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存儲電子自動計算器
物理組件
EDSAC使用了約3000個真空管,排在12個柜架上,占地5×4米,功率消耗12Kw 。
EDSAC的內存槽5英尺長,內含32個內存位置
存儲器
使用水銀延遲線作存儲器,分布在32個槽中,每個槽5英尺長,里面包含32個內存位置,共1024個位置。
建造時只實現(xiàn)了一半,512個字,第二組于1952年添加. 1952年增加一個磁帶存儲,但實際使用中不能良好工作。
輸入輸出
陰極射線管
輸入采用5路的穿孔紙帶,使用電子紙帶讀入機,速度為每秒623{\displaystyle 6{\frac {2}{3}}}個字符,1949年10月改進為每秒16字符,1950年使用光電閱讀器,達到50字符每秒。
輸出使用電傳打字機,速度623{\displaystyle 6{\frac {2}{3}}}字符每秒,1951年添加一個16字符每秒的紙帶打孔機
另外,EDSAC可以外接陰極射線管(CRT),可以用來觀察寄存器的值。
體系結構
EDSAC的原始設計基于EDVAC,概念上是一臺十分簡單的機器,這是它的一個良好特征,與1960-1970年代的RISC體系很相似。
包含5部分:運算器(ALU)、控制器、存儲器、輸入和輸出。運算器和控制器現(xiàn)在一般合稱CPU。
工作在500kHz,平均每秒運行650指令
內存
共1024字(word),每字18位(bit)。但一般只能使用17bit,第一個bit由于電路的建立時間(set-up time)而不能使用。
存放指令時,包含如下結構:
存放數(shù)據(jù)時,EDSAC采用二進制補碼,可表示正負整數(shù)和正負真分數(shù)。 單字17bit,其中第一個bit用于符號位;雙字35bit,此時,第二個字可用滿18bit。
如下圖所示:
寄存器
EDSAC的內部結構
EDSAC的處理器包含5個基本寄存器:
指令地址寄存器
順序存儲器
被乘數(shù)寄存器
乘數(shù)寄存器
累加器
EDSAC和同時代的計算機均沒有變址寄存器(en:Index_register)。
指令集
平均每條指令運行時間1.5ms,乘法4.5ms,軟件除法大約需要200ms。
完整的指令集可以在這里的p41找到。
轉移指令
算術指令
軟件
操作系統(tǒng)
操作系統(tǒng),或者稱之為初始化指令,使用了31條指令,存放在機械結構的只讀存儲器中。這些指令將紙帶上的程序讀入內存,然后運行。
第二個版本在1949年8月安裝,占用了41條指令,使得子程序的重定位和協(xié)作變得簡單易用(D.J. Wheeler的重要發(fā)明)。
應用軟件
1949年5月6日,第一個在EDSAC程序是打印0-99的平方表。
EDSAC的非凡的特征是提供了大量的子程序。到1951年,EDSAC含有87個子程序,涵蓋:
EDSAC的應用
EDSAC的應用
EDSAC早期應用集中在解決氣象學、遺傳學和X光結晶學等方面的問題。
1951年,Miller和Wheeler利用EDSAC發(fā)現(xiàn)了一個當時最大的79位素數(shù)。
1951年,A.S. Douglas開發(fā)出OXO(井字游戲),輸出到陰極射線管,是最早的電子計算機視頻游戲。
1960年代,EDSAC用于收集橢圓曲線解的數(shù)值現(xiàn)象,這引出了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猜想。
后續(xù)發(fā)展
EDSAC的后繼機型EDSAC2于1958年投入使用。EDSAC2引入了微程序(microprogramme)和位片(en:bit-slice)的概念。
參考
The Preparation of Programs for an 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莫里斯·威爾克斯, 大衛(wèi)·惠勒和斯坦利·吉爾, Addison-Wesley, 第一版, 1951年
John von Neumann.First Draft of a Report on the EDVAC(PDF).
相關條目
莫里斯·威爾克斯
EDVAC
馮·諾伊曼結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相關資料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