝絕被聘任為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8年改為國立武漢大學)校長、金陵大學校長的邀請,專事中華教育改進社工作及促進平民教育運動。1926年,在其創(chuàng)辦的明陵小學召開的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一次鄉(xiāng)村教育聯(lián)合研究會上,宣讀《我們的信條》,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在南京北郊曉莊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1930年4月,曉莊師范被查封。逃往日本。
1931年春,陶行知回國,在上海先后創(chuàng)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南京陶行知墓
陶行知的頭模、手模,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1939年,陶行知在陪都重慶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1946年1月,創(chuàng)辦重慶社會大學;4月,籌備將育才學校遷滬及籌辦上海社會大學。1946年7月25日,因腦溢血在上海去世,葬于南京曉莊。
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言論
陶行知在燕子磯手書:“想一想死不得”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以教人者教已,在勞力上勞心?!?/span>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洗蕩于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span>
“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歷史評價
郭沫若:“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董必武:“敬愛陶夫子,當今一圣人”。
宋慶齡:“萬世師表”。
毛澤東:“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熊式輝:“陶行知先生是鄉(xiāng)村教育的圣人”。
相關條目
中國鄉(xiāng)村教育
曉莊師范
南京陶行知紀念館
歙縣陶行知紀念館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