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戰(zhàn)爭
第一次馬其頓戰(zhàn)爭
(前214年——前205年)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時,腓力五世(馬其頓)與漢尼拔結盟。由于憂慮漢尼拔的馬其頓盟軍,羅馬派出軍團跨越亞得里亞海。羅馬軍團與馬其頓小規(guī)模沖突,并占領亞得里亞海沿岸的一些地區(qū)用于海上劫掠。羅馬的目的不在于征服,而是使馬其頓的希臘城邦與政治聯(lián)盟分裂而消除威脅。公元前205年簽訂的腓尼基和約結束了戰(zhàn)爭。此次沖突打開了羅馬干涉希臘之門。
~公元前200的馬其頓和愛琴海地區(qū)疆域形勢圖
第二次馬其頓戰(zhàn)爭
(前200年——前196年公元前201年,帕加馬和羅得島的來使向羅馬元老院報告了腓力五世(馬其頓)與安條克三世(塞硫古帝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雖然部分學者認為帕加馬和羅得島捏造了“秘密條約”,它導致了羅馬在希臘盟友協(xié)助下第二次出兵馬其頓。羅馬軍團取得了庫諾斯克法萊戰(zhàn)役的勝利,并簽訂潭蓓谷條約,腓力五世終生不得干涉境外事務。公元前196年,羅馬宣布希臘“自由”,并從巴爾干撤軍。似乎羅馬不再對此地區(qū)感興趣了。
塞硫古戰(zhàn)爭
(前192年——前188年)也稱作羅馬-戰(zhàn)爭。第二次馬其頓戰(zhàn)爭后,埃托利亞同盟不滿羅馬“獎賞”他們的土地,因而邀請安條克三世(塞硫古帝國)幫助他們從羅馬壓迫下解救出來。安條克的軍事顧問漢尼拔提醒他不要向希臘派出太少的軍隊,然而公元前192年安條克向希臘派出一小支部隊,作為回應,羅馬軍團調回希臘,驅逐了安條克部。
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因為他庇護漢尼拔,羅馬向小亞細亞派出30,000部隊攔截安條克,由大西庇阿領導。在得知羅馬人已悄然行動(占領地理優(yōu)勢和人數優(yōu)勢)后,安條克面臨兩難境地:要么羞辱的投降,或是溜回亞洲,或者對抗不可抗拒的羅馬軍團。前190年,安條克三世率領從帝國各地招集大軍,在馬格尼西亞戰(zhàn)役被羅馬徹底擊敗,安條克簽下難堪的阿帕米亞和約,結束羅馬-戰(zhàn)爭。根據條約,塞琉古帝國割讓歐洲及托魯斯山脈以西的小亞細亞,限定海軍的數量,并付出15,000塔蘭同賠款給羅馬。
第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
第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Third Macedonian War,前171年─前168年)是羅馬共和國與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國王珀爾修斯之間的戰(zhàn)爭。前179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逝世,他天才及有野心的兒子珀爾修斯繼承王位。珀爾修斯與亞洲塞琉古帝國塞琉古四世的女兒勞迪科(Laodike)結婚,并且擴張他軍隊的規(guī)模。他也與伊庇魯斯及伊利里亞與色雷斯的一些部族結為同盟。這些部落則是與如阿布魯普里士(Abrupolis)統(tǒng)治的撒帕伊亞(Sapaei)等等與羅馬同盟的色雷斯部族為敵。他恢復過去與一些希臘城邦之間的連結。珀爾修斯宣稱他將會帶起希臘的革新并回復過去的強盛與繁榮。
羅馬人擔心希臘的權力平衡被破壞,于是向馬其頓宣戰(zhàn)。最終,珀爾修斯于前168年6月22日的彼得那戰(zhàn)役(Battle of Pydna)被羅馬執(zhí)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馬其頓尼庫斯的軍隊打敗。珀爾修斯的王位被廢,并被帶至羅馬。馬其頓被分成四個羅馬附屬的共和國。這些附屬共和國必須交稅給羅馬,但是不用交過去珀爾修斯時代那樣多的稅收。馬其頓與希臘城邦之間經濟與政治的聯(lián)系被裁減了。
第四次馬其頓戰(zhàn)爭
第四次馬其頓戰(zhàn)爭(前150年-前148年)是羅馬與馬其頓的最后一仗。事緣于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結束,羅馬人廢黜馬其頓最后的國王珀爾修斯,但馬其頓人都不甘心成為羅馬的附庸,直至自稱是珀爾修斯的親生子的安德里斯庫斯于前150年奪回馬其頓王座企圖,激怒了羅馬政府。盡管安德里斯庫斯取得過早期的勝利,在前148年成功控制了色薩利,并和迦太基結盟,但同年即被羅馬將軍昆圖斯·凱西里烏斯·梅特盧斯在第二次皮德納戰(zhàn)爭(Second Battle of Pydna)中擊敗。安德里斯庫斯出逃色雷斯,但已不再獲得支持,反而被送到羅馬,標志著的結束。安德里斯庫斯在馬其頓短暫的統(tǒng)治,被定性為殘暴的、壓榨的。馬其頓最后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