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
歷史
當法國大革命于18、19世紀之交震撼著整個歐洲時,源于德國南部與奧國鄉(xiāng)間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諸如“連德勒舞”(L?ndler)、“德國舞”(Deutsche)、“旋轉(zhuǎn)舞”(Dreher),逐漸地被引進城市,轉(zhuǎn)變成文明社會中的“圓舞”或“華爾滋”。圓舞雖被適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著源自鄉(xiāng)間的愉悅奔放的本質(zhì),以及剛興起時尚被視為“有傷風化”的男女相擁的舞姿。無論如何,它終能逐漸取代了屬于“舊時代”優(yōu)雅高貴卻顯得矯揉造作的宮廷舞蹈“小舞步”(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調(diào)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精神;當時可供跳舞的咖啡館、小酒館或稍后興起的大規(guī)模舞廳,王公貴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階級間的界限。
當拿破侖征服歐洲的行動失敗之后,歐洲各地的貴族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開“維也納和會”(1814-1815年)。據(jù)說開會的代表們與其說是在開會,不如說是天天在跳舞作樂。從和會期間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發(fā)為止,這段所謂的“畢德邁雅時期”(Biedermeier),盡管處于梅特涅首相(Metternich)專制政體與嚴厲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藝術(尤其是音樂)卻由于得到中產(chǎn)階級的支持而得以穩(wěn)健地發(fā)展;而維也納人的喜歡跳舞,使整個首都永遠處于中。根據(jù)統(tǒng)計,當時維也納的人口總數(shù)約二十萬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場地可容納五萬人,也就是說,該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謂的“華爾滋病毒”。此“畢德邁雅時期”正是圓舞曲音樂的先鋒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 1801-1843)、老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 1804-1849)活躍的時期,而“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斯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才剛開創(chuàng)他的事業(yè),也就是說,維也納輕音樂的黃金時期才剛要展開而已。
在浪漫時期,受圓舞曲的流行風潮影響,作曲家也嘗試將圓舞曲放入他們的大型作品中,例如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便是用圓舞曲所寫成,另外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尤金·奧涅金”、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以及理查·斯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都有精彩的圓舞曲音樂。除此之外,蕭邦和布拉姆斯也都創(chuàng)作了多首用鋼琴獨奏的圓舞曲,這又是圓舞曲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了。
至于做為社交舞,起源于1780年代的華爾滋,很快就傳到其它歐美國家。俗稱慢三步,用3/4拍的音樂,抱握姿勢以閉合位置為主。特點是在第一拍的時候,身體要低下來,而在第二、三拍的時候,身體要升高,形成波浪式的移動?;疚璨绞亲筠D(zhuǎn)(Reverse Turn)和右轉(zhuǎn)(Natural Turn)。“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z)是從華爾滋演變出來的速度很快的舞,俗稱快三步。國際華爾滋只限于閉合位置(closed position),而美國式華爾滋(American Style Waltz)卻允許閉合位置以外的所有位置。
舞蹈特點
圓舞曲擺蕩的動作與轉(zhuǎn)身動作是不能分開的,兩者之間并存的是一種引擎與輪胎的關系,沒有轉(zhuǎn)身動作,擺蕩的動作將顯得硬而不平衡,擺蕩的完成表象,要借著身轉(zhuǎn)動作經(jīng)過身體中心以及腿部、臀部的運動,還有肩膀與手臂的擺轉(zhuǎn)來達成時間運動的技巧,來完成輕盈且優(yōu)雅而具有動力型態(tài)舞姿。開始移動后,舞步里所指的轉(zhuǎn)度,指的是雙足之間的轉(zhuǎn)度,并非指身體的轉(zhuǎn)度,尤其是女士,幾乎只有前進與后退的動作,轉(zhuǎn)度則由男士全部來完成。
風格
動作如流水般順暢、像云霞般光輝。瀟灑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連不斷地瀟灑旋轉(zhuǎn)。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稱。華爾茲舞步在速度緩慢的三拍子舞曲中流暢地運行,因有明顯的升降動作而如一起一伏連綿不斷的波濤,加上輕柔靈巧的傾斜、擺蕩、反身和旋轉(zhuǎn)動作以及各種優(yōu)美的造型,使其具有既莊重典雅、舒展大方、又華麗多姿、飄逸欲仙的獨特風韻。
參考文獻
^摩登舞-華爾茲(Waltz)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感謝每一位辛勤著寫的作者,感謝每一位的分享。
- 有價值
- 一般般
- 沒價值
{{item.userName}} 舉報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開'}}評論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復' : '回復'}}
{{_reply.userName}} 舉報
{{_reply.time}}